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家世出身

说到刘义庆的家世,我们不得不从南朝宋武帝刘裕谈起。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在今江苏徐州)人。其生平事迹具见于《晋书》《宋书》《魏书》《南史》《资治通鉴》等史书中。沈约《宋书·武帝本纪》追述刘裕的家族起源,说他是汉楚元王刘交之后,为刘交二十一世孙,刘交即汉高祖刘邦之弟。但在描述刘裕之前自刘交始之二十一代先祖具体的世系序列时,沈约却有两代人语焉不详,一为第九代“东武城令某”,一为第十四代“定襄太守某”,所以刘裕为刘交之后不能令人信服。实际上,这是中国古代帝王常用的手段,即寻找一个高贵的血统,为其统治增加合理性与合法性 。所以后来魏收撰《魏书》,就不采用沈约的说法,而是说“其先不知所出”(《魏书》卷九十七《岛夷刘裕传》)。但“定襄太守某”之后的七代人,沈约的记述应该是可靠的。我们能够看到,刘裕家族自其高祖刘混渡江南下,定居于晋陵郡丹徒县之京口里(在今江苏镇江),刘混官至武原令,生东安太守刘靖,刘靖生晋陵郡功曹刘翘(字显宗)。刘翘就是刘裕的父亲。刘翘所生有三子,长子刘裕、次子刘道怜、三子刘道规。

图1《宋书·武帝本纪》(宋元递修本)图2《宋书·武帝本纪》(明国子监本)

刘裕生于京口,家贫而有大志。初为北府军将领,先后平定孙恩、桓玄、卢循之乱,灭慕容超之南燕,消灭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的势力,又斩姚泓、灭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经营四方。刘裕历任太尉、相国、宋公、宋王,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东晋的军政大权。晋恭帝司马德文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受禅于建康(今南京),另立新朝,国号宋,年号永初。刘裕清简寡欲,崇尚节俭,为人严整有法度。他注重加强中央集权,抑制豪强兼并,整顿吏治,废除苛法,整顿户籍,实施土断,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发展教育。在位三年,永初三年(422)病逝,谥武,庙号高祖。

图3 刘裕

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对刘裕的充分肯定。确实,南朝诸帝,以刘裕最有建树。对内,他削平各种势力,确保了南方的稳定,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基础。对外,他的北伐功勋卓著,虽然后来关中复失,但河南、山东、淮北已划入南朝版图,南朝的防线推进到了潼关、黄河一线,后来的宋魏间战争,多在这些土地上进行,保障了江淮流域的长期稳定发展,也为后来“元嘉之治”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对此,后人多有评价。沈约《宋书·武帝本纪》论曰:“高祖地非桓、文,众无一旅,曾不浃旬,夷凶翦暴,祀晋配天,不失旧物,诛内清外,功格区宇。”北魏名臣崔浩评价刘裕说:“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八《晋纪》四十) 清王夫之云:“宋武兴,东灭慕容超,西灭姚泓,拓拔嗣、赫连勃勃敛迹而穴处。自刘渊称乱以来,祖逖、庾翼、桓温、谢安经营百年而无能及此。后乎此者,二萧、陈氏无尺土之展,而浸以削亡。然则永嘉以降,仅延中国生人之气者,唯刘氏耳。举晋人坐失之中原,责宋以不荡平,没其挞伐之功而黜之,亦大不平矣。君天下者道也,非势也。……汉之后、唐之前,唯宋氏犹可以为中国主也。”(《读通鉴论》卷十五)

刘裕共有七子:义符、义真、义隆、义康、义恭、义宣、义季。其中刘义符为宋少帝,刘义隆为宋文帝。

刘道怜(368—422)在刘裕征战四方的过程中,一般留守于后方。亦稍有军功,如曾从刘裕征广固,俘获慕容超,以此功封竟陵县公。初为国子学生,徐州刺史谢琰以为从事史。历任南彭城内史、堂邑太守、并州刺史、徐州刺史、荆州刺史等,官至侍中、尚书令,进位司空。刘裕代晋,进位太尉,封长沙王。永初三年(422)六月薨,年五十五,谥号为景,赠太傅,故称长沙景王。

