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国到现在,不过二百多年,总统还不到五十名,但美国人很喜欢发动历史学家或媒体记者给历任总统的成就做排名,排在前两名的始终是林肯和华盛顿,第三名常是小罗斯福。如果仿其例来给唐朝皇帝排序,前两名也肯定是太宗和玄宗,女生可能会提名武氏,但我实在不喜欢,且与性别无关。若就各位之文学才情和成就而言,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会有一些出乎意外的提名。且听我说来。
唐朝从开国到灭亡,凡289年,在位者历十四代,二十帝加武后,共二十一人。其中无诗歌存世者,仅宪宗、敬宗、武宗、僖宗、哀帝五人。唐代士族工诗家族多矣,未有如此绵瓞不绝者。其间或存诗太少,或仅梦中所得及佛偈之类,可谈者不多。谨择其杰出者十人,以艺术造诣高下为序,稍加评骘,庶几为说唐诗者之谈资。偏颇误失,祈知者赐告。
唐代皇帝在位最久者为玄宗,写诗最多且最具艺术气质者也是玄宗。他早年丧母,深知宫廷斗争之残酷。早年曾结交豪杰,冒险发动唐隆政变,参与者世称唐元功臣,已有几十方墓志出土,大多为下层军将、大内工匠与市井豪杰。父亲禅位后,他用突袭手段削平姑妈太平公主党羽,得以掌控全局。开元前期,他确实做了许多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事情,开元、天宝之治的国家繁盛,远超贞观之治。他笃信道教,但始终将儒学放在中心位置,对佛教也不贬抑,亲注《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三书,颁示天下,展现文化多元的气象。他酷爱作诗,虽然存世仅百余首,主体是靠《张说之文集》的附录而得保存,从苏颋、张九龄、王维、孙逖等人的应制诗题分析,至少还有几十次诗作没有保存下来。可以说,盛唐诗歌的空前繁荣,他是一位重要的推动者。就本人诗歌的艺术成就来说,唐代皇帝中也当推他为第一。
玄宗即位之最初十来年,勤于政事,再加有一批眼光与能力皆出众之老臣辅佐,达成开元盛况。他整肃朝纲,一改武后以来之恶政。鉴于武后以来女眷干政、诸王窥权之情况,限制后妃、诸王及宦官之干预,大体是成功的。他十分看重地方治理,多次亲自遴选地方官,或派朝中重臣为地方刺史,或定时召集地方官入朝亲加训诫,甚至亲制《令长新戒》,有云:“我求令长,保乂下人。”“与之革故,政在惟新。调风变俗,背伪归真。”要求各州县刻石,常置官署。又作《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云:“眷言思共理,鉴寝想惟良。猗欤此推择,声绩著周行。贤能既俟进,黎献实伫康。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讲学试诵论,阡陌劝耕桑。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求名迹易见,安真德自彰。狱讼必以情,教民贵有常。恤惸且存老,抚弱复绥强。勖哉各祗命,知予眷万方。”进贤,爱人,讲学,劝农,理讼,存老,抚弱,绥强,包含了地方治理的基本原则。他任命宰相会写诗,送别巡边会写诗,逢时节庆会写诗,人生感慨会写诗,经常要求满朝大臣一起应和。那一时期,诗人意气风发,写诗成为立朝常态,不能写诗真有些无地自容。
玄宗时三教并兴,儒学之基本地位并没有改变。他于开元十三年(725)封禅中途,特别到曲阜祭孔,作《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此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是他的代表作。首二句概括孔子求道奔波一生,继写孔宅之所在与身后之祭祀。“叹凤”两句,写孔子之与世乖违,落寞求道,最后表达敬意。诗很庄重而流动,显出他的能力。当然他与道士来往的诗篇更多。如《送司马承祯还天台》:“紫府求贤士,青溪祖逸人。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闻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林泉先得性,松桂欲调神。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既加礼敬,诚邀入朝,更予尊重,放归修道,说林泉之处更合适养性,但也遗憾音声阻隔,送行惜别之意很亲切。贺知章是天下知名的文士,以八十三岁高龄,重病后自请致仕为道士,玄宗尊重他的选择,誉为可与东汉二疏齐名的高尚之举,亲自作诗宠行,要求满朝大臣出东郊送行。玄宗诗云:“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其实当时贺知章病得很重,只是希望返骨故土,经玄宗表彰,成无上光荣盛事,百世传为佳话。
