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本章导学

本章从总体上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这 80 年,中华民族由封建社会的辉煌走向近代衰落的过程。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逐渐演变为两大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本章学习的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和世界状况,认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深重灾难;(2)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变化的原因和特征;(3)掌握近代中国两大主要矛盾、两大历史任务。

知识框架

内容梳理

1. 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2)约在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文明社会的要素。两千多年来,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交流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3)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中华文明尽管历尽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4)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典籍文献浩如烟海。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高峰迭起,美不胜收。

(5)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还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

2. 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特点是什么?其有何利弊?

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特点主要包括:

(1)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2)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上,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还与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同时吸收法家思想,采取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

(4)社会上,实行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利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3.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是在什么时期?

17 世纪下半叶至 18 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尽头。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故步自封。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4. 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

1640 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18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为适应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殖民主义产生,西方列强开始对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人民的剥削、掠夺和压迫、奴役。在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

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并不是为了使东方国家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把它们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附庸。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5.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19 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1825 年和 1837 年英国发生了两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和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英国政府迫不及待地要发动一场侵略战争。1840 年 4 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同年 6 月,英国侵华舰队到达广东海面封锁了珠江入海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 年 8 月 29 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1843 年 10 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不平等条约,如 1844 年 7 月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10 月签订的中法《黄埔条约》。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帝国主义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7. 近代中国的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

(1)由于近代城市的发展、农民战争的冲击和乡村社会的动荡,有些地主从乡村迁往城市成为城居地主。一部分地主将土地剥削获得的货币投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有的附股外资企业,有的入股洋务企业,有的直接创办或参股民营企业,转化为资本家。不过,大多数地主仍主要依靠地租剥削生活,一些城居地主也往往兼营土地、高利贷和工商业。

(2)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农民破产或失去土地后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3)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它的来源主要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而且它还有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等优点,因此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4)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不是像欧美国家那样,在原有手工业工场比较发达的基础上,由手工工场主和包买商等演变而成,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不同,构成比较复杂,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8. 近代中国的两大基本矛盾及其关系是怎样的?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占支配地位的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二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一般来说,当资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外国侵略。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当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就是这两对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9.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是怎样的?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本国残酷的封建压迫以外,更遭受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正因为如此,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这两大历史任务,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这样被历史地提出来的。无数的志士仁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正是为此而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

这两大历史任务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具体体现在:

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决不会自动放弃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封建主义势力也决不肯自动放弃自己控制的政权,所以,以改良的方式是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近代中国曾有不少人希望通过改良的途径挽救中国的危亡,如维新变法运动和立宪运动等,但通通行不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等,也是在进行改良的努力归于失败、对当权者幻想破灭的情况下,才走上革命道路的。

总之,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课后实践

1. 主题教学。在理论课前 8 分钟开展“紧跟党走”主题教学,教学内容紧紧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脚步、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在课前,教师要先学一步,制作 3—5 页PPT,采取分享式学习的方法。具体授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请每组学生代表上台分享学习心得,然后教师进行讲解与点评,引导青年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国际时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 情境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开展情境VR仿真教学或参观本地有关博物馆,通过VR技术或实地参观学习,了解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中国的历史,了解清王朝的腐朽与没落,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现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 示范教学。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近现代化之路”为题,请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家作学术报告,开阔青年大学生学术视野,了解中国近现代化筚路蓝缕的历史进程。

4. 影片教学。组织学生集中观看或各自线上观看影片《垂帘听政》,通过声光影电的方式,形象生动地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和清政府腐朽没落的历史。

拓展阅读

阅读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 年 12 月)和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2 年 11 月 29 日)两篇文章,各小组可任意选择其中一篇,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不少于 800 字。

巩固测验

一、选择题

1. 约在五千年前,我国在( )流域已经出现早期文明社会的要素。

A. 长江和珠江

B. 黄河和长江

C. 黄河和淮河

D. 长江和淮河

2.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

A. 实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

B. 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实行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D. 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

3. 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是( )。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法国大革命

C. 美国独立战争

D. 俄国农奴制改革

4.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 )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

A. 殖民掠夺

B. 武力征服

C. 商品输出

D. 资本输出

5.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海战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 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虎门条约》

B.《望厦条约》

C.《南京条约》

D.《黄埔条约》

7.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沦为( )社会。

A. 殖民地

B. 半殖民地

C. 奴隶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

8.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新产生的阶级是( )。

A.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B. 工人阶级和地主阶级

C.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D. 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

9. 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来源不包括( )。

A. 失业农民

B. 手工业者

C. 城市贫民

D. 商人

10. 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是( )。

A. 工人阶级

B. 农民阶级

C. 资产阶级

D. 地主阶级

二、简答题

1.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是什么?

2.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B B A D A C D C D A

二、

1.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一般来说,当资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外国侵略。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当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当国内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资本-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时候,外国侵略势力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的反动派。这时,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封建统治者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2.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这两大历史任务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这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第二,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第三,就不可能达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pRsr6yajapjFUs4ONQemOAptPpYmbth58ZaQcxx8i9LzW5KXuNmeqDCGJejjmz9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