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克里普克的理论及相关研究概述

索尔·克里普克(Saul Kripke,1940—2022),当代美国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模态逻辑语义学的创始人之一。曾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洛克菲勒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后为纽约市立大学哲学教授、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担任过《哲学》《哲学逻辑杂志》《符号逻辑杂志》等刊物的编委。2001年逻辑学和哲学的普利策奖获得者。16岁尚未进入大学时就写了一篇逻辑论文,被当时的美国逻辑学界誉为第一次建立了模态逻辑和直觉主义逻辑语义学。主要作品有《模态逻辑的一个完全性定理》(1959)、《关于模态逻辑语义学研究》(1962)、《同一性和必然性》(1971)、《命名与必然性》(1972)、《真理论纲要》(1975)、《说话者指称与语义性指称》(1977),以及《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人语言》(1982)。其中,《命名与必然性》一书影响最大,书中所提出的两个新理论引起西方逻辑学界和哲学界持续十多年的大论争,被称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著作之一,至今影响深远。学术界一般认为,克里普克属于“第三代”分析哲学家,他主要关注纯技术性的逻辑问题和哲学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其主要著作《命名与必然性》就有着这样的特点。

一般认为,《命名与必然性》主要阐述了克里普克的名称指称理论和同一性理论。名称指称理论主要是关于事物的命名,在克里普克看来,这取决于名称的起源和历史,而不是起源于名称所指对象的偶然特性。这与传统的关于名称的涵义由描述对象属性的摹状词所决定的观点根本不同。比如,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被命名为“亚里士多德”,不是由他本人的种种特性决定的,而是由其父母的命名以及这个名称的历史传递链条所决定的,这被称为名称的历史因果理论。同一性理论主要阐述了存在先验偶然同一性命题和后验必然同一性命题。这一理论打破了哲学史上康德和逻辑经验主义者关于“先验的”都是“必然的”和“后验的”都是“偶然的”这一传统观点,是重要的哲学理论创新。除了以上两个理论,克里普克还在《命名与必然性》中阐明了一个重要观点,即本质主义观点:个体的本质在于其起源或由以构成的材料,自然种类的本质就是其种类所具有的内部结构。克里普克的以上几个理论都是建立在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基础上的,他在1959—1965年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模态逻辑的语义分析的论文,创立了可能世界语义学,他的这一学说已经成为现代模态命题逻辑和模态谓词逻辑的基础。可能世界语义学还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它已被卓有成效地应用于哲学逻辑其他各个分支的语义分析。克里普克后来的工作主要是建立在他关于模态逻辑的研究成果上的,这其中包括了《命名与必然性》的理论观点。

国外关于克里普克的名称指称理论、同一性理论和本质主义理论研究的文献非常丰富。特别是在西方国家,自从克里普克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同一性和必然性》《命名与必然性》以来,有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就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这其中包括哲学家马库斯(Marcus)、普兰廷加(Plantinga)、卡普兰(Kaplan)、唐奈兰(Donnellan)、萨蒙(Salmon)、费奇(Fitch)、休斯(Hughes)和埃文斯(Evans)等,主要作品有萨蒙的《指称和本质》(1981)、费奇的《索尔·克里普克》(2004)、休斯的《克里普克:名称、必然性和同一性》(2004)、汉菲莱斯(Humphreys)主编的《新指称理论:克里普克、马库斯和它的起源》(1998)、普兰廷加的《必然性的本质》(1974)和埃文斯的《关于名称的因果理论》(1973),等等。