玄宗具有良好的表演才能。兄弟五人,他是老三,如果按照长子继承制,当然轮不到他,但他是再造李唐山河的功臣,两次政变都成功了,谁敢与他争?到了关键时候,场面上是要对大哥李宪客气几句的,大哥又是何等聪明之人,知道不客气的后果,因此坚决谦让。玄宗在位期间,对兄弟们一直很好,他们如果要弹琴、吹笛、打打羯鼓,都有充分的自由,但如果想关心国政,留意治道,那绝不可以。玄宗经常到大哥家走动,《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鲁卫情先重,亲贤爱转多。冕旒丰暇日,乘景暂经过。戚里申高宴,平台奏雅歌。复寻为善乐,方验保山河。”说兄弟情深,经常在一起喝酒唱歌,人生快活,各自太平,多好。弟弟家也要去,生活有困难更要关心,幸薛王第时赋诗云:“昔见漳滨卧,言将人事违。今逢庆诞日,犹谓学仙归。棠棣花重发,鸰原鸟再飞。”是因薛王偶恙得痊,皇上来庆贺。玄宗还曾造一合欢大被,邀请兄弟们一起来做亲密状,兄弟们当然都很配合。玄宗存世墨迹有《鹡鸰颂》,歌颂兄弟间亲密无间的感情,认为如此嘉话,应书入史。这篇《颂》书法很好,为唐人行楷之佳构。
玄宗在位日久,天下太平,他在许多诗中表达与民同乐的欢欣。敦煌遗书伯二五五五有《御制勤政楼下观灯》一首:“明月重城里,华灯九陌中。开门纳和气,步辇逐微风。钟鼓连宵合,歌笙迟曙雄。新□不为己,常与万方同。”今人都认为玄宗作,应该问题不大。缺一字,不影响诗意理解。诗写元宵节,明月当空,九陌华灯,春意稍透,和气煦风。玄宗登楼观灯,心情舒畅,万方同庆,更有圣世升平的喜悦。再如《轩游宫十五夜》:“行迈离秦国,巡方赴洛师。路逢三五夜,春色暗中期。关外长河转,宫中淑气迟。歌钟对明月,不减旧游时。”在长安到洛阳途中遇到元宵节,与前诗主旨一致,在两京之间,行宫内外气象又有所不同,虽然没有都城的喧嚣,但歌钟明月,与以往旧游并无不同。
安史之乱的发生,为玄宗四纪天子划上休止符。安禄山起兵的理由是清君侧,是对杨国忠为政之反叛,更深层次原因则为重兵在握,玄宗亲信女宠,国事不理。玄宗与杨玉环的私情,他有没有写过诗呢?目前看不到。《羯鼓录》说他曾制《春光好》曲,《尊前集》载他作小曲《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即便是他所作,未必真有实事,更与杨妃无关。《翰府名谈》有他怀念杨妃诗,那是宋人编造,不必相信。他对世乱有没有反思呢?很少一点点。据说他在奔蜀之际听乐工奏李峤《水调歌》而伤感,是感悟盛极必衰。退居西内后,喜诵梁锽《咏木老人》诗,所谓“须臾弄罢寂无事,还是人生一梦中”,那是感喟人生无常。自蜀归,他有诗题剑阁:“剑阁横空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据说他见山势险峻,有“剑门天险若此,自古及今,败亡相继,岂非在德不在险耶”,略有憬悟,但也仅此而已。对皇上要求不能过多。
太宗一代英主,他的生平与成就已经不需要介绍。应该补充的是,贞观之治远未达到国家富足的成就,其最重要的标志是击败突厥,四夷来贺,尊为天可汗,奠定大唐帝国的天下秩序。笔者近年曾撰文《玄武门蒙难者的女眷》《唐太宗的另一面》(均收入《行走大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述其不为人知的事迹。还可以补充的是,太宗长期服食,最后因误服胡僧之药而死,年仅五十一。他前期尊道抑佛,玄奘归国后立场改变。在他弥留之际,玄奘在他寝宫邻室译出著名的《心经》,为他祈福,用答知遇。
太宗酷爱文艺,写诗亦多,今存者尚约百首。写得较好的是回顾往事、抒发情怀的作品。如《行经破薛举战地》:“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髙,志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平定薛举是他随父进取关中后,独立指挥取胜的第一场重大战事。多年后重经战地,感慨当年之心气高昂,也写到战事之艰难,以及此战对自己一生之意义。“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两句,含无限感慨。再如《春日望海以光为韵》:“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拂潮云卷色,穿浪日舒光。照岸花分彩,迷烟雁断行。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是贞观十九年(645)春东征高丽,在今河北秦皇岛一带海边所作。前半写海景,切春色,气象极其开阔。最后四句抒怀,想到历史上秦皇、汉武留下来的遗迹,表达伟大君主要成就不世功名的愿望。
