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儿咳痰喘辨

咳、痰、喘是儿科常见的症状,分清它们的性质对指导中医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一、辨咳

咳也称咳嗽,《素问·咳论》虽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但“肺气不能宣通”仍然是咳嗽的主要病机。临床上可以从发病时间、咳嗽程度、特点、诱因、伴随的主要症状和脉(指纹)、舌等方面来分辨咳嗽的性质。

(一)外感风寒

此证一般发病时间短,多数在一两天内。咳嗽或轻或重,咳无定时,遇风寒加重,常伴鼻塞、流涕、咽痒。一般有少许稀薄痰,不发烧或轻微发烧。脉浮(指纹显见),舌质多无变化,薄白苔。

(二)外感风温

此证发病时间也短。咳嗽比较重,有时呈阵发性,夜晚比白天咳嗽明显。常见中等度发烧或高烧,咽部红肿或疼痛,痰不多,痰色带微黄。脉浮数(指纹明显偏紫色),舌质尖、边红,舌苔黄白相兼。

(三)肺热咳嗽

此证多见于发热数天之后,外邪入肺化热,形成肺热咳嗽之证。其咳重,咳嗽费力,有时必咳出几口痰,咳嗽才能暂停,不久又咳。夜晚尤其明显,早晨起床要咳嗽一大阵,咳出黏稠、黄色痰,有的还有臭气。发烧,口渴但不多饮,大便干。脉数滑,舌质红,舌苔黄。

(四)胃火灼肺

此证也见于发病数天之后,邪已经由表入里,导致胃火上炎灼肺。其咳嗽相当严重,一声接着一声,有时呈连续性,白天、夜晚都一样。天气变化、饮食不当或怪的气味、精神刺激均能使咳嗽加重。痰色黄并且黏稠,常伴高热、口渴欲饮、气粗似喘、口舌生疮、烦躁不安、呕吐不欲食。大便干结、气臭,小便短赤。脉疾(指纹粗紫明显),舌质赤,舌苔深黄、干燥。

(五)肺燥津伤

此证多见于疾病恢复期,表邪已解,里热渐清,但肺阴津受损未恢复。其咳不爽,活动后加重,痰不多,但不易咳出或干咳无痰。一般不发烧,但有时感到五心烦热,口干唇燥。脉细数,舌质红少津、少苔,舌苔或白或微黄,比较干燥。

(六)脾胃虚弱

此证多见于体质素弱者,或病后脾胃受损。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症见痰涎多,咳嗽声浊,早晨起来往往咳嗽阵作,咳出一些痰。活动之后痰减少,咳嗽也减轻。大便多稀溏,里面往往有不消化之食物,常伴纳食不香、身体疲乏。脉象缓弱,舌质偏淡,舌苔白厚。

总起来说,一般咳嗽初期多为外感风寒或风温,此时治疗或辛温或辛凉宣肺解表即可。辛温宣肺解表用杏苏饮加减(杏仁、紫苏叶、前胡、桔梗、陈皮、法半夏、茯苓、荆芥、百部、甘草);辛凉宣肺解表用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连翘、芦根、杏仁、黄芩、薄荷、枇杷叶、生甘草)。若此期不能治愈,进一步发展可以转化为肺热炽盛或胃火灼肺。前者用清肺降气化痰止咳法,方选黄芩清肺饮合千金苇茎汤加减(黄芩、栀子、芦根、杏仁、桃仁、冬瓜仁、紫苏子、厚朴、知母);后者用泻胃火降逆止咳法,方选白虎汤合旋复花代赭石汤加减(生石膏、知母、粳米、生甘草、代赭石、全瓜蒌、黄芩、天竺黄、寒水石)。待到咳嗽好转期或恢复期,由于体质的不同,可能出现肺燥津伤或脾胃虚弱。前者用润肺生津止咳法,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芦根、杏仁、紫菀、橘红、甘草);后者用健脾和胃、化痰止咳法,方选六君子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苍术、炙甘草、白术、党参、僵蚕)。以上主要介绍外感咳嗽的辨证要点,至于久咳,还要根据具体证候特点细细分辨。

