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关系多元变化、国际格局深度调整,世界地缘政治关系必将发生重大变革,经济发展、贸易增长必将面临更大挑战,人类面临各种问题的复杂性、模糊性、风险性、不确定性必将进一步增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以悠远的历史眼光、深邃的哲学思想、勇敢的政治担当、博大的天下情怀,在传统和域外之间,结合现实整合调融,深入思考民族前进的方向,理性描绘人类发展的蓝图。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秉持正确义利观,牢牢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适应、把握、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出“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丝路基金,创设亚投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舞台发出了维护多边体制权威性和捍卫全球经济秩序的中国声音,提出了摆脱全球化困境的中国方案,贡献了和平发展、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中国智慧。

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课题和伟大实践,中国高等教育如何改革、创新、适应、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如何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创新实践的时代课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五四”时期大致确立,历史悠久,基础牢固,就业面广,需求量大。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因其立足本土语言文化传统的特殊性,较社会科学有关专业而言,几乎处于稳定不变的态势,如课程体系较为固定,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教学方法较少突破。此等状况和格局,若不与时俱进,深化改革,若不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则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无法高效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迄今,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论文,据统计,有关改革路径研究有90多篇;有关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有1000多篇;有关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有500多篇。大多指向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师素质等。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出三个特点。第一,人才培养突出“人文为魂”“能力为本”,指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有的突出专业基础,向专门化、高端化发展,有的强化学科交叉与融合,提高本科生的应变能力。第二,课程体系上突出专业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为辅,重视基础课程、实训课程的融合,提出以多元化背景应对全球化趋势,以本土化课程兼容全球化话语。第三,课堂教学重视灵活化、宽松化、趣味化,教学方法关注启发式、探究式、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

以上相关研究成果,亦指出了本专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培养模式上虽然重视能力素养,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体制以知识为主的痕迹依然存在。二是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对学生的吸引力相对不足,满足不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三是课程设置仍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专业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出现了学习欲望降低、就业率下降等情况。四是教师知识结构多是传统教育经验的积累与沿袭,教学过程中多选择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乏情境性教学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科学应用,不能满足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需求。

纵观各种形形色色的教改论文,可谓数量较多,质量不高;泛泛而谈的较多,切实可行的较少;隔靴搔痒的较多,精准深刻的较少;微观局部的较多,宏观整体的较少。不能引领专业改革发展的方向,不能解决人才培养滞后社会前行的问题,不能提出在中西语境下强化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可行举措。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我们必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才能全面提升专业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据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围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队伍等专业建设的核心范畴,精心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一流师资队伍,奋力搭建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一流资源平台,积极探索富有弹性、充满活力的一流成才机制。我们从2015年11月至2019年2月,邀请国内985、211高校24位教授举办“长江学者谈读书与治学”系列讲座。各位专家站在学术前沿,揭示人类文明经典的深邃魅力,呈现读书治学的独家秘籍,敞开丰富博大的人文情怀。广大师生在中西语境背景下梳理辨析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问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拓展学术视野,激活学习兴趣,提升人生境界。

现将有关讲座内容,按时间顺序结集出版。既嘉惠学林,泽润后学;亦为专业建设打开一扇窗户,引来一泓活水。此书出版之际,谨向凤凰出版社和责任编辑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我们专业建设并为开设讲座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专家表示最诚挚的敬意。

柳宏
2020年3月于瘦西湖畔 bf+O8gRE8yNT60uyTVyLPzMmzW/fWgRr7G0EfoQE1siKIIvITBmP8T5fLLogK/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