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烜,生于咸丰五年(乙卯,1855)
,卒于民国六年(1917)以后。字照青,号留葊,晚号渤海芸叟,直隶盐山人,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二甲第九十四名进士。据其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月初五日日记:“予自丑岁分部,于例案本末切实考求,乙未秋间冯月轩升减等后,派充主稿,自知浅学,夙夜恐惧,兢兢自持,然未尝私谒一面、妄干一人,随班逐队,旅进旅退,幸无陨越。”知其光绪十五年(1889)签分刑部任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派充主稿(山东司)。
唐烜之详细仕宦经历,见载于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唐烜,现年五十一岁,系直隶盐山县人,由廪生中式光绪乙酉科顺天乡试举人,己丑科会试中式贡士,以主事用签分刑部,二十二年充山东司正主稿,二十五年正月丁父忧,二十七年九月起复到部,二十八年八月丁母忧,三十年十二月起复到部,三十一年二月派充工巡总局发审处委员,五月补四川司主事,九月接充民政部豫审厅委员,三十二年四月补福建司员外郎,充奉天司总看三股稿件帮正主稿并秋审处兼行,十月十七日经大理院奏调,是月到院,三十三年三月派充刑科第三庭正审官,八月奏补推事,三十四年七月调充刑科第二庭正审官。宣统元年京察一等,四月由吏部带领引见,奉朱笔圈出,十七日覆带引见,奉旨预备召见。”
据此,则唐烜宣统元年被引见时五十一岁,而据唐烜日记中自述生年推算,宣统元年时当为五十五岁,清人自撰履历例减年岁
,因此唐烜之年岁当以自述为准。另据履历档案,唐烜于光绪二十二年派充山东司正主稿,而日记中明载光绪二十一年秋间派充主稿,亦当以日记所载为准。尽管如此,履历档案对唐烜一生之仕宦作一总体之勾勒,仍有其史料价值。而宣统年间以后唐烜之行实,因材料所限不得其详,仅在恽毓鼎《澄斋日记》中觅得其踪迹,恽氏日记之“民国六年二月初八日(三月一日)”后附诗《丁巳元日,率宝惠入神武门,恭贺正旦,感赋一律,并简唐昭卿大理同年》,序云:“此本十三日事,牵就元旦,以成吾诗。”
诗后并附唐烜和作,可见民国六年唐烜仍在大理院任上。
《唐烜日记》稿本,今藏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原按厚薄略分为八册
。日记所用稿纸,部分为定制,版心题“留庵日钞(光绪乙未照青自制)”(光绪二十二年、二十四年、二十八年日记)、“留庵自制”(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以后),部分则为购置(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十九日至十二月廿八日)。其中光绪二十二年日记存三月至十二月,光绪二十四年存一月至九月,光绪二十八年存一月至七月(十二日),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十九日)至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则连续留存。
从唐烜残存的数年日记来看,其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提供清末维新史、清末官制改革的重要史料。孔祥吉《难得一见的百日维新史料——读唐烜〈留庵日钞〉未刊稿本》与《谭嗣同〈狱中题壁〉诗刑部传抄本之发现及其意义——以唐烜〈留庵日钞〉为线索》
两文最早利用到唐氏日记,前文通过日记考察出康有为是变法运动无可予议的领导者,而关于维新派“招外兵,劫大内”、发动戊戌政变的记载,《唐烜日记》为最早;后文认为唐烜日记所载《狱中题壁》诗比目前坊间流传的任何版本都更接近谭嗣同原作。李在全《亲历清末官制改革:一位刑官的观察与因应》
