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辨小儿二便

二便(大小便)是中医“望、问、闻”三诊的重要内容,因其容易望得清楚、问得明白,故能为辨证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而且二便能够反映证候特点、疾病转归,故对治疗和预后都有指导作用。

一、二便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大小便是机体“气化”过程的产物。大便的生成是这样的:饮食从口入胃,经胃腐磨之后到脾;脾受肾中元阳的作用,将饮食的精微部分上输到肺,将饮食的糟粕部分下传到小肠;小肠又将糟粕分成清、浊两部分,其清(液)则入膀胱,其浊则到大肠,即为粪便,经魄门(肛门)排出体外。小便的生成是这样的:从脾输送到肺的精微物质,与由鼻吸入到肺的天气(氧气)相合,通过相傅之官——肺的“治节”(加工)处理,变成卫气、营气、血液、津液和水液;水液有两条出路:一条经皮毛、汗腺排出体外,另一条通过三焦水道下输膀胱,与小肠输入的清液相合,受肾阳的气化作用而生成小便排出。

从上述二便的生成可知大便与胃、脾、肾、小肠、大肠诸脏腑密切相关。如果胃失受纳或不能腐磨水谷;脾失健运不能散精于肺,精微、糟粕并入小肠;肾阳虚衰不能鼓动脾气散精;小肠不能分别清浊;大肠传导粪便失职,均能影响大便的改变。这样,通过大便的不同变化,就能测知上述脏腑之强弱、正邪之盛衰。同样的道理,通过小便的变化就能测知肺、脾、肾、三焦、小肠、膀胱乃至皮毛、汗腺的功能状态。另大小便又都直接影响卫气、营气、血液、津液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故辨二便还可以了解气血之盛衰、津液之亏损、卫外功能之强弱以及水液代谢状况,对诊病辨证有重要作用。

二、区别二便的正常与异常,真象与假象

小儿正常大便色黄、质软,排出通畅,一般1天1~2次,略有臭气,内含少量食物残渣。婴幼儿因为喂养不同,大便也不同。未加辅食的人乳喂养婴儿的大便呈黄或金黄色,稀糊状,或有细小颗粒,酸味不臭,每日排便2~3次,也可达5~6次,但小儿一般情况好,体重照常增加,不能认为是病态。加用辅食后,大便次数即可转变为1日1~2次。以牛乳或羊乳喂养的婴儿,大便颜色淡黄或呈土灰色,质较硬,味臭,有小块状物,每日大便1~2次,也有两天大便1次的。人乳或牛乳同时加用淀粉类食物喂养者,便色暗褐,量多、味臭,每日大便1~2次。有异上述大便者,包括便色的变化、便次的增加、性状的改变、气味有异、排便难或失禁等,均属病理状态。

小儿正常小便色淡黄、澄清。初排尿无臭味或有很轻微的尿臊气。一般学龄前后儿童每日排尿次数为6~8次,每次排尿量150毫升左右,1日排尿量约为1000毫升。年龄小,排尿次数多,每次尿量少;反之,年龄大,排尿次数相对减少,每次尿量增多。但刚出生的新生儿排尿次数不多,1日仅4~5次,6日后逐渐增多。有异上述小便者,包括颜色、尿次、尿量、尿味、透明度及排尿的难易等,均属病理状态。

在察看或询问患儿大小便时,要注意区别真或假。察看大小便标本时,一定要在明亮的自然光线下进行,装小便的容器不能带色,否则难辨尿色和澄明度。观察大小便务必要仔细,发现疑点,如黑色大便,或浑浊小便,或深黄色小便,要过细询问家长,患儿近期内饮食或服药情况。如食用鸡、猪血等血类食物或含铁制剂,均可能引起大便发黑;食用痢特灵、黄连素、黄芩、大黄等,均可使小便发黄;某些食物、药物(含碱性)使尿液中沉淀大量磷酸盐,尿呈乳白色,加醋酸后即变澄清,此种乳白尿无临床意义。