刘道怜才能平庸,而生性贪鄙。沈约评之曰:“道怜素无才能,言音甚楚,举止施为,多诸鄙拙。高祖虽遣将军佐辅之,而贪纵过甚,畜聚财货,常若不足,去镇之日,府库为之空虚。”(《宋书》卷五十一本传)他虽因刘裕之故而位高权重,但实际上并不为刘裕所重。如《宋书》本传所载的这件事:

先是,卢陵王义真为扬州刺史,太后谓上曰:“道怜汝布衣兄弟,故宜为扬州。”上曰:“寄奴于道怜岂有所惜。扬州根本所寄,事务至多,非道怜所了。”太后曰:“道怜年出五十,岂当不如汝十岁儿邪?”上曰:“车士虽为刺史,事无大小,悉由寄奴。道怜年长,不亲其事,于听望不足。”太后乃无言。

车士,刘裕次子刘义真小字,其时年仅十岁,刘道怜已逾天命之年,但刘裕仍不敢以扬州委之,可见其不堪大用。

刘道怜共有六子:义欣、义庆、义融、义宗、义宾、义綦。其中长子刘义欣嗣位为长沙王。

刘道规(370—412),字道则,少倜傥有大志,深得其兄刘裕赏识。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刘道规为核心人物之一。当时桓弘镇广陵,以刘道规为征虏中兵参军,刘裕克京城,刘道规也在同一天与刘毅、孟昶共斩桓弘,收众济江,进平京邑,桓玄败走。晋大将军武陵王司马遵承制,以刘道规为振武将军、义昌太守。其后,刘道规与刘毅、何无忌率军追讨桓玄,在盆口击败桓玄部将何澹之,在峥嵘洲(今湖北黄冈附近)以少胜多,击败桓玄本部军队,智勇双全,展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之后刘道规等又率军进讨,收复荆州,基本扫清了桓玄的残军。进号辅国将军、督淮北诸军事、并州刺史。随后,刘道规又进一步采取行动,清除了荆州、湘、江、豫地区的桓氏余烬,以义勋封华容县公,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在卢循、徐道覆之乱中,刘道规再次展现出大将风度,临危不惧,举重若轻,先后击败桓谦与卢循部将荀林的联军和徐道覆的军队。

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八年(412),刘道规病逝于建康,时年四十三岁,追赠侍中、司徒,谥曰烈武公,以平桓谦功,进封南郡公。刘裕代晋建宋后,赠大司马,追封临川王。

刘道规无子,刘裕长子刘义符少为道规所养,本欲为继,但随着刘裕权势的增强,他在政治上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很可能打算称帝后以刘义符为太子,故将其还本。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刘义庆,即本书的主人公,出继于刘道规。

刘义庆有五子。长子哀王刘烨,字景舒,嗣位临川王,官至通直郎,为元凶刘劭所杀,追赠散骑常侍。刘烨子刘绰,字子流,嗣位临川王,官至步兵校尉,宋顺帝刘准昇明三年(479)谋反被诛,国除。刘绰弟刘绾,早卒。刘义庆次子刘衍,官至太子舍人。三子刘镜,官至宣城太守。四子刘颖,官至前将军。五子刘倩,官至南新蔡太守。

刘义庆还有一位女婿,是一个出自高门士族的名士,名叫王僧达(423—458),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太保王弘之少子,东晋丞相王导玄孙。曾任宣城太守,性好游猎,政事荒怠。宋孝武帝刘骏即位,累为尚书右仆射,转护军将军,又为征虏将军、吴郡太守,官至中书令,封宁陵县五等侯。王僧达自负才地,以宰相自期,但未能如愿,心生怨艾,大明二年(458),被刘骏借故赐死,时年三十六岁。(《宋书》卷七十五《王僧达传》、唐许嵩《建康实录》卷十四) 9Rupp49tMi+cVk5vegFdZ0HOl84Qu+njTyrhTpv5s9T/1uVlfi4Cv+kfMUP7A4U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