太宗最传诵的作品,是《赐萧瑀》一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所指为萧瑀在其兄弟阋墙时,坚定地给以支持。如果读到《晋书》卷三七史臣赞引语有“疾风彰劲草”句,卷六二引古人言有“世乱识忠良”句,则知此诗必有所本。同样在东征时,左屯卫将军姜确中流矢而卒,太宗作诗哀悼:“凿门初奉律,仗节始临戎。振鳞方跃浪,骋翼正凌风。未展六奇术,先亏一篑功。防身不足智,徇命有余忠。悲骖嘶向路,哀笳咽远空。凄凉大树下,流悼满深衷。”意思是都有了,就是诗意因辞藻与典故的堆砌而显得有些隔膜。这是与太宗生活的时代与所受教育有关的。齐梁以来的诗文,都讲究华丽的辞彩与典雅的文句,《文选》《玉台新咏》里的作品,想来他曾读得很仔细。他礼敬文士,也以文士的成就时时督励自己。既有《秋日敩庾信体》一类模仿之作,也写过《赋得花庭雾》《赋得残花菊》《同赋含峰云》之类纤巧的题目,有时还为臣僚假手,如《咏乌代师道》:“凌晨丽城去,薄暮上林栖。辞枝枝暂起,停树树还低。向日终难托,迎风讵肯迷。只待纤纤手,曲里作宵啼。”师道指杨师道,《全唐诗》作陈师道,为无知者妄改。咏乌其实是代乌立言,最后二句期待女性之关心,语意纤弱如此。再看两首:《赋得临池柳》:“岸曲丝阴聚,波移带影疏。还将眉里翠,来就镜中舒。”《采芙蓉》:“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栖乌还密树,泛流归建章。”这些诗,若编入《玉台新咏》,自是出色当行,任便说是谁写都可以。可偏偏就是太宗以英武之姿,独爱这一口,难怪有臣下举宫体以为戒。时代与流行,是任何人都难以超越的,太宗也如此。
还是要说太宗的好诗。据说他有题河中逍遥楼诗:“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宋人赞其有气象。北荒底平,他在灵州勒石作诗:“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可为千古绝唱。贞观六年(632),他曾回出生旧宅,作《幸庆善宫赋诗十韵》:“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螭。端扆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坻。共乐还乡宴,歌此《大风诗》。”“指麾”六句写平定天下,四夷来宾,“端扆”两句写治理有成,百司奉职,“霜节”四句写秋冬之景,丰收大获。最后说回归旧居,恰如汉高祖归故里作《大风歌》一样,心怀喜悦。这样的诗,确有帝王气派。
他是懿宗的第七个儿子,僖宗的弟弟,本来轮不到他当皇帝,但僖宗弥留之际,宦官议拥立,他因得到大珰杨复恭的支持而得立,时年22岁。当时人说他“体貌端明,人望伟如也。虽运钟艰险,智量过人。每与侍臣言论,商较时政,曾无厌倦”,外表和能力应该都算出众,但经过王、黄大乱加上天下勤王,大唐原有秩序已经崩溃,前代皇帝苦恼的比如朝廷党争啊、宦官专权啊、藩镇割据啊,都已经成为美好的回忆。天下拥兵割据者已有几十家,谁都没有一统天下的实力,暂时还承认有皇帝在。昭宗再有能力,也已无可奈何。他被各方实力拉扯着,不断在巡幸和下野。如果他是一个昏庸者,当然可以混下去,偏偏他又很清醒而有能力,这就更加痛苦。他存下来的诗歌不多,但体式是曲子词,当时就广为传诵,敦煌遗书中也有保留,用现在的话说,是很新锐的文学青年。先录五代人著《中朝故事》里保存的两首《菩萨蛮》:“登楼遥望秦宫殿,翩翩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野烟遮远树,陌上行人去。何处有英雄,迎归大内中。”“飘飖且在三峰下,秋风往往堪沾洒。肠断忆仙宫,朦胧烟雾中。思梦时时睡,不语长如醉。何日却回归,玄穹知不知。”两首词写于乾宁四年(897)秋,时在华州。前一年凤翔军阀李茂贞举兵攻围京师,昭宗仓皇出奔,拟依河东李克用,中间被华州军阀韩建拦下,一住就是两年。虽然礼数尚存,昭宗也确实感到人生之无奈与无聊。不管怎样,他毕竟是皇帝,格局和痛苦也和别人不同,这两首词就写他的心情。登楼,是指华州行在的居处。华州在长安以东,远望可见临潼骊山,所谓秦宫殿即指传说中的阿房宫。秦宫到唐时已无存,这里仅指皇家之旧宫苑,然而能见到的只有双燕飞过。