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丝绸专家笔下的丝绸之路:读赵丰《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

最近我一直在读各种有关丝绸之路的书,赵丰先生这本《锦程》一直放在案头,反复翻阅,爱不释手。在众多的丝绸之路著作中,这一本有它自己的特征,正像副标题所示的那样——“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它是以中国丝绸为主线来讨论丝绸之路的,而且,它出自一位名副其实的丝绸专家之手。

赵丰自小就生活在丝绸的氛围里,母亲是丝织厂的缫丝女工,父亲是厂里的技工,从少年时代就受到丝织技术的熏陶。“文革”后成为第一届大学生,就读浙江丝绸工学院(今浙江理工大学),学的是丝绸制造。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考入中国纺织大学(今东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攻丝绸历史,特别是隋唐时期的丝织史。以后常年任职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多年来在中国西北、中亚各地考察丝绸遗物,并走访欧美、日本、韩国等地,观摩各种各样的收藏,与国内外学者、收藏家、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专家交流学术,参与国内外各种有关丝绸的展览。赵丰的足迹就如同一条“丝绸之路”,他的这本《锦程》,也可以说是他走过的“丝绸”之路。

赵丰《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书影

《锦程》一书以中国丝绸为线索,大致按照时间的顺序,对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丝绸贸易,特别是技术、纹样的传播,做了详细的阐述。从上古时代丝绸的产生,然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运送的纺织品,欧洲对丝绸最早的传说;到汉晋时期中国丝绸的西传经过,以及同时期希腊化艺术对于纺织品的影响;中国发现的西方蜡染棉布与缂毛上的西方图样,东西方织锦的传播与影响。到了中古时期,从波斯、粟特织锦的东传,到隋朝何稠仿制波斯锦;从唐初窦师纶的陵阳公样,到中晚唐的大唐新样。然后是唐朝风格的丝绸向日本的传播,以及对契丹、回鹘的影响。最后描述了蒙元时期中国丝绸对高丽的影响,以及与波斯的技术交流;直到大航海时代到来后,明清之际中国宫廷中的西洋锦的来历和西方中国风的形成。作者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和鲜活的例证,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以丝绸为中心的丝绸之路历史,没有拘泥于众所周知的丝路故事,除了交代一些必要的历史背景外,都把浓重的笔墨放在丝绸上面,因此别具一格。

本书的特色之一,是注重考古材料,重视对实物的观察。中国古代有关丝绸的记载非常丰富,作者对于传统史料和出土文献中的有关记载是做过收集整理工作的,但文献的记载往往不够细致,最主要还是数量、尺寸、纹样、产地等方面的情况。而考古工作者不断发现的文物,则提供给丝绸专家观察丝绸的经纬、纹路、精粗、图案、衬里等具体情形提供了可能,也可以根据遗址、遗物的所在,判定丝织品的功用。《锦程》的作者对于从20世纪初叶西方探险家在中国西北所获织物,到最新的中国考古专家的发掘品,都不断追踪,甚至亲自参与整理工作。比如作者参与的营盘15号墓墓主人所穿红地显黄花锦袍的揭取工作,得以对这件表现希腊纹样风格的对童子、对牛羊双层锦做出细致的分析和复原(112-117页)。又如作者所带领的团队对吐鲁番阿斯塔那170号墓出土红地兽面对鸟、对兽纬锦裤的整理,详细阐释了这件具有当地特色的平纹纬二重组织的织造技术(137-139页)。还有作者带领的团队从2006年开始,与英、法等国学者合作整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纺织品,使得本书在讨论从波斯、粟特锦到大唐新样的转变过程,取样解说,得心应手。