他们围绕着新的名称指称理论和同一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萨蒙的《指称和本质》有较大影响,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直接指称理论,其中涉及克里普克对罗素等人传统理论的批判、历史因果理论和两类同一性命题,也讨论了普特南的自然种类名词的理论;第二部分讨论从直接指称理论所导出的本质主义理论;第三部分是附录,讨论了相关问题,如跨世界同一性原则,本质主义原则,弗雷格的理论和四个世界悖论,模态悖论:部分和对应体,跨世界同一性和约定,以及命名、必然性和其他问题。应该说,萨蒙的论述是比较系统和细致的,他提出了克里普克对名称摹状词理论的批评有三大论证,即模态论证、认识论的论证和语义学的论证。他还论证了本质主义不是直接指称理论的后承,直接指称理论与纯粹经验证实或其他哲学上无争议的前提一起,并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表示赞同或反对。直接指称理论不仅能够解决本质主义的麻烦,而且能够解决身心问题。 当然,对于他的某些观点,我们持有异议,比如,他认为克里普克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表示赞同或反对,在我们看来,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在某些方面是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还有本质主义尽管不是直接指称理论的后承,但是与直接指称理论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中贯穿着本质主义的立场。费奇的《索尔·克里普克》对克里普克的思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必然性、命名、指称和信念、同一性陈述、定义和理论同一性、真理,以及维特根斯坦和意义。费奇认为,克里普克的哲学思想对20世纪后期的分析哲学的发展方向有重大影响。他认为,“名称的因果理论”这一名字我们应该慎重使用,因为在克里普克的演讲中仅仅提到指称被因果链条决定。这个短语最好改成“在名称和它的承担者之间有一个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克里普克的方案中并没有暗示在名称和它的承担者之间有特别的因果联系。同样,“新的指称理论”或“直接指称理论”这两个短语也不仅仅指克里普克的理论,它指很多哲学家,包括唐奈兰、普特南、克里普克等人的理论。费奇还指出,克里普克的一些观点是令人惊奇的。克里普克认为存在先验偶然真理和后验必然真理,这导致了在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新评价。克里普克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出并且澄清了一些问题,而并不是给出了这些问题特别的回答。 我们认为这一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确实,克里普克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和澄清了一些问题,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不是提出了某种解决方案。休斯的《克里普克:名称、必然性和同一性》主要讨论了名称,必然性,同一性、世界和时代,以及身心问题。在名称部分,他主要讨论了克里普克对名称摹状词理论的批评,阐述了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理论,论述了指称和因果性的关系,以及自然种类的词项。在必然性部分,他阐述了模态逻辑和模态怀疑论,分析了克里普克的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以及起源和构成的必然性。在同一性、世界和时代部分,他讨论了跨世界同一性难题,刘易斯的对应体理论,以及持久的对象和跨时间的同一性。 休斯认为,在跨世界同一性问题上克里普克之所以与蒯因等人观点不同,是因为理论的出发点不同。克里普克从实际同一的对象开始,并且讨论对于这些对象来说什么可能是真的,而蒯因从一个现实的纯粹定性的具有特色的世界开始,然后企图发现一个标准解决跨世界同一性问题。 普兰廷加的《必然性的本质》首先提出了广泛的逻辑必然性的概念,指出蒯因对de re模态的指责是不公正的,de re模态和de dicto模态一样是合法的。他又解释了他的温和实在论的可能世界观,详细阐述了他用以建构温和模态实在论的一系列概念:可能事态、事态的达成或实现、事态的极大性、事态之间的包含或排斥关系和抽象的绝对存在等。随后,他又考察了个体本质问题,承认它是存在的,并指出了它的一系列特征。在个体的跨世界同一性问题上,通过引入世界索引性质,普兰廷加反驳了齐硕姆对个体跨世界存在的批评,认为个体的跨世界存在并没有违反莱布尼茨律和破坏同一关系的传递必然性。