举目远望,渭水流过华州城下,再远望唯有绵绵群山。转入下片,野烟和行人,写普通人的生活,反衬自己帝王生活之清寂落寞。最后两句直接呼唤,天下之大,总有一二英雄会出来勤王,将自己迎归京城吧!第二首,自己如同一片落叶,飘落在华州,秋风秋雨,更添烦恼。接下来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回忆宫城,愁绪肠断,能够见到的只有迷茫的烟雾,希望是一点都没有。精神状态嘛,整日昏昏欲睡,即便不讲话,也如喝醉酒般地难以清醒。最后两句问老天,什么时候能够回去,总该有个准信吧!在这两首词里,他是个落魄的皇帝,也如同一个找不到家的孩子般无可奈何。《菩萨蛮》是唐代流行的词牌,昭宗这两首,可以看到对李白“平林漠漠”那一首的刻意模仿。以词写人生命运,昭宗比李煜要早八十年。
昭宗同时所作,恐不止此二首。敦煌遗书斯二六〇七录前二首以外,至少还有五六首相关词作。其一:“御园照照红丝罢,金风坠落沾枝架。柳色正依依,玄宫照渌池。每思龙凤阙,惟恨累年劫。计日却回归,象似南山不动微。”饶宗颐先生《唐末的皇帝、军阀与曲子词——关于唐昭宗御制的〈杨柳枝〉及敦煌所出他写的〈菩萨蛮〉与他人的和作》(收入《敦煌曲续论》)疑此篇亦昭宗作,以为“红丝”用《公羊传》所载“日食以朱丝营社”语,慨叹朝中无人扶阳抑阴。玄宫为帝之所居。“不动微”,谓昭宗自比太微帝星,以为时居虽危,自仍屹然不动。其二:“常惭血怨居臣下,明君巡幸恩沾洒。差匠见修宫,竭诚无有终。奉国何曾睡,葺治无人醉。克日却回归,愿天涯总知。”其三:“自从銮驾三峰住,倾心日夜思明主。惯在紫微间,笙歌不暂闲。受禄分南北,谁是忧邦国。此夜却回銮,须教社稷安。”饶先生认为是韩建所作,即对昭宗在华州之不快,作为东道之韩建虽然有军事强势,但仍要抱持臣礼,因此有所解答。还有一首:“千年凤阙争雄异,何时献得安邦计。銮驾在三峰,天同地不同。宇宙憎嫌侧,今作蒙尘客。阃外有忠常,思佐圣人王。”饶先生怀疑是昭宗子覃王作,但也可能为从臣某人所作。引录这些作品,是要说明昭宗作词是心情不快的公开宣示,一时朝野皆知,还传到敦煌,影响很大。
《尊前集》还收录昭宗的两首《巫山一段云》,注:“上幸蜀,宫人留题宝鸡驿壁。”幸蜀者为僖宗,昭宗未幸蜀,疑有误。二词为写情缠绵之作,如“春风一等少年心,闲情恨不禁”,与前述词风格迥异。
他是宪宗第十三子。穆宗继位,他早已出局,敬宗、文宗、武宗三位都是他的侄子,又玩了二十多年。到37岁那年,他以皇太叔的身份继位,主要得力于宦官集团支持。今人都说唐后期宦官专权,挑一位痴愚之人不是更好控制吗,为何选强势的宣宗?其实,皇权与宦官集团的利益是一致的,都希望国力强盛,皇统长存,宦官更在意继承人的合法正统,当然也有其本身不同派系的利益在。宣宗在位十三年,做了几件大事,总的原则是一反武宗时期的国策,贬斥李德裕而重用牛党,重新恢复佛寺,重兴佛教,加上意外地收复河湟,一时有中兴气象。宣宗本人也是一位个性突出的人物。唐人笔记记过他许多轶事,确实有些异类。存世有其撰文的《故南安郡夫人赠才人仇氏墓志铭》,仇氏生前仅封南安郡夫人,死后方赠才人,在后宫地位并不高。宣宗云其“初以才貌选充后宫。吾擢居宠遇,行止侍随,贞孝罕俦,懿范殊古”。二十四岁逝去,为宣宗生一男一女。宣宗述哀感云:“吾怀伤叹,加以涕零,感想恸之,哀尔长往。”通篇称吾而不称朕,讲宠爱而不轻薄,述伤感而动真情,有些不同凡响。《旧唐书·宣宗纪》称他“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他即位后“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余年间,颂声载路”,“虽汉文、景不足过也”。虽有过誉,也应有一些真实。
宣宗存诗很多,要分开来说。据说有大臣出镇,他喜欢作诗宠行,但今无完整存者。如崔铉自宰相出镇淮南,他赠诗有“七载秉钧调四序”句称其为相有建树,又云:“今遣股肱亲养治,一方狱市获来苏。”祝崔治理有成功。他在重阳节大宴群臣,作诗书怀,群臣唱和,他的诗仅存“款塞旋征骑,和戎委庙贤。倾心方倚注,叶力共安边”四句,可以见到他对边事之重视,以及对宰臣之信任,诗的特色并不明显。唯一完整的是在白居易去世后,他有诗哀悼:“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里没有官样文章,是以白氏追随者的立场来写自己的伤感。颔联两句将白氏名字入诗,对其不为现世功名所系,超逸洒脱的人生态度,给以礼敬。颈联举白氏最家喻户晓的两首长诗,虽然对得不好,意思还算到位。最后写自己的悲痛,也很直率。
