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本书辑录有清末民初著名文人辜鸿铭(1856—1928)的100通现存信函。辜鸿铭在西方享有“报界最著名的中国撰稿人”的美誉,他是首位独自将《论语》《中庸》《大学》翻译为英文的中国人,其儒家经典译本较之以往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的作品有了里程碑式的飞跃。他撰写的《中国牛津运动的故事》以及《中国人的精神》等著作,不但语言精练、表述地道、词意精达,而且在充满思辨的行文中加入大量阐释,其内容旁征博引、纵贯中西,其方法深入浅出、对比古今,其问题意识发人深省。他的引文内容常常来自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他常常从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学角度对历史事件、文化问题以及儒家经典注解作出创造性阐释,并形成了辜氏独特的文风和译风,这也是其作品被翻译为各国语言、成为风靡欧美、通行世界、经久不衰的名著的原因。辜鸿铭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面对翔实可信史料的缺失,对于其生平和思想研究中的种种难题无法有突破性的进展。一方面,由于他精熟于多种西方语言,其主要文章和投书大都发表在欧美各国的报刊上,很难系统地搜寻,极易挂一漏万;另一方面,汉语界研究的材料也多困囿于其亲朋好友的回忆录和奇闻佚事等,致使研究结论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矛盾及疑点层出不穷,以讹传讹的结果让还原历史中真实辜鸿铭的工作难上加难。

本书集合了辜鸿铭现存100通信函,绝大部分为英文书写,包括私人信函和在报刊上发表的公共信函,由笔者编译为中文,其中大多为未刊资料,极具史料和文学价值。所集信函起始时段几乎涵盖从辜鸿铭留英回国后至逝世前6年的全过程。按照信函性质,本书可分为“私人信函”和“公共信函”两个部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两批新发现的私人信函。辜鸿铭曾与英租威海卫最高行政长官骆任廷(James Stewart Lockhart,1858—1937)通信长达34年之久,至少存有56通信函,原件现藏于英国乔治沃森大学(George Watson's College)和苏格兰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Scotland),时间跨度从1887年7月15日至1921年12月2日之间,即骆任廷从香港任职到威海卫行政长官退休的全过程。另外,辜鸿铭也曾与德国卓越的汉学家和翻译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交好,有21封信函收藏于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科学院档案馆(Archiv der Bayer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时间跨度为1910年6月10日至1914年7月6日。辜、卫通信期间,身在青岛的卫礼贤作为德国同善会(AEPMV)派往中国的牧师,仍在从基督传教士到享誉世界的汉学家的转型过程中,而作为清政府外务部官员的辜鸿铭也正经历着清朝灭亡后国家命运跌宕起伏、个人生活艰难困苦的阶段。

全书通过第一手资料,详细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位晚清传奇人物的事业、学术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涉及辜鸿铭与张之洞、赵凤昌、盛宣怀、岑春煊、端方、袁世凯、张勋、梁敦彦、汪康年、唐绍仪、严复、孙中山等近代重要历史人物的交往,与西方各国汉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文学家和外交家们的互动更是不胜枚举。由于所跨年代很长,著作中以政论见长的辜鸿铭,在信中阐发了大量且长篇论及诸多历史事件的看法和意见、抑或是参与其间的种种记述,如义和团运动、长江教案、慈禧太后逝世、辛亥革命爆发、四川保路运动、新文化运动、“一战”、清室复辟运动等等。对于辜鸿铭本人的研究而言,本书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确凿证据,包括生辰问题,早年留学英伦情况,任职武昌自强学院及南京总督衙门的经历、上海黄浦江浚浦局、南洋公学和北京大学的聘任及教学始末的细节,与各大西文报刊杂志的关系,发表作品年代和内容的厘清与诸多佚作的辑定,翻译和出版事宜,家庭和个人经济状况等等,林林总总,大到为末代皇帝溥仪选择英文教师,小到辜鸿铭为儿子体检费用发愁,借款收据等,不一而足。通过本书可以得见一个历史上真正的辜鸿铭是如何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地傲然立世。

辜鸿铭私人书信是其文学和政治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包含了他对自己著作译作中观点和对历史事件论断的许多重要的解释说明,形成了辜鸿铭文学政论著作的一个重要补充,而且以动态的形式还原了辜氏“尊王保皇”“抑西扬中”的独特保守思想形成的全过程以及与其他政界学界要人之间的互动。辜氏著作中很多重要的文章原本为演讲稿或信函,这使得这批信件中论政论学的长信显得尤为具有学术价值,仅以1887年致骆任廷的一通长篇累牍的信函为例,其中大量涉及“汉学”研究问题,在信末他甚至列出详细的书单供骆来研习,这为我们研究辜鸿铭早期研习汉学的经历提供了有益的线索。本书为辜鸿铭现存书信首次在国内发行的中文全本,包含着丰富的文学和史料信息,为解决辜鸿铭研究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佐证依据和线索,同时,对于中国近代史料研究而言也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珍贵资料。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黄兴涛先生研究成果为代表,兴起一阵“辜鸿铭”热,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研究群与读者群已经相对稳定和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活在现代的大部分人,与辜鸿铭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的人类似,更多的是以一种猎奇的心态来关注辜鸿铭的“奇闻轶事”,以至于“以讹传讹”,进而产生了海量未经严格考证的资料信息,给严肃的学术研究者带来了诸多麻烦与不便。所幸的是,仍有那么多研究辜鸿铭的优秀学者前辈,如黄兴涛先生、孔庆茂先生、方厚升先生等,以他们的精进努力捍卫着学术研究的标准,诠释着史学考证的典范。在对比这本信函集中相关史料内容以及这批学人在二十多年前出版的著作后,读者自然会感叹,在当时没有网络和数据库支持、通讯和国际交流也不甚方便的条件下,在收集整理材料和开展学术研究方面,他们是何等的勤奋和严谨!在受益于前辈学人的研究成果的同时,笔者也秉承着“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辜鸿铭”这一理念,借这本信函集向这些优秀的前辈学人致敬!