进而,他又指出,跨世界识别问题根本就是不存在的问题,它更多地是表面现象,而非实质性问题。而后,对于非存在问题他又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根本就没有非存在物,一切都是存在的。最后,普兰廷加又把他的模态哲学理论推广到自然神学领域,分析论证了恶和上帝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于普兰廷加的观点基本表示赞成。在汉菲莱斯主编的《新指称理论:克里普克、马库斯和它的起源》一书主要围绕谁先提出这一新指称理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埃文斯的《关于名称的因果理论》一文影响也比较大,该文主要是通过指出名称的指称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转移、改变和失落,由此认为克里普克的因果理论需要修正。我们在文中批评了埃文斯的观点。1983年,约翰·塞尔出版了《意向性:论心灵哲学》一书,在书中塞尔认为名称获得指称依赖于意向内容,并以此反对将指称的获得归因于外部因果传递链条的因果命名理论,发展了名称的描述理论。在意向性名称理论中,网络和背景具有关键作用,并且比语境分析方法有更强的解释力。与名称相联系的意向内容不仅能够帮助主体获得指称,而且能够发展意向网络和背景,有利于进一步思想和行动。在文中,我们对塞尔的思想进行了讨论和回应。

国内也有不少知名学者,包括张家龙、陈波、冯棉和涂纪亮等人,对克里普克的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冯棉的《可能世界与逻辑研究》、陈波的《逻辑哲学论》和《逻辑哲学》、张家龙的《模态逻辑与哲学》中关于克里普克理论的阐述比较有影响。冯棉在《可能世界与逻辑研究》中批评了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理论,认为讨论事物本质没有必要以可能世界作为出发点,应该只考虑现实世界,就现实世界来论述必然性。对于这种看法,我们持反对观点,因为引入可能世界来讨论必然性,恰恰是克里普克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有关论述见本书“本质主义理论”部分。另外,冯棉认为,专名和通名都是有涵义的,由此他提出了一个关于专名的可能世界摹状词簇理论。我们认为,从可能世界的视角出发,专名和通名都是没有涵义的。其实,冯棉所提出的专名的可能世界摹状词簇理论的基本观点恰恰是克里普克所批评的。正如张家龙指出的,“‘关于专名的可能世界摹状词簇理论’实质上就是我们在上面批评过的‘簇摹状词理论’”,所以,“‘关于专名的可能世界摹状词簇理论’是不能成立的” 。学者陈波在《逻辑哲学论》和《逻辑哲学》中批评了历史因果理论,认为这一理论是不合理的,因为专名和通名都不是无任何涵义的严格指示词,严格指示词与非严格指示词的区分是和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基石。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将导致荒谬的结果,因此,他的上述区分也就不成立。在此基础上陈波提出了“名称的新描述理论”,包括以下要点:(1)任何名称都有涵义和所指;(2)名称的涵义是由一个永远开放的摹状词集合构成的,这些摹状词摹写了名称所指对象的一些区别性特征;(3)名称的涵义是人们从社会交际活动所构成的历史因果链条上逐渐获得的;(4)相对于认知者的实践需要,可以在作为名称涵义的摹状词集合中排出某种优先序,即是说,在确定名称的所指对象时,某些摹状词比其他摹状词更重要一些;(5)名称的所指是相对于不同的可能世界而言的,它不一定是现实对象,它可以是抽象对象、可能对象甚至是观念对象;(6)名称的涵义是识别、确定名称的所指的依据、标准或手段。 陈波还认为,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不合理,因为“克里普克把本质特性等同于逻辑必然性,而他是在可能世界语义学的框架内考虑必然性的,后者不仅意味着在现实世界中成立,而且意味着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成立。这种必然性是非常强的,它是逻辑的必然性。对于这种必然性,许多现实世界的话语——例如‘人必有一死’——都不再成立,因为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个可能世界,人(至少是有的人)在其中长生不死”。“克里普克忽视甚至排除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与事物的其他性质及外显特征的内在联系,认为前者并不支配、决定、派生后者”。