另外一个系列的宣宗诗歌,来自禅宗典籍,认为他在即位前曾广行南方禅林,留下大量诗歌,有些诗还广为流传。其一为《瀑布联句》:“穿云透石不辞劳,远地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此诗异文很多,此处所录为北宋陈舜俞《庐山记》卷四的录诗。南宋陈岩肖《庚溪诗话》载:“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黄檗云:‘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宣宗续云:‘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后世怀疑者则认为,玄宗立十王院、百孙院,规定诸王不出院,也不许与外臣交结,这一制度,到武宗时并没有变化,宣宗凭什么可以特殊。从另一方面说,从敬宗开始,宣宗早已不是王子,而是皇叔,继位顺序完全排除,是否还要守住十王院不出,也是可疑。这一疑问,有待新史料来证明。黄檗禅师法名希运,为禅宗名德,地位崇高。这首联句,确实是一首励志的好诗,写出从涓涓细流,穿岩越壑,奔腾入海的气象,更写出瀑布居高临下,奔流不息的壮丽,当然其间包含的寓意,是佛法广在人心,没有任何人为力量可以阻碍其流通弘传。再如《风光阁吟》:“大殿连云接赏溪,钟声还与鼓声齐。长安若问江南事,说道风光在水西。”此诗最早见《万首唐人绝句》卷六九,也相传是他即位前在南方所作,水西一般认为指泾县水西寺,但也有认为在嘉兴者。从诗意分析,他写出名寺佳景之风光,也有钟鼓齐鸣之法事。后两句说长安即朝廷中人仍在关心他的行踪,他则流连水西风物,不念其他。诗的回答隽永而决绝。
当然,认为宣宗不出阁因此也不可能遍行南方丛林,多谓这些诗都是禅僧为感激宣宗重开佛法而编造,似乎还不能简单作结论。试举几个例子。一,《悼盐官和尚》:“象季何教祸所钟,释门光彩丧骊龙。香阶懒踏初生草,抵掌悲看旧日容。玉柄永离三教座,金鸣长镇万年踪。知师下界因缘尽,应上诸天第几重。”最早见北宋僧人善卿撰《祖庭事苑》卷二,谓“洎盐官示寂,帝有诗悼云”。《宋高僧传》卷一一《唐杭州盐官海昌院齐安传》载“安悬知宣宗皇帝隐曜缁行,将来法会”,此日宣宗即以行脚僧身份来参礼。到宣宗即位,“闻安已终,怆悼久之,敕谥大师曰悟空,乃以御诗追悼”,所指即此诗。二,《百丈山》:“大雄真迹枕危峦,古梵层楼峻万般。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观。仙华不问三春秀,灵境无时六月寒。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最早见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二六,山在洪州南昌。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云:“大雄山在县西百四十里……唐宣宗潜游至此赋诗。”是宋前已有记载。三,《幸华严寺》:“云散晴山几万重,烟收春色更冲融。殿根出空登碧汉,遐川俯望色蓝笼。林光入户低韶景,岭气通宵展霁风。今日追游何所似,莫惭汉武赏汾中。”最早见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九。南宋陈思《宝刻丛编》卷八引《京兆金石录》:“唐宣宗《幸华严寺》《赐宗室》以下诗,大中十二年。”是唐时曾刻石,南宋尚存。
仅见明清方志与释书的宣宗诗,还有许多,这里不一一罗列。
他是高宗第七子,武后所生第三子,他的皇帝之路真的很辛苦。两位哥哥被老妈给灭了,他所亲见。父亲死了,他继位为皇帝,真以为可以为所欲为了,还不到两个月,就给老妈一巴掌从皇帝宝座扇到了僻远的房陵,一呆就是十三年,这才长了记性,也培养了一副好脾气。老妈在权衡儿子和侄子谁更亲时,信了狄仁杰的话,才将他召回,做了武周王朝的皇嗣。皇嗣就皇嗣,妈说什么就是什么。好不容易老妈病重,几位老臣将他拱上台,他的太太和女儿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是妈在听妈、妈死听妻,也准备妻死听女的好男人,太太和女儿要管事,那就让你们管吧。中宗在位的最后两年,组织爱妾上官婉儿和满朝文臣,以景龙文馆学士为核心,以关中宫苑胜迹为主要考察对象的庞大文化考察群体,隔三岔五地就出游一次,每次出游都要命题写诗,还要现场评比优劣,由上官婉儿代表皇帝来评说。如果在大唐要评文学组织奖,那非中宗莫属。太太和女儿闲暇的时候也参加写诗,就是水平太差,好在有上官代笔,场面上还看得过去。就在这样的悠闲中,中宗突然就死了,睿宗上台后说中宗是被太太和女儿毒死的,其间也看不到理由啊!
