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也谈谈“甘温除热”

《中医杂志》一九六一年第四期发表了欧阳锜先生所写的《甘温除热法的理论探讨》一文,我细读了数遍,受益匪浅。但其中也还有一些论点值得商榷,特提出我自己对甘温除热法理论的一些看法,兼与欧阳锜先生商榷。

一、甘温除热法的含义

甘温除热法始创于东垣,实渊源于《内经》“劳者温之”之义。甘温之药能够消除大热,这种反治法的机理的确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药性甘温能补脾胃,也能生发阳气,强壮元阳。若发热由于脾胃失健运之职,元阳呈虚败之象,阳损及阴,阴虚生热。其本在阳,其标为阴。甘温除热是用甘温之药化阳以治其本,阳生自然阴长,阴足其热可退。

二、甘温除热法的机理

欧阳锜先生说得好,“要考虑这种热之所以产生,当然也不能离开阴阳水火升降之理,特别是这种热与先后天阴阳升降失调的关系,应该是考虑这个问题的中心环节”。阴阳升降的动力是少阳相火,少阳相火与命门之火是一脉相承的。正如景岳所言:“以三焦论火候,则各有所司,而何以皆归之于命门?不知水中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气,藏于坎中,此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化,此实生生之本也。”实际少阳相火的来源是命门之火,而命门火的作用又体现为少阳相火。《身经通考》说:“相火之用,分布命门之气。”《医贯》也说:“相火禀命于命门。”这两种火就是阴阳水火升降的原动力。

不难看出,阴阳水火升降失调的根本原因是命门火衰,元阳不足,不能腐磨脾中水谷,而致阴液(营、卫、血、津液)生化失常,阴虚则生内热。当然脾阳虚弱、中气下陷,肺失治节,精血有亏,都可以导致阴阳水火升降失调,但相对而言,就是次要的因素了。

欧阳锜先生的甘温除热法只适用于中焦虚阳外越之证的立论,是值得商榷的。中焦虚,阳未有外越之理,只有下陷之机。因为脾主升,能升就能运化,能运化就能输布精气上归于肺,精气即可四布,水道也可通达。只有脾阳下陷,不能散布精气,精血生化之机减少,阴液因此亏损,虚热自内而成。平常所言“虚阳外越”,均泛指肾中之元阳。因为肾主蛰藏,如果肾阳不足,虚寒乘其位,阳无所附就要上行、外越,比之前者有轻重之不同。前者纯属正虚,乃机能之衰退;后者有寒邪,乃正不胜邪之征。轻重不同,治法各异。前者之发热可以甘温法退之;后者之阳越,则必须引火归原,兼消阴翳。

更须说明,东垣补中益气汤是为中气虚弱者而设,方中人参、黄芪、甘草,甘温补中气;白术,甘而微燥,功专健运脾阳;当归,质润辛温,能润泽脾土;升麻、柴胡能升提清阳;黄芪固表而补肺。全方宗旨,只在补中升提、健运脾阳,而未见有收敛阳气之功。

甘温之剂不独为补中之正品,也有温行肾阳、生发阳气之效。仲景小建中汤为建中方剂之鼻祖,实有温化阳气之机,方中桂枝、姜、枣,就有这样的作用。所以甘温除热法,其本在生发阳气,助命门生发之机以健运中州,而意在救阴精、平虚热。补中益气汤虽不是补肾之剂,实可生发肾阳、推动气化。如欧阳先生指出的诸方(人参养荣汤、归脾汤、圣愈汤)、诸药(参、桂、术、芪、甘、枣),莫不可以补阳、生阳气、健运中州、推动气化,以生阴精,平降虚热。

临床见证,倦怠形衰,气高喘促,身热而烦,渴喜热饮,舌质红而苔少,脉细弱虚数,莫不因元阳(也可谓命门之火)之虚、阴液之亏。欧阳锜先生以中气虚而致虚阳外越,始呈热象立论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是因果倒置。

三、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

甘温除热法适用于因为元阳亏损,阳损及阴,阴液受伤,阴虚生热,其本在阳,其标在阴的一切虚劳性发热,如劳倦热甚,小儿疳积后期邪退正虚之发热不退,麻后发热,以及久痨骨蒸潮热等。应用时辨证关键在于:口渴非热饮不能下咽;发热烦躁,其热似从脏腑骨髓发出,而肌肤热不炽,多见小便短少而黄;舌质赤而苔薄;脉细数而虚弱,或内热形寒,或日间恶寒,入夜反燥热。

(原载于《中医杂志》1962年第2期) bk80YvE9tDa8JAiyT5KtHhxvp8J4MAt0ndPnZQOi9IwQ80M62/Ox+9W4NpmUOk0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