陈波指出,这种本质主义的观点会导致荒谬的结果,即在某个可能世界中会出现“一种在外部特征上与地球上称为‘铁’的那种东西完全相同的物质,但是它们的化学结构不是Fe,而是H 2 O”。 对于以上观点,尽管我并不完全赞同,但是对于诠释克里普克的名称和同一性理论还是很有启示的。近些年来,陈波又发表了系列文章,对克里普克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如《拒斥克里普克和索姆斯反对描述论的论证》、《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一种语言观和由它派生的一种新名称理论》、《存在“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吗?——对克里普克知识论的批评》和“Proper Names,Contingency A Priori and Necessity A Posteriori”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陈波批判了克里普克批评摹状词指称理论的三大论证、历史因果理论、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的主张,并提出了自己的深入见解。应该说,陈波的分析比较系统深入,但其对克里普克理论的很多批评观点还是值得讨论的。我们将在后面的写作过程中予以一定的回应。张家龙在《模态逻辑与哲学》一书中讨论了可能世界、本质主义、名称和指示词等问题,提出了不少中肯的观点。他主张可能世界的模态结构论。他指出,可能世界不具有本体论的地位,其在直观上可以做各种具体理解(事态、命题集、时期等),其一般的抽象理解是各种可能状态;但在模态逻辑的形式语义中,可能世界只是框架<W,R>或模型<W,R,D,V>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集合W的抽象元素。对可能世界之间的可达关系R也应做这种抽象的理解。 他倾向于赞成克里普克的指示词理论,反对摹状词(簇)理论。关于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观点,他也持肯定态度,并且指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但是它们都形成各个不同的种类”;“种类的本质主要是该种类的内部结构特征”;“谈论单元个体的本质,实际上是把它同以它为唯一分子的单元种类联系在一起的”。他进而指出:“我们可以看出,本质主义是一种正确的合理的哲学理论”。 应该说,张家龙的评价是基本合理的,是对克里普克观点的比较准确的诠释。这种评价对于我们准确解读《命名与必然性》有重要启示。涂纪亮在《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卷 语言哲学)中对克里普克的思想进行了介绍和评述。首先,他不赞成克里普克的专名和通名不具有内涵的观点。他说:“如果专名和通名像克里普克所说的那样,都不具有内涵或含义,那么,无论在命名活动中所取的名称,或者在传递链条上传递的名称,都是一些毫无内容的空洞符号,因而我们根本无法用它们指称有关的对象。因为,我们之所以能够用不同的名称指称不同的对象,正在于不同的名称具有不同的内涵或含义,如果专名和通名都不具有内涵或含义,那么我们如何区分开不同的名称,又如何用它们去指称不同的对象呢?” 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是不合理的,它无视克里普克的可能世界这一视角。名称没有涵义,但是有指称,怎么可能是毫无内容的空洞的符号呢?退一步说,名称即使是空洞的符号也是可以的,其本来就是符号。还有,不同的名称本来就不同,还用去区分吗?名称是严格指示词,借助因果链条能够起到指称的作用。其次,对于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的观点,他也持怀疑态度。他说:“必然性和偶然性、先验性和后验性的区分,仅仅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不能把它们绝对地分离开来或对立起来。……从根本上说,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通常被看作先验知识的典范的数学知识和逻辑知识,归根到底也来自对社会实践的高度概括。” 其实,必然性就是在所有可能世界都存在的特性,而偶然性是在某一个可能世界才有的性质,二者有明确的界限。对于先验性,我想这里误解了克里普克的这个概念。在克里普克那里,所谓先验的命题是指不依赖于经验而真的命题,这样的命题其实是很多的。例如,命题逻辑公式¬P∨P作为一个逻辑真理是不依赖于经验的。