中宗这两年文化考察的成绩,后来被一位叫武平一的武家侄孙收辑保留,编成《景龙文馆记》十卷。这段唱和在文学史上最大的成就,是大家摸索许久,也一直有意见分歧的近体诗粘对平仄的基本规则——由于大牌诗人有机会一直在一起揣摩练习,又有皇帝参与,足够权威——得以确认下来。明清诗论家不明就里,都说是沈、宋两人的功劳,都只看到表面现象。
中宗本人诗存留不足十首。早期一首是陪武后游嵩山石淙时所作七律,最后两句说:“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那年他四十多岁了,还作长居膝下之幼童状,谁让老妈太强势呢。《幸秦始皇陵》:“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余。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因幸陵而怀古,对秦始皇为君之失德,议论还算妥当。另一首《登骊山高顶寓目》:“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闾阎雄里闬,城阙壮规模。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金门披玉馆,因此识黄图。”气象很阔大,可以看到他驾驭辞章的能力,粘对不太严格,看到过渡期的特点。中宗还组织过两次柏梁体联句,有意模仿汉武帝,内心还有一些郁勃的情怀,但也仅此而已。
今习称武则天。然则天为尊号,与姓连称,不合唐时习惯,故仍称武后。她本是太宗才人,复为高宗所眷,从尼寺入宫,先后扳倒王皇后及顾命诸臣,晋为皇后,再与高宗并称二圣,自为天后。因高宗多病,得大权包揽。其一生服膺威权,不择手段,所谓铁鞭驯烈马若仍无效,则以匕首割其喉管,为其一生所遵奉。高宗在世,即先后诛除亲生二子,高宗身后,更将中宗、睿宗二子视如玩偶。伪造《大云经疏》证明女身也能称帝,更重用酷吏,鼓励告密,诛杀异己,亲近宵小,建立伪周,改朝换代,造所谓新字,以为督察臣僚忠诚与否之标识。中国传统政治之黑暗,以武周时期为最。她身后诸帝,因自家家事,不以其为叛逆,然史家读史,自应有此认识。
武后好文艺,亦多用北门学士,其才学之优否,唯以仰其鼻息与否来裁断。一时文人亦迎其所虑,不顾廉耻。若《大云经疏》,据说为薛怀义组织文士所伪造,含女主宜帝之谶言近二十则,如“陇头一丛李,枝叶欲雕疏。风吹几欲倒,赖逢鹦鹉扶”之类,实在丑陋不堪。远在边地的沙州也造歌谣云“昔靡单裤,今日重裳”,曾不知昔日为她两位前夫之所治。文人无耻者若崔融作《和梁王众传张光禄是王子晋后身》,阎朝隐作《鹦鹉猫儿篇》,为前代所罕见。骨鲠如陈子昂,既识其真面,有意迎合,又稍存底线,不愿尽附,终难得善终。
武后平生著作,有《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卷等,多为文士代作。今存诗一卷,大半为郊庙歌辞,传为御制,真相难以追究。其传颂最广者有二。一为《腊日宣诏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最早见《广卓异记》卷二引《唐书》:“则天天授二年腊月,卿相等耻辅女君,欲谋弑则天,诈称花发,请幸上苑,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曰……于是凌晨名花瑞草,布苑而开,群臣咸服其异焉。”所引《唐书》非《旧唐书》,似为唐国史旧文。天授二年为武后称帝之次年,“谋弑”未必有其事,但借游苑而故意神秘其事,人为布置现场,以驭使百花之神力,让百官震慑,不失为一次成功之自我宣传。此诗在敦煌文献中有二写本,足见流传之广。《唐诗纪事》卷三录此诗后云:“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所见甚是。二为《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乐府诗集》卷八引《乐苑》:“《如意娘》,商调曲,唐则天皇后所作也。”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六引张君房《脞说》:“千金公主进洛阳男子,淫毒异常,武后爱幸之,改明年为如意元年。是年,淫毒男子亦以情殚疾死。后思之,作此曲,被于管弦。”《脞说》所载,未见更早记录,殆据薛怀义事附会。明徐昌龄更敷衍为《如意君传》。杨慎治学多有虚造,未可尽信。闻一多《全唐诗辨证》云:“案验风调,决非武后诗。”并谓前二句诗意出郭遐叔《赠嵇康》诗:“思言君子,温其如玉。心之忧矣,视丹如绿。”《旧唐书》卷五一载景龙二年春知太史事迦叶志忠上表,谓“天后未受命时,天下歌《武媚娘》”,疑即指此。《大云经疏》引《广武铭》云当时谶言有“三六少年唱《唐唐》”“次第还歌《武媚娘》”,可能更接近事实。其诗绝不能简单地看成男女之情的真诚流露。
