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本章导学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西方列强与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19 世纪下半叶,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革命战争,给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与此同时,一批志士仁人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先后发起了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和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然而,无论是旧式的农民革命还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近代以来不同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本章学习的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等史实基础上,掌握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这三场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其失败原因;(2)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可能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找到真正的出路。

知识框架

内容梳理

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其评价是什么?

1853 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太平天国时期颁发的一部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 9 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 16 岁以上的男女,每人皆可分得一份数量相同的土地,不满 16 岁的减半,目的在于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天朝田亩制度》既有积极意义又体现了其历史局限性。第一,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第二,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实际上,《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能付诸实施。

2. 如何看待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1859 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不久,他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主要内容是:

(1)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2)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

(3)在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馆,“以报时事常变”,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4)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与番人并雄”,但严禁鸦片输入。对于外国人,强调“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洪秀全看到后,几乎逐条加以批示,对其中绝大部分条款表示赞同,并下令镌刻颁布。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3.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然而,其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深刻的。

(1)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2)太平天国后期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生,领导集团的一些人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太平天国诸王在建都后不久就大兴土木,建立豪华府邸。天王洪秀全“为繁华迷惑,养尊处优,专务于声色货利”;东王杨秀清“自恃功高,一切专擅”;诸王与部将及广大士兵关系逐渐疏离,诸王之间更是“彼此睽隔,猜忌日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3)太平天国军事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比如,没有解决好与捻军这一抗清斗争主力的关系,没有与他们结成同盟,以致丢失了在北方赖以发展的良机,使北伐军艰难支撑直至失败;在天京被围困的情况下死守孤城,拒绝“让城别走”,导致太平天国的最后覆灭。

(4)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在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甚至认为“天生真命主,不用兵而定太平一统”,梦想以虚幻的力量代替农民起义者自身的努力。

(5)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他们开始时把儒家经书笼统地斥之为“妖书”,后来虽主张将“四书”“五经”删改后加以利用,但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儒学中的封建纲常伦理原则。

(6)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总之,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4. 洋务运动起到了哪些历史作用?

(1)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稍分洋商之利”,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洋务运动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与此同时,还翻译了一批近代自然科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

(3)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等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对一部分人来说,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作“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5. 洋务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及其教训是什么?

从洋务运动的性质来看,它是一场由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自救革新运动,既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由此,洋务运动历时30 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地发展起来的。他们既要发展近代企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

(2)洋务运动对列强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进行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门式的。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往往质量低下。即使是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管理大多也是由政府“专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没有多少发言权,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

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摆脱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控制前提下,试图通过局部的变革发展本国资本主义从而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不可能的。也正因为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其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6. 维新派与保守派争论的要点是什么?

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有的人甚至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他们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守旧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维新派则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批判。谭嗣同指出,“君末也;民本也”。严复甚至认为,国家是“民之公产”,王侯将相不过是“通国之公仆隶”,而专制帝王则是“窃国者耳”。维新派还认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即首先要为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士绅争取政治地位,只有君主立宪制度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治国之大经”。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守旧派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斥之为“奇技淫巧”。洋务派虽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坚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三纲五常绝对不能触动。而维新派则痛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因此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严复大声疾呼:“民智者,富强之原”“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驳斥道:“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因为体用是不可分的,把中学之“体”和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要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7.“百日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

(1)在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

(2)在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3)在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

(4)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总之,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是,其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故最终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

8. 如何评价戊戌维新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在维新派的推动下,“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史学革命”等相继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以维新运动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在教育方面,维新派主张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这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9. 怎么看待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其本身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在经济上,他们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维新派尖锐地揭露了俄国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俄国。有人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中国担任维新的顾问。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上同情维新派,但实质上只是为了乘机扩大在华侵略势力,并寻找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也是为了与俄国进行争夺。因此,在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乞求英、美、日公使的支持,结果都落空了。

(3)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康有为在每次上书中,都反复提醒光绪皇帝不要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强调“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如果不实行变法,下层群众将会起来造反,使皇帝及其大臣们“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正因为没有人民力量作为后盾,所以当他们得悉守旧派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得打算依靠掌有兵权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而一旦守旧派操刀反击,维新派也就没有丝毫抵抗的能力。谭嗣同慷慨就义前的临终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正反映了这一点。“回天之力”存在于亿万民众之中,这是维新派的志士们所没有认识到的。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课后实践

1. 主题教学。在理论课前 8 分钟开展“紧跟党走”主题教学。

2. 情境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开展情境VR仿真教学或参观本地有关博物馆,通过VR技术或实地参观学习,了解中国人民探索中国道路的曲折历史,进一步了解为什么地主阶级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深入激发青年大学生爱党爱国的历史情感内涵。

3. 示范教学。安排学生在线听取有关“太平天国”或“洋务运动”或“戊戌变法”等专题讲座,了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探索中国道路的历史,揭示这些运动必然失败的历史原因,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认识“四个自信”的历史逻辑。

4. 影片教学。线上观看五集央视纪录片《甲午》,教师组织学生集中观看第一集《开国》,其余四集《龙腾》《竞逐》《备战》《沉没》由学生线上观看,同时,教师专门安排出时间,对各组观影情况予以抽查,被抽取到的小组,由各组代表分享其余四集中任一集纪录片的观影心得,或由教师指定其中一集纪录片分享观影心得。

拓展阅读

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 790—793 页)的《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阅读时,可采用分组分段领读并逐段分享阅读心得,或分组对全文片段予以交流分享。

巩固测验

一、选择题

1.( )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变法通议》

D.《海国图志》

2. 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 )。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变法通议》

D.《海国图志》

3.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是( )。

A. 金田起义

B. 北伐、西征

C. 天京城外破围战

D. 天京事变

4. 洋务运动的主张是( )。

A.“自强”和“振兴”

B.“自强”和“求富”

C.“求富”和“振兴”

D.“自强”和“自由”

5. 洋务运动建立起的清政府海军主力是( )。

A. 福建水师

B. 广东水师

C. 北洋水师

D. 南洋水师

6. 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 )。

A. 鸦片战争

B. 中日甲午战争

C. 中法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从 19 世纪 60 到 90 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不包括( )。

A. 兴办近代企业

B. 建立新式海陆军

C. 开设近代金融机构

D.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8.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张之洞

9.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主要围绕的问题不包括( )。

A. 要不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B. 要不要变法

C.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D.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10.“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只经历了 103 天就夭折了,除了( )被保留外,其余变法措施大都被废除。

A. 改革财政

B. 京师大学堂

C. 改练新式陆军

D. 裁汰冗员

二、简答题

1. 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 维新派的局限性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B A D B C B C D A B

二、

1.(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在 19 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2)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门式的。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3.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在经济上,他们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维新派尖锐地揭露了俄国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俄国。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上同情维新派,但实质上只是为了乘机扩大在华侵略势力,并寻找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也是为了与俄国进行争夺。因此,在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乞求英、美、日公使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

(3)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回天之力”存在于亿万民众之中,这是维新派的志士们所没有认识到的。 HF1U4MJQyDvwCWafGDp8vej5zY1+xIgCSyIGrb2nAs6yWtIlgG/+tINkQvzx9zi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