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南京古称金陵、建邺、建康等,是素负盛名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南京在历史文化上的独特性,体现在曾多次承担过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走向复兴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在历史文化的视野下,把南京置于国家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探寻这座城市对于中华文明所起到的作用,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500多年的建城史,450年的建都史,使得南京在历朝历代都涌现出许许多多为中华数千年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他们广泛地活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科技、曲艺等方面。在这些“立德、立功、立言”的杰出人物的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记,印证着历史人文精神的深邃。虽然这些历史身影已随着逝去的时代而远去,但他们留下的物质或非物质的印记,作为后来者追慕先贤、思索人生、承继前行的路标,仍然是南京乃至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和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历史文化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加快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

2014年初夏,南京市政府根据“十二五”规划文化建设中提出的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出于充分挖掘、利用南京在历史名人资源方面的优势,彰显南京独特的历史名人文化,进而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目的,要求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及其下属单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南京历史文化名人展示工作的实施方案。

客观、科学地界定南京历史文化名人,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系统梳理罗列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成立的南京市博物总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具体承担了起草《南京历史文化名人展示工作实施方案》的工作,在经过了近一个月披沙拣金般的梳理与遴选后,研究所的同志们按时交出了一份包括近400位待选的南京历史文化名人小传的征求意见稿。此后,在南京市委、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就如何实施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的弘扬与展示工作认真调研,反复斟酌,并召开了多次由市领导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博物院等专家学者参加的专题论证会,最终在集思广益达成的共识的基础上,甄选出首批共79位在南京乃至国内外都有一定历史地位、在彰显南京历史文化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南京历史文化名人,并确定了在深入挖掘其内涵的基础上,采用雕塑创作、遗址与博物馆建设、遗迹修缮、深度挖掘出版、文艺创作等5种向全社会推介展示这些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的方式。

这其中的深度挖掘出版方式,指的是在采撷、整理文献史料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以南京历史文化名人为系列的名人传记或故事,适用于那些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书中虽有明确记载,对南京历史文化发展也有较大影响,但其相关遗迹、遗存尚不确定的南京历史文化名人,藉以系统地呈现南京历史文化,进一步增强南京文化软实力与综合竞争力。采用深度挖掘出版方式予以宣传推介的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的人选,包括三国时期的书法家皇象、佛经翻译家支谦,东晋时期的道教学者葛洪、美术家戴逵、名僧暨佛经翻译家法显,南朝刘宋时期的天文学家何承天、史学家范晔、文学家刘义庆,南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画家陆探微、诗人谢朓、美术评论家谢赫,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批评家钟嵘,唐代诗人王昌龄,明代文学家宋濂、学者焦竑、书法篆刻家文彭,明末清初的竹刻艺人濮仲谦,清代文学家方苞,近代建筑设计师亨利·墨菲共计20人。该项工作由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

考虑到社会影响并兼顾大多数人的接受程度,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南京市博物总馆的主要领导认为《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的编撰和出版工作应尽可能达到如下几点要求。一是实事求是,科学取舍。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收集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力求内容的史料性、思想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对涉及政治、民族、宗教等重大敏感问题,在史料取舍与叙述上,谨慎科学处理。二是主题突出,详略得当。在具体的文字内容上,应包括上述各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主要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尽可能将每个人物的成就及其与南京之间的关系或联系,在书中予以浓墨重彩地展示。三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丛书的篇幅不宜过长,避免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编撰行文应言之有物,但在行文中仍然务需严谨、规范,所使用的材料要求有来源、有依据,注重和突出面向大众的宣传、推介效果,争取较强的可读性,力求做到雅俗共赏。四是图文并茂,引人入胜。作为一部介绍历史名人的图书,在诸方面要凸显其文化特点和艺术魅力,每本书宜在行文中都配附一定数量、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这样一套面向社会大众的普及性质的读物,自然不宜高头讲章般的满是庙堂之气,但学术层面的严谨和求实,也都必须遵循而丝毫马虎不得,因而对于编写工作的要求其实是相当高的,所以寻找合适的作者自然也就成了让人头疼不已的事。在这一方面,南京市博物总馆下辖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我们编纂这套《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不仅仅是为了让来者见贤思齐,心追范式,更主要是为了让后人通过读史而能自省,深入发掘、总结、提炼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优秀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转变为现实中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东西,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尽一份绵薄之力。

鉴于《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所涉部分历史人物可资参阅的史料极其有限,加之编写时间匆促,本书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憾。在此诚恳希望专家读者多加指教,以便有机会再作修改与补充。

2018年3月 0ia5Ta9q20tImfSlC0gGdiZavX9c8bSn+lIyW0tiJHv6Y7l2RHgHTKSx3p5xr+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