可见武后真实写诗能力的,倒是一些不太著名,在石刻、佛典中偶然保存的诗作。高宗还在世时的诗,有嵩山少林寺所存石刻《从驾幸少林寺睹先妃营建之所倍切茕衿逾凄远慕聊题即事用述悲怀》:“陪銮游奈苑,侍赏出兰闱。云偃攒峰盖,霞低插浪旗。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雾霏。昔遇焚芝火,山红匝野飞。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实赖能仁力,攸资善逝威。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写于永淳二年(683),题目很长,另附有给寺僧之信函,是说曾陪高宗往访寺庙,见先人之营造功德,既怀伤感,更增虔信。写景很庄重,笃信也有真意。结尾之“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二句,更属痛切伤心。今存诸诗,以称帝后较多,如《同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翻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泻芙蓉。故验山家赏,惟有风入松。”既写景,也有饮宴,更难得的是粘对接近严格。她还有一篇《杂言游仙篇》,题于著名的《升仙太子碑》碑阴,表达对仙家长生久视之向往,“愿允丹诚赐灵药,方期久视御隆周”,结语两句,长寿如她,也感生命之难以久长,乞求仙家赐药,长守“隆周”——是她建立的大周,不是大唐。
德宗是代宗长子。青年时赶上安史之乱的尾声,以皇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统兵征史朝义,曾有诗题陕州佛堂院壁:“高僧居净域,客子恋皇宫。试访毗耶室,旋游方丈中。禅林吹梵响,忍草散香风。妙说三玄义,能谈不二宗。色空双已灭,内外两缘同。识尽无生理,乃觉出樊笼。”可以看到他对佛法之尊崇、对人生之感悟,以及对今体诗的基本把握。他居储位的时间很长,据说时有废议,但没有大的波澜。他即位以后,颇思有所作为,常以自己在东宫时诸臣对自己的态度来判别忠奸。他对常衮、刘晏、杨炎、卢杞等人之用废,可见他暗于知人。奉天前后的大乱,可知他急于有为,几乎将国家带到覆亡边缘。靠李晟、陆贽诸人的努力,方挽回危局。后来虽曾以李泌、陆贽为相,但他在位最后十多年无所作为,造成众多问题之积压。他在位二十六年,居有唐第三,建树很有限,只能说在中等偏下。
德宗喜欢写诗,也有很好的鉴赏力。韩翃那首《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景如画,寄意含蓄,德宗完全读懂,且因此特授作者中书舍人,可见他品诗水平不低。时局升平后,德宗喜欢在节庆时写诗颁发群臣,要求限时交稿,区分优劣。德宗的诗都写得很庄重,契合他南面之君的身份,才气似乎弱了一些。他每年最多写一二首,算不上高产。这里也录两首。其一《中和节宴百僚》:“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君臣永终始,交泰符阴阳。曲沼水新碧,华林桃稍芳。胜赏信多欢,戒之在无荒。”时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纪仲春之始。诗以春色变化起兴,写自己不敢耽乐,与诸臣共享天地亭育之恩,希望阴阳和顺,君臣终始,戒己戒臣,议论多于抒情。他对此诗应很满意,特别写副本远寄在南方的著名诗人戴叔伦。其二《送徐州张建封还镇》:“牧守寄所重,才贤生为时。宣风自淮甸,授钺膺藩维。入觐展遐恋,临轩慰来思。忠诚在方寸,感激陈情词。报国尔所尚,恤人予是资。欢宴不尽怀,车马当还期。谷雨将应候,行春犹未迟。勿以千里遥,而云无己知。”时在贞元十四年(798)。张建封是文士出身之名将,镇守徐州已经十年,时议认为他有野心,德宗召他入朝,测试他的忠诚与否。张还真来了,于是赠诗宠行。与玄宗赠刺史诗之大器作比较,可以看到德宗的笼络与小器。前四句说你镇守淮甸为国承担重责,入朝更见到你的忠诚。春初返镇,正是行春播谷的季节。徐州虽远,相信朝中有你信任的人在。话是都不错,但身为人君,显见控驭之无方。越两年张建封卒,其部下以建封子张愔为留后,也即建封看透德宗无能,敢于让儿子承接帅位。
文宗是宪宗第二子,因为敬宗之童呆轻狂而早逝,得以即位,也得力于宦者之拥立。他是一位有文学气质的皇帝,偏又遇到内外交困的时代,想有作为而难以有所成就。他感到受制于宦官,希望有以改变,偏偏信任的大臣办事能力很差,急于成功,未能得到元老重臣的支持,而谋诛宦官更无异于自断一臂。他先信任宋申锡,反入圈套而致宋贬死。再信任李训、郑注,借他们有限的力量来除宦官,反遭宦官还击,连带以大逆的罪名杀了四位宰相的全家。这样他就更加孤独了。《杜阳杂编》卷中说他在甘露败后,“或登临游幸,虽百戏骈罗,未尝为乐,往往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似乎精神状态出了一些问题。其时有诗云:“辇路生春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看到宫苑花开草长,登高凭远,无限感慨,可是眼前无可言之人。他曾寄望于太子李永,但太子无端死了,更让他感到绝望。