本书的特色之二,是以技术和纹样的理解为基础对出土丝织品残片的复原。因为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很早就已开通,不仅中国生产丝绸,中亚粟特、西亚波斯,以及罗马、拜占庭,都能够织造独具特色的丝织品,即便是中国本土,北方与南方的纹样有异,河北与巴蜀的产品不同,要勾勒出各地出产的织物是如何从丝绸之路的一个点传到另一个点,需要对织物的技术和纹样做非常细致的分析研究。《锦程》的作者在考察、研究丝织品的时候,由小见大,从一块块残片,复原出整个或局部完整的丝绸面料。比如作者对尼雅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和“讨南羌”两件织锦残片的缀合,复原出连续的织锦与图案(88-90页)。又如在帮助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走向盛唐展”准备展品时,作者有机会亲自调查1959年尼雅遗址出土的蜡染棉布,并将两块布片直接缀合,使得这件蜡染布上的希腊丰饶女神提喀和大力神赫拉克利斯之间的组合更趋完整,其他纹样也得到比较合理的解说(98-108页)。此外,作者对青海都兰出土的太阳神锦图案的复原(121页图14),对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联珠野山羊纹锦图案、对鹿纹夹缬图案的复原(163页图6,194页图12),特别是根据敦煌晚唐寺院账单中所记“番锦……又一张内每窠各狮子二,四缘红番锦,五色鸟九十六”,复原出1米×2米左右的狮子团窠,外面两圈单只立鸟的团窠纹锦的整幅图案(165-167页,图8),让读者赞叹不已。

本书的特色之三,是作者的视野广阔,对于世界范围内各类丝绸精品的准确把握。由于种种原因,丝绸之路沿线的丝织品现在分散收藏在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图书馆或私人手中,考古发现也在不断进行,有些仍在考古研究单位整理修复当中,有些盗掘品则流入市场,真伪混淆,因此从这些收藏品和发掘物中检出说明丝绸之路的物件,并非易事。所以,丝绸研究者需要有“动手动脚找材料”的能力,而《锦程》的作者,正是这样一位不知疲倦,到处走访的人。我们看本书《寻访赞丹那村》一节,跟随作者到布哈拉周边的小村里,去寻访中世纪曾经织造著名的“赞丹尼奇锦”的地方,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执着,为了研究丝绸生产技术如何从中国传到中亚,中亚如何织造更加漂亮的斜纹纬锦,再传到中国的过程而付出了多少努力。说来也巧,笔者在赵丰2006年8月走访赞丹那村两个多月后,曾经走访布哈拉古城,在一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手工作坊(UNESCO Training Workshop for Traditional Carpet Weaving and Natural Dye Making Ishani Pir Madrassa),看到一些姑娘正在用手工织锦,所模仿的正是“赞丹尼奇”锦,但当时没有想到去赞丹那村追根究底。

此外,赵丰利用帮助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策展,与英、法、俄国学者合作整理敦煌丝织品的机会,以及走访日本正仓院、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契机,对海外藏品有充分的把握,加上对国内考古发掘品以及各类出土物的谙熟,使得本书能够把反映丝绸之路上东西传播的各类织物中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样本选择出来,加以阐释,说明其技术特点和纹样特征,这恐怕是这位丝绸专家带给我们最为难得的考察结果。

《锦程》是一本对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的通论性著作,这背后,其实是有着作者雄厚的学术积累作为支撑的。我简单梳理一下赵丰的相关著作,就有《唐代丝绸与丝绸之路》(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织绣珍品:图说中国丝绸艺术史》(艺纱堂1999年版),《辽代丝绸》(沐文堂2004年版),《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天鹅绒》(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敦煌丝绸》(与王乐合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等。另外,他还自己或与其他人共同主编过一系列论著,如赵丰、于志勇主编《沙漠王子遗宝:丝绸之路尼雅遗址出土文物》(艺纱堂2000年版),赵丰主编《纺织品考古新发现》(艺纱堂2002年版),赵丰、金琳主编《黄金·丝绸·青花瓷:马可波罗时代的时尚艺术》(艺纱堂2005年版),赵丰、尚刚主编《丝绸之路与元代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艺纱堂2005年版),赵丰主编《中国丝绸通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赵丰主编《丝绸之路:艺术与生活》(艺纱堂2007年),赵丰、伊弟利斯·阿卜都热苏勒主编《大漠联珠——环塔克拉玛干丝绸之路服饰文化考察报告》(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赵丰主编《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英藏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赵丰主编《西北风格·汉晋织物》(艺纱堂2008年版),赵丰主编《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中华书局2009年版),赵丰、齐东方主编《锦上胡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赵丰主编《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法藏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赵丰、屈志仁主编《中国丝绸艺术》(中国外文出版社与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罗列这些著作的原因,除了要说明本书作者用功之勤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从这些专题论著中继续阅读,跟着赵丰,去深入了解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丝绸。

(2017年2月20日完稿,原载《中国图书评论》2017年第4期,16—18页。) Ef1ZZqRbWp9d2mXIp6mus0j1M6mMdApFy7gF5KUwjh3RMFVRqJ2M2q4qIzD0z6f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