二、辨痰

辨痰要注意痰的颜色、量、外形、气味、排出的时间与易难等方面来判断其证候特点。

(一)热痰

热痰色呈黄色或褐色,甚者带血丝,多为块状或黏稠,有腥味,较难咳出,一般量不多。脉滑数,舌苔黄厚、干。

(二)寒痰

寒痰色呈白色或灰白色,清稀无明显气味,咳吐容易,量多,晨间尤其多,遇寒冷加重。脉缓滑,舌质淡,舌苔白或灰、润滑。

(三)风痰

风痰色呈白色或略带青色,多为稀薄、泡沫痰,也有呈块状的,量多少不一,多者喉中痰鸣,声如拽锯,少者仅咳嗽时有痰。排痰的时间也不一定,有白天多者,也有夜晚多者。咳吐或难或易,但无明显腥臭气味。脉偏浮,舌苔白或薄或厚。

(四)燥痰

燥痰色或白或黄或灰,较黏稠,量少,似黏在咽部,很难咳出,气味不明显。脉细、偏数,舌质红,白苔或黄苔、干燥。

(五)湿痰

湿痰色或灰或白,痰涎壅盛,或稀或稠,甚则也成块状,量多,很易咳出,多有腥味,动则痰减,卧则痰增。常伴口中乏味或发黏,体倦无力。脉缓濡,舌苔白厚、润滑或腻。

(六)食痰

食痰因饮食不节,导致积滞不化,久之生痰。其痰的颜色白中见灰,或黄白相兼,痰稠口臭,容易咳出。常伴脘腹满闷、纳食不香、大便不调或饥肠辘辘有声、恶心呕吐。脉滑偏数,舌苔腻,或白或黄。

一般风痰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初期,治疗用疏风解表化痰法,方选止嗽散加减(炒桔梗、荆芥、白前、百部、陈皮、紫苏梗、胆南星)。热痰多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中期,治疗用清热化痰法,重在清热,方选清气化痰丸加减(瓜蒌仁、黄芩、知母、山栀子、陈皮、半夏、杏仁、茯苓、甘草)。寒痰、湿痰多见于久病体弱或脾阳不足的患者。寒痰用温阳化痰法,方选三子养亲汤合苏子降气汤加减(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半夏、前胡、肉桂、白术、干姜、陈皮)。湿痰用健脾燥湿化痰法,方选胃苓汤加减(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炙甘草、半夏、肉桂、党参)。食痰则应着重消食导滞,并加用和胃化痰法,方选保和丸合二陈汤加减(神曲、麦芽、山楂、陈皮、茯苓、半夏、莱菔子、广木香、甘草)。

三、辨喘

喘通常称为气喘,以呼吸气促为其证候特点。可以根据起病之急缓、犯病之轻重、气喘时间之长短以及初犯还是反复发作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辨证。

(一)风寒闭肺

此证初起可见恶寒、无汗、流清涕、鼻塞,很快即喘,而且较重,张口抬肩,喘满不能平卧,面色发青,四肢不温。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紧。

(二)风温闭肺

此证初起可见发热、恶风,或有微汗,喘憋较重,鼻扇,面色青紫,烦躁不安。脉浮数,舌质尖边红,舌苔黄白相兼。

(三)毒热壅肺

此喘证高热不退,呼吸急促,口鼻气热,鼻翼扇动,烦躁不寐,痰涎壅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脉滑数,舌质赤,舌苔黄或干,或腻。

(四)肺肾气虚

此证多见于久喘不愈或反复发作患者,其喘息气弱,动则加剧,面色青,甚至呈桶状胸。脉细弱,舌质淡,舌苔白或少。

喘是儿科重症,见喘要仔细分辨,认真处理,千万不要粗心大意。风寒闭肺用辛温开肺、降气平喘法,方选华盖散加减(麻黄、紫苏子、杏仁、赤茯苓、陈皮、射干、桂枝、白果)。风温闭肺用辛凉开肺并加清热平喘法,方选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金银花、连翘、荆芥、知母、黄芩、芦根、薄荷)。毒热壅肺用清热解毒并佐用化痰平喘法,方选黄连解毒汤合白虎汤加减(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生石膏、知母、甘草、麻黄、杏仁、厚朴)。肺肾气虚用温肾纳气、润肺平喘法,方选蛤蚧散加减(蛤蚧、麦冬、款冬花、桑白皮、紫菀、川贝母、冬虫夏草、僵蚕)。慢性气喘多属脾肾两虚,但是,如因复感风寒或风温,喘息加重,则又必须根据“急则治其标”“有邪先驱邪”的治疗原则处理。千万不要拘泥一法一方而影响了治喘的效果。

(原载于《中国农村医学》1983年第5期) TlAujgNknDmHDJ5gVZFj5inXwaems2IyCkYJn57MsTR/JX7+7eddG/mtzU+ncxq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