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7.7.5
《伤寒论》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由以上四条原文可知,五苓散的主证是热病后,症见大汗、大渴、大烦、大肿者,此“四大”较之白虎汤的“四大”有二同二异。二同者渴、汗也;二异者烦、肿也。前者之“四大”为实火;后者之“四大”为虚热。前者的病位在阳明;后者的病位在太阳。前者在里为里热,宜清宜泻;后者在表为表热,宜宣宜散。从脏腑而论,前者在胃;后者在膀胱。膀胱者“州都的官,水道出焉”。泻膀胱的虚火以温通淡渗为大任,五苓散乃任此之良剂也。以西医观点来看,白虎汤的治热乃发高热也;五苓散的治热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前者在热中,后者在热后。此五苓散之妙义也。此外,五苓散尚有利尿消肿、降气止逆的作用,亦须常识勿忘也。茯苓甘草汤的主证乃“伤寒汗出而不渴者”。此证实与桂枝汤证无异,但此方和五苓散一样可治小便不利,桂枝汤则无此利尿作用。二者的作用,一者上,一者下,均能祛水。桂枝汤的祛水是自上而解;茯苓甘草汤的祛水是自下而解。表虚而无水肿者,用桂枝汤;表虚而有水肿者,用茯苓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