除专著外,国内一些学者也发表了相关文章讨论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理论、两类命题的理论、可能世界理论和本质主义观点。如张家龙的《论本质主义》、周北海的《模态逻辑与哲学》、冯棉的《“可能世界”概念的基本涵义》、刘叶涛的《自然种类名称与严格性》、王习胜的《论严格的指示词》、蒉益民的《专名指称的一种因果描述观点》、叶闯的《克里普克语言理论再思考——语义值的刻画与指称的确定》、曾庆福的《克里普克的历史的因果命名理论评析》、程本学的《专名意义的两种理论及其融合》、张力锋的《专名的新指称理论——对历史因果理论的挑战及修正》、陈晓平的《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兼评蒯因和克里普克的意义和命名理论》《论名称的语境与功能——兼评克里普克和陈波的名称理论》等。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可能世界、因果指称理论、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些可以借鉴的观点。蒉益民的《专名指称的一种因果描述观点》一文,介绍了克里普克对关于专名指称的传统描述理论的批判,然后讨论克里普克自己的因果理论及其所面临的问题。以分析介绍埃文斯对这一课题所做的重要工作为基础,他提议并捍卫了对上述中心议题的一种因果的和描述的解答。他认为这个解答结合了描述理论和因果理论各自的优点并且它能解决现在所知的关于专名指称的各种困难。叶闯的《克里普克语言理论再思考——语义值的刻画与指称的确定》一文对克里普克语言理论的总体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区分了克里普克语言理论的三个方面,即本质主义的形而上学、可能世界语义学,以及因果指称理论。这种区分的依据是,形而上学是关于对象的理论,语义学给出关于语义值的描述,而指称理论则关心确定指称的方法。这样,克里普克理论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三部分联系起来。在克里普克看来,这种联系最终受到来自直觉的支持;但叶闯认为,其中的联系只是无逻辑保障的跨越。陈晓平的《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兼评蒯因和克里普克的意义和命名理论》一文,以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为线索先后分析了蒯因及克里普克的相关论点。他指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间是有相对区分的,区分的条件就是包括意义公设在内的语义规则。蒯因对分析性的批评虽然有启发性,但失之偏颇。由此他对克里普克的创见做了进一步解释,认为先验偶然性和后验必然性是关于一个语言系统的意义公设的判别,是立足于一个语言系统之外的界定;而先验必然性(分析性)和后验偶然性(综合性)是关于一个语言系统之内的命题的判别,是立足于一个语言系统之内的界定。不过,他对后验必然性的确切意义做了修正,认为它并不像克里普克所说的那样是形而上学的必然性,而是科学的必然性,是可以修正的必然性,而先天偶然性则与约定性是同义的,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可变的意义公设。在《论名称的语境与功能——兼评克里普克和陈波的名称理论》一文中,陈晓平提出,承认严格指示词理论相对于认同语境的合理性,而否定其相对于世界语境的合理性。将历史因果理论看作开放的簇摹状词的展开形式,而不是将历史因果链条与摹状词截然割裂开来。刘叶涛的《自然种类名称与严格性》一文指出,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中就专名问题给出了较为完整且具说服力的论证,但随后他把这套专名的理论直接推广到自然种类名称的做法却是值得商榷的:一是因为克里普克的这种推广只是一种简单的套用,他未就自然种类名称本身的严格性给出充分的论证;二是因为克里普克所谈到的自然种类名称属于不同的语法和语义类型,如此复杂的情形不能像专名那样一概而论。张力锋的《专名的新指称理论——对历史因果理论的挑战及修正》一文指出,对历史因果理论逻辑前提的分析表明,严格指示说对于专名并不具有普适性,存在着众多指称并不严格的专名,它们的指称不能按照历史因果理论的方法加以确定;历史因果理论的哲学前提——实在论的信条在人类的语言实践中是不可满足的;可从私人指称的角度出发,糅合摹状词理论的一些理论长处,去弥补历史因果理论的不足,修正它所存在的理论错误,从而较为合理地解决专名的指称问题。以上论文对克里普克的某一理论都做了比较详细的梳理,提出的观点(尽管我并不都赞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理解、把握克里普克的观点有一定的启示。 fs6I2t9PZURLHs60GMyWViXMEq24Wb/WNtixPh+Ba7oWjQF9DCPZjro0ahxIifU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