对于这本信函集的出版,笔者首先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张剑先生、南京大学的徐雁平先生、华东师范大学的彭国忠先生,以及凤凰出版社的樊昕先生,没有各位老师的指导、支持、理解和帮助,这本小书是无法完成的,在此致以由衷的谢意!还有另外两位对于此书完成至关重要的人要感谢。第一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是他真正引领我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教会我读书做人。有关辜鸿铭和卫礼贤的通信资料,最早是由雪涛先生提议并委托笔者进行翻译的,能遇上这样一位业师是我的幸运,对于多年以来先生给予的教诲与提携,在此深表感谢!另一位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谭艳琪(Amy Tam)同学,她无比耐心且细心地帮助我完成了英文书信手稿的辨识和校对工作,她对于辨别文字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我感动也值得我学习!若没有艳琪同学的鼎力协助,本书中大量的珍贵书信资料是无法完成中文翻译的。

同时还要感谢在翻译过程中提供过各种帮助和支持的诸多师友同窗和学术单位:感谢我的博士论文导师奚如谷(Stephen H. West)教授多年以来对我的各种教诲、提携、支持和鼓励;感谢西华盛顿大学的斯科特·皮尔斯(Scott Pearce)教授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周质平教授对我研究的肯定和鼓励;感谢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田浩(Hoyt Tillman)教授曾经的鞭策;感谢州立大学Hayden图书馆东亚部的刘倩女士帮助购买、借阅相关资料,尤其感谢多年以来“馆际文献互借”部门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他们耐心周到且细致专业的服务让我无比欣慰;感谢同窗温佐廷博士和Sam Billing博士在辨识部分文字上的帮助;感谢我的好友陈长田博士对我研究的鼓励和在资料研究方面给予的帮助,长田兄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在国内购买各种研究资料,和他的每次讨论都获益匪浅;感谢多伦多大学东亚系的文昱博士不辞辛劳多次在当地图书馆为我查找资料并拍照存档;感谢我北京的好友叶宇哲先生帮助翻译部分德文资料;感谢俄罗斯托尔斯泰博物馆(State Museum of Leo Tolstoy)手稿部主任Tatyana Georgievna Nikiforova女士帮助我查找资料;感谢亚利桑那大学(UA)的Gulgaky Kalykova女士和北京的陈原林先生帮助翻译俄文资料;感谢我曾经的两位学生,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钟静怡同学曾利用在北京以及美国东部期间不计其烦地帮助我寻找并誊录资料,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研究生伯威(Samuel Bove)同学曾为我校对并翻译了部分德文资料;还要感谢苏格兰国家图书馆、英国乔治沃森大学,以及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科学院档案馆(Archiv der Bayer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München)的工作人员为我寻找影印资料所给予的帮助;感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立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密歇根大学东亚图书馆、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的诸多工作人员在我查找资料时所给予的各种资助和技术支持。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在任何遇到困难并需要鼓励和支持的时候,妻子刘海燕女士总是会最先站出来,她是我的精神支柱。感谢我的父母从我出生以来就给予我无条件的爱和无理由的信任与支持。在此要特别感谢我的岳父刘尽德先生和岳母顾兰云女士,多年以来帮助照看我们的孩子,承担繁重的家务,他们的帮助是无私且无价的。我的两个女儿,吴梓桐和吴青霖,感谢你们在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出现在我的生命中,你们是我存在和努力的全部意义。

就在书信稿件即将完成的时候,我又从别的渠道获得一批珍贵的书信材料,但是因和出版社有约在先,只好按合同时限规定先奉上这本小册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书信集的增订版将会有更多珍贵资料面世。更值得一提的是,由本人所主持编写的《辜鸿铭先生年谱初编》已经接近尾声,有望近期付梓,此外《辜鸿铭先生作品全集(多语版)》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其中收集的资料涵盖了多年来的积累,涉及地区跨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汉语地区包括中国和新加坡等,我期待这两个项目的早日完成,愿自己这微不足道的努力可以让更多的资料有益于学林。

吴思远
2017年5月1日于凤凰城坦佩 4gk3A0AbAPekFZmHcCbBiS/i7aH466Cv69WbNzUJ54qcvj4Ab5OUW5G1yUS9LEc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