一文通过细读唐烜丙午、丁未两年日记,记述唐烜对丙午官制改革前后时局的观察与感受,认为唐烜在面对司法变革时,并未主动适应这场变革,其知识主体依旧是传统律学。而王雁《薛允升降职问题考辨》
一文则通过唐烜日记的记载,抉发出晚清刑部尚书薛允升降职的一些细节,补官私记载之不足。其次,唐烜在日记中常将其所撰诗文联语抄存,其中诗歌颇多不见载于《虞渊集》者,此皆可作补遗之用,日记中所存之唐烜文章、书信则可汇集一处,为将来“唐烜集”之整理作参考。此外,唐烜日记中所载之清末北京习俗、文化风尚等皆可为研治城市史、区域文化史者取资。
唐烜为官之馀,吟咏不断,其同年恽毓鼎在《澄斋日记》“民国四年(1915)七月二十二日(九月一号)”下对唐烜有所议论:“唐昭卿同年为余书扇,录近作《都门杂兴》九首。又出示壬子年所作《虞渊九首》,感慨苍凉,格调高迈,不期似杜而自近之。当代东南名士以诗鸣者实繁有徒,而昭卿学问博雅,闭户吟哦,世鲜知者。余至去岁农会常聚而始知之。甚矣,北士之不善标榜也。”
其中对唐烜诗歌的评价,未必是同年间的吹捧,应当是作者的真实看法。民国时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收唐烜《戊戌纪事八十韵》、《二哀诗》、《乙卯都门杂稿》凡十一首,并撰小传云:“唐烜,字照青,一字仲旭,晚号芸叟,盐山人。光绪己丑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大理院五品推事。有《虞渊集》。”《晚晴簃诗汇》“诗话”云:“照青绩学能诗,不自表襮,浮沈郎署,晚遭世变。编集时尽删少作,所存多苍凉激楚之音,其《戊戌纪事》一首,得自亲见,故摹写逼真。”
对唐烜晚岁诗歌评价很高。钱仲联《清诗纪事》收唐烜《戊戌纪事八十韵》一篇
,所评不出《晚晴簃诗话》范围,并引郭则沄《十朝诗乘》云:“唐照青推事烜,光绪时官刑部,目睹戊戌政变,痛六君子之骈僇,作《纪事诗》云……‘二杨’皆照青同年,裴村(案,刘光第字裴村)同官久,尤契,故其诗有激而发。‘丞相’谓刚子良,‘乔公’谓茂萱提牢也。”
对其《戊戌纪事》的诗史价值颇为肯定。赵键《虞渊集注》的出版
,是《虞渊集》的首次整理面世,对唐烜诗歌的流布有所贡献。
唐烜不仅擅长吟诗属文,其书画亦为时人重视,日记中不时出现他人求字画、索诗文的记载。据李濬之《清画家诗史》载:“唐烜,字昭卿,一字昭青,晚号芸叟……善书,工诗,间作山水。性沈默,深自韬晦,人罕知之。”
李濬之(号响泉)为唐烜友人,唐氏有《为宁津李响泉追题先德剑南老人榆园图》,即为李濬之所作,故李濬之所评值得重视。从日记所载来看,唐烜还常至琉璃厂、东荷包巷冷摊等处搜求旧书画册,并时有品鉴优劣、判定真赝之说。这些均是唐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可藉以考究晚清北京的文化生活。
本次整理《唐烜日记》,所用工作本为赵键先生(唐烜曾孙,自幼由天津京剧名家赵春亮抚育长大)提供之影印件。赵阳阳负责光绪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八年日记的整理,马梅玉负责光绪三十二、三十三年日记的整理,最后由赵阳阳厘定全稿。数年前承张剑老师不弃,委托我们整理《汪荣宝日记》,列入《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刊行,今又蒙青眼,再嘱整理《唐烜日记》,抬爱之情自当深铭于心。衷心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馆长马忠文先生的关爱和帮助,马先生对光绪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日记的审读,对我们帮助很多;感谢李在全先生将自己摘抄的《唐烜日记》万馀字供我们参考;同时特别感谢近代史所博士后韩策先生代我们悉心核对原稿,匡正不少讹误,高情厚谊,感佩无已。经赵键先生慨允,于日记之末附载其《虞渊集》整理本,以便读者全面了解唐烜之为人与为文。
古籍整理不易,稿本整理尤为不易,限于学力,整理稿中难免讹误,敬祈方家不吝教正为盼。
整理者于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