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年初,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恭庆先生,与胞妹张怡、胞弟张恭慈向上海图书馆捐赠曾祖张佩纶尺牍、日记手稿等珍贵历史文献。所捐文献含有张佩纶、李鸿章、李鸿藻、张之洞、王懿荣、柯逢时、陈宝琛、黄国瑾、于式枚等数十人来往信札计100余册4800余通。这批尺牍,揭示了晚清中政坛大量内部运作的秘密,如北洋海军的筹划、朝鲜壬午事变和琉球问题的处理等等,对后人深刻了解晚清政治势力纵横捭阖的格局、洋务运动的艰难曲折、近代海军和海防的建设,都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图书馆所接受的数量最大、价值最高的历史文献捐赠。这批文献当中,就有一直为学人所珍视的《涧于日记》底稿。
人生在世,因缘际会。也就在这个时节,母校南京大学徐雁平老师来电,称中国社科院张剑先生主持的“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已顺利交稿,第二辑即将上马,便嘱我点校一部近人日记,以拓展学术研究的视阈。当时我已大体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宋诗选本与宋诗学研究”,可腾出手来做一些事情。因课题的关系,我也阅读了近人部分尺牍、日记等,愈发体悟到这些比诗文集私密性较强的材料,或许更接“地气”,故而不揣浅陋应允下来。我当时注意到了两类人:一类是像张佩纶那样身历荣辱瞬变的“清流”,另一类是像郭曾炘那样经受山河陵替的“遗民”。
选择张佩纶的《涧于日记》,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张佩纶终老之地正是六朝金陵,而此前读过本系老师余彬教授的大作《张爱玲传》,对其祖张佩纶有些微的了解。孙女在现代文学史上显赫有名,而祖父的沉寂更刺激着我的好奇心与考据癖。这一点张佩纶是无法料及的。但事实上,张佩纶在近代史上的声名丝毫不逊于孙女张爱玲。
张佩纶(1848.11.24-1903.2.4),字幼樵,又字绳庵,号篑斋,又号言如、赞思。直隶丰润县齐家陀人(今河北唐山丰润)。同治十年(1871)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光绪元年(1875)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后为李鸿章延佐军幕。八年(1882),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与吴大澂、陈宝琛、宝廷、黄体芳等议论时政,上疏言事,主张外御列强,内整纪纲,号为“清流党”,尤以纠弹大臣名震一时,不避权贵亲友,与张之洞并称为“青牛角”。中法战争事起,力言主战,擢侍讲学士,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十年(1884),派赴福建会办海疆事宜,驻守马尾港。马尾之役败绩,被革职遣戍。期满回京,复入李鸿章幕,李以女经璹(鞠耦)妻之。甲午(1894)之战时,被劾干预公事,命逐回籍,寓居南京。庚子(1900)事变,奉命以编修入都襄助李鸿章谈判和约,因对俄条约与李意见不合,折回金陵,称病不出,卒于白下府第。佩纶有诗才,早岁曾为李商隐诗作注,尤雅慕苏轼,曾取苏诗诸家注本,有所匡正,诗亦得力于李、苏二家。官京朝时,不甚致力于诗,“及沦谪边远,则身世之感,家国之故,一于诗发之”(陈宝琛《涧于诗序》)。或谓其诗“抑塞无俚,语多愁苦,忧时之言,回肠荡气”(汪国垣《光宣以来诗坛旁记》)。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将之誉为“天损星浪里白条张顺”,与“天竞星船火儿张横”的张之洞并称。张佩纶尤工隶事,使材既富,用典稳切,“文深而意远”(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五),与张之洞并称“北派二巨子”。著述颇丰,有《涧于集》、《涧于日记》、《管子学》等。
《涧于日记》,由六部分组成:(一)篑斋日记,光绪四年(1878)至光绪五年(1879)。(二)嘉禾乡人日记暨见君子日笺,光绪六年(1880)。(三)出塞日记,光绪十一年(1885)至光绪十二年(1886)。(四)易窗日记,光绪十三年(1887)至光绪十四年(1888)。(五)津门日记,光绪十五年(1889)。(六)兰骈馆日记,光绪十六年(1890)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各年并非每日皆有记录,偶有脱略,如第二部分,残缺尤为严重。
《涧于日记》底稿现藏上海图书馆。原由丰润涧于草堂石印,凡四册。1966年台湾学生书局据清宫藏本,影印入吴相湘教授主编的《中国史学丛书》。李德龙、俞冰主编,学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历代日记丛钞》亦收录。《涧于日记》尽管有多处断层,但仍富有史料价值。祁龙威先生《读〈涧于日记〉随笔》(《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对此有所论述,兹不赘言。到目前为止,迄无完整之整理本,虽然其中也出现过节选本,如郑逸梅、陈左高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书信日记集(2)》(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94页)选录《涧于日记》数则,但所标点的片段错讹不少。比如:(一)断句错误。“夜阅陶诗,乃莫子偲所翻宋本陶诗。极慕田子泰,而集为阳子烈所编,何与吾里人有缘耶?”按,后一“陶诗”二字当从后句读。陶渊明有《拟古》组诗,其二即有“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之句。诸如此类,恕不列举。(二)文字舛误。如:“联篇谜语瘦词,阅之喷饭。”按,“瘦”当为“廋”之形误。(三)符号漏标。此类突出表现在书名、诗题上,如:“余尤取骆丞之诗,如《从军中》、《行路难》、《帝京篇》、《畴昔篇》、《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诸作,均沈郁顿挫,乃七古之佳者。”按,错把一首当作两首,当为《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四)时间误置。第393页所载壬辰年(即光绪十八年)诸条,第392-394页癸巳年(即光绪十九年)诸条,第390-392页所载甲午年(即光绪二十年)诸条,此三年却以时间逆序排列,大谬。
此次整理校勘《涧于日记》,主要依据手稿影印本。按照《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体例要求,标点印行。此稿卷帙浩繁,内容丰富,书写中时有难识或漫漶之处,限于点校者的水平,自知疏误难免,敬请方家不吝赐教,频加匡补。
大致体例如下:
(一)在原年、月、日后增加公元纪年,以圆括号标注于后。原稿中自然段落另起行者一概照旧。
(二)原稿中有避讳字,如“玄”写作“元”,或缺笔;“弘”作“宏”等,一并改正。所示敬之抬头,如“今上”、“先考功”之类所空格、余行,一概删去,改为接排。
(三)根据《丛书》的体例要求,除涉及辨义处和其他特殊情况,所有文字,包括人名、地名等尽量改用简化字,如人名字号中的“菴”改作“庵”、“禇”改作“褚”、“筦子”作“管子”等;他如异体字、古今字、手写体等等,也一并改正。
(四)原稿空缺待补处,约略可计字数者用符号“□”,不能计字数者用省略符号“……”;因日记涉及四部之籍较夥,引用、摘录之处多有省略、节录现象,为了明晓其义,根据原文酌情增补之文字,用“[ ]”标记。
(五)原稿确定误字者,以圆括号“()”括出误字,后继以方括号“[]”标明改字,形近讹误者径改;有脱字者,所补亦用方括号“[]”括出;有衍字者,用“【】”括出;漫漶难识者,用“■”标明。
(六)正文标点与夹注标点各自独立,夹注原为双行小字,今改为小五字体单行排印;注中之注,用圆括号“( )”标出;日记中所录眉批,一律前加“整理者按”,移入脚注。
在此并向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张剑先生、南京大学徐雁平先生以及凤凰出版社王淳航先生谨致由衷的谢意。
整理者 谨识2014年3月于南海梦鸿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