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仓公及其在医学上的成就

仓公名淳于意,山东临淄人,约生于公元前205年,死于公元前150年,至今已2100多年,是西汉时代著名的医学家,与扁鹊并列载入《史记》。因其曾经做过齐国的太仓长,所以被后人称为“仓公”。

仓公出生于贫苦家庭,从小勤奋学习,尤其喜爱医学,他先后拜当时名医公孙光、公乘阳庆为师,如饥似渴地学习了《黄帝内经》《扁鹊脉书》以及中医的理论、方药和老师的经验,很快成了有理论、有经验的好医生,为人治病效果很好。

仓公人穷志不穷,他鄙弃权势,不愿意给王侯、官吏治病,他说:“我家穷,惹不起诸侯、官吏,弄得不好,就会受他们的害。”因此,当时赵王找他看病,他不去;㬵西王、济南王、吴王等找他看病,他都拒绝了。后来听说齐王妃喘、头痛、目不明,仓公赶忙收拾药囊,躲到外地去了。

诸王侯怀恨在心,纷纷上书告仓公。仓公被当时的统治者判刑,要割掉鼻子、剁掉足趾。仓公没有儿子,有五个女儿,他惋惜地说:“可惜我没有儿子,不能搭救我。”仓公的第五个女儿缇萦,深感父亲受冤枉,挥笔上书给汉文帝,说他的父亲为人正直,奉公守法,人人称好,要求不要动刑,自己愿意当奴仆来赎父罪。汉文帝采纳了缇萦的意见,放了仓公,并废除了肉刑法,后人撰文赞扬缇萦是“孝女”,实际上她敢于直言不讳、伸张正义、舍己为人,是真理的象征,永远值得人们怀念!

仓公获释后致力于总结医疗经验,写下了中国医学史上不朽的著作——《诊籍》,被司马迁收集到《史记》中。

《诊籍》是中医学有记载且可查的、最早和较全面的医案专著,记载了内、外、妇、儿、口腔等科共25例医案,较详细地记载了病人的姓名、地址、职业以及病名、病因病机、主症、脉象、辨证、治疗和预后。

在病名方面,《诊籍》最早记载了龋齿、烧瘕、不乳。

在病因方面,指出有悲愤、盛怒、酗酒、受风、感寒、回汗、过劳、外伤(坠马)、药物中毒等。有些病因的记载很具体,如“病得之沐发未干而卧”“病得之汗出伏地”;有的病因描述较正确,如不注意饮食卫生,“饱食而疾走”会得胃肠道疾病,不注意口腔卫生,“食而不漱”会得龋齿,酗酒会产生中风(脑血管疾病)。

在诊断方面,注重切脉和望色,在25例医案中就有9例是根据脉象、2例根据面色来判断生死的。仓公切脉继承《难经》的理论,独取寸口,分辨三部九候和四时主脉,结合临床实践运用自如,把脉诊提高到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新水平,较详细地描记了心、肝、肾、膀胱主病的脉象特征:“内关脉长而弦,不得代四时,其病主在于肝”“脉未数疾去难而不一病主在心”“沉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者,病主在肾”“脉大而躁,大者膀胱气也,躁者中有热”等。特别是首次记载了代脉的特点及其主病,指出“代者,时参击并至,乍躁乍大也”,这些在文献上都是首次记录。

在辨证方面,仓公强调“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继承了《内经》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想。他结合病例对“洛阳病”“中热”“肺气热”“中藏实”“上热下寒”“热厥”“内寒”等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无疑对中医八纲辨证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有一定的影响。

在治疗方面,仓公使用的方法有汤剂、散剂、含漱剂、药酒、丸药以及针法、灸法、熏法、冷敷法,等等。运用这样多的治法,可见仓公的技术全面。其中苦参治龋齿、芫花驱虫及头部冷敷都是临床治病最早的记载,直到现在还有其临床价值。25例医案中用各种汤药治疗10例,其中用火齐汤者6例,占多半数。火齐汤的组成已失传,但从其主治的证候分析,主要是清热泻火、降气平喘。从此方的运用可以看出,仓公对火热为病是很重视的。另外,他也十分注意脾胃功能,两次提到“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并两次加用米汁或粥汤药一起服。仓公的这些实践经验对后世医家都有很大影响。

仓公对严重外伤引起内出血的判断也是准确的,在齐中郎破石案中清楚记载了“得之坠马僵石上……肺伤,不治,当后10日丁亥溲血死”。这些认识,在现在看来也难能可贵。

此外,仓公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乱用五石,他曾劝说过齐王侍医遂“不可服五石”,并指出其危害性。遂不仅不听,反而搬出扁鹊的论点来反驳仓公,仓公遵古不泥古,从临床实际出发,全面论述了“不加悍药”及“镵石”的原因,这在当时统治阶级提倡炼丹、服石几乎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的时代,仓公的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行为是很进步的。

仓公不愧为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学成就与《史记》一样流传千古。

(收录于内部资料,未公开发表) +LsmsAVTh+//wUqFfJQz3qwB8aGgoNvt2tGlDkd0JeAK7XA/3mdG0vOR7eoQOd8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