他在即位之初,是希望有所作为的。《上元日二首》云:“上元高会集群仙,心斋何事欲祈年。丹诚傥彻玉帝座,且共吾人庆大田。”“蓂生三五叶初齐,上元羽客出桃蹊。不爱仙家登真诀,愿蒙四海福黔黎。”上元今称元宵,唐代是道教意味较浓的节日,文宗与臣民共度节庆,他更希望祈祷能够带来丰收,带给四海百姓以福佑,这当然是君主的情怀。他有很好的艺术品位,将著名画家程修己留在宫中九年,无论草木鸟兽、古贤君臣,程都画得栩栩如生。曾画竹障于文思殿,文宗题歌云:“良工运精思,巧极似有神。临窗时乍睹,繁阴合再明。”后两句说走过窗前,偶然见到画竹的屏风,如见繁阴一片,清凉舒适。他与柳公权写诗的若干故事,如要柳公权写诗贺春衣,也与此类似。《唐摭言》说柳在武宗时为一宫嫔受罚,写诗得免,应该是文宗时事,殆柳为承旨学士在文宗朝,武宗立之次月即去职。
他是太宗第九子,长孙皇后所生第三子。太宗初立长子承乾为太子,承乾为人端正稳重,并无失德。问题在于其弟魏王泰有才分,善文学,太宗时有偏爱,魏王因有非分之想。承乾感到威胁,于是结交权臣以自固。事情显露,太宗精神崩溃,几欲自残,在群臣劝谏下,废前二子而立晋王治,此为贞观十七年(643)事,时高宗年已十九岁。太宗弥留之际,高宗迅速以自己东宫旧属为宰辅,证明他能力并不差。后来因老臣废弃,武后擅权,加上身体多病,给后人皇权旁落的印象。
高宗能诗,所存不多,个人特色也不甚明显。他在尚为太子时,曾访玄奘法师房而题诗。日本存《□□寺沙门玄奘上表记》大约是最原始的文本,题作《五言暮各过寺仍以述怀》,《全唐诗》卷二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录诗,题作《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诗云:“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幡虹遥合彩,空水迥分晖。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慈恩寺是高宗做太子时,为母亲长孙皇后追福所建,玄奘东归初期以此为驻锡地。诗写寺院之景色与佛法氛围之庄严,述自己游寺而得感悟。诗有对属,但不讲粘对,齐梁体特色明显。他的另一首《谒大慈恩寺》:“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霞绮遥笼帐,丛珠细网林。寥廓烟云表,超然物外心。”写作时间不明,大约在即位后不久,意思与前诗近似,已接近五律,稍有失粘。他晚年诗有《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二首,录其二:“舞蝶神香新,歌分落素尘。欢凝欢懿戚,庆叶庆初姻。暑阑炎气息,凉早吹华辰。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时在他去世前两年的夏天,儿女同时大婚,仅用“欢凝欢懿戚,庆叶庆初姻”表达他的高兴,希望天地欢泰,万年同春,虽是皇帝口气,诗却写得一般。
肃宗为玄宗第三子,二十八岁时立为太子,东宫岁月漫长而充满危机,但他以“忍”字挨了过来。在安史叛军攻陷长安、玄宗仓皇出逃之际,他利用马嵬兵变的间隙,在部分臣僚的拥戴下投奔朔方军,自立称帝,完成救亡中兴的使命。
写诗似非他所长,存世作品很少。一是《全唐诗》卷四仅存他两组诗,其一为咏延英殿玉灵芝的三首四言诗,稍残,第一首存六句云:“玉殿肃肃,灵芝煌煌。重英发秀,连叶分房。宗庙之福,垂其耿光。”《唐会要》卷三云“上元二年(761)七月,延英殿当御坐生玉芝,一茎三花”,帝作诗咏之。《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云诗成,“群臣皆贺”。但占者认为“白芝主丧”,是次年上皇、肃宗俱崩的预兆。一事而解释差别如此,可为感叹。其二为《与三王烧梨联句》,三王为颍王、信王与益王,分别各咏二句后,肃宗作结云:“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诗出《太平广记》卷三八引《邺侯外传》,仅属传说。二是唐末新罗诗人崔致远归国后撰《大唐新罗国故凤岩山寺教谥智证大师寂照之塔碑铭》,说慎行禅师入唐,“肃宗皇帝宠贻天什曰‘龙儿渡海不凭筏,凤子冲虚无认月’”。寓意不甚能解。三是《册府元龟》卷四载:“李光弼出统河南诸军,帝于内殿宴送,御制诗以宠之,群臣毕和。”诗没存下来,但知他有写诗送行的事实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