三、辨二便的要点

辨二便要抓住二便的异常变化及伴随的主要脉症,重点审察肾、脾、胃、大肠、小肠和膀胱等脏腑的病变;了解“三焦气化”功能;判断津液的损耗或存亡;推测病证的预后。

(一)审察肾、脾、胃、肠以及膀胱的病变
1.肾阳虚

大便呈现完谷不化,下利清冷,久泻不止,或五更泄;小便往往表现为夜尿多,尿色清,尿次频或遗溺不断。伴腰膝酸冷。脉细微,舌质淡,舌苔白。前者用温肾涩肠法为主,佐健脾之品治疗;后者用温阳化气、利水法治之(详见附方1、2)。

2.脾气虚

临床可见大便频数,水样便或水中夹有不消化的奶瓣或食物,无明显臭味。伴尿少、口干、体倦无力。脉细缓,舌质淡、舌苔白厚,伤津重者舌干乏苔。治疗首先升清健脾、分利止泻。健脾能生津,分利能实便,切忌妄用增液生津之品,如元参、生地黄、麦冬等,否则将加重腹泻(附方3)。

3.胃家实

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秘结或大便困难。外症常伴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数、舌苔黄,用泄热通腑法治疗(附方4)。若大便坚硬、数日不行、腹胀实痛、脉实、舌苔老黄,可用大承气汤急下之,但便通即止勿过用(附方5)。另有一种阳明温病,有高热、汗出、口渴、脉数、舌苔黄等症,但非大便干结,而是纯利清水无粪便,谓之热结旁流,乃胃实肠热之证,可用清热泻下法治疗(附方6)。

4.肠胃积滞

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散乱,多见食物残渣或不消化之奶瓣,酸臭,便次频。常伴脘腹胀满、不欲食、面黄肌瘦、夜卧不安,脉滑数,舌苔厚,或白或黄。此主要是胃肠功能失调,积滞不化。治此证重用消导、分利法(附方7)。

5.大肠湿热

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频,便时不爽,或里急后重、量少,带黏液或脓血。常伴发热、腹痛、小便短赤,脉数,舌苔黄腻。用清大肠湿热法治之(附方8)。

6.大肠虚寒

此证以大便滑泄或失禁为特征,便次频,便物清冷、无臭味。常伴少腹冷痛、得温痛减。脉缓舌苔白。治疗用温阳散寒涩肠法(附方9)。

7.小肠实热

临床可见小便短赤、浑浊或遗溺不断。伴少腹痛,或口舌生疮。脉数,舌尖赤,舌苔微黄。治重清利小肠(附方10)。

8.膀胱湿热

临床可见小便淋沥不尽、疼痛、尿赤、尿道有烧灼感。伴发热、腰痛。脉濡数,舌苔白或黄腻。治重清膀胱湿热(附方11)。

(二)了解“三焦气化”功能

“三焦气化”以肾中元阳为动力,推动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气旺则水道通达,通过三焦下输膀胱,气化乃生小便而外排。“三焦气化”功能失常,临床最主要的表现是尿少或尿闭,面目、肢体或全身肿。此时要区别虚实两类。实者只表现为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不行,经络壅塞,未影响肺、脾、肾三脏功能和精血生成。临床以尿少、尿黄、或赤或混浊为特征,伴有面目、四肢肿。脉濡数,舌质红,舌苔白。治疗以疏通三焦、清利膀胱为主(附方12)。虚则不仅表现为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不行,而且影响了肺、脾、肾三脏功能和精血生成。临床除尿少、多泡沫、肢肿、腹满外,常伴面色 img 白、精神萎靡、腰酸乏力。脉细弱,舌质淡,苔白。治疗以温肾、补脾、益气为主(附方13)。

(三)判断津液的损耗或存亡

津液来源于水谷之精微,粪便来源于水谷之糟粕,两者为同源异物,可以互相影响,故辨大便可以协助判断津液的损耗或存亡。一般说,大便干结或排便困难,并形成习惯,但无发热、汗出、口干等症状,多为肠中乏津;若伴发热、汗出、烦渴欲饮则属热伤津液,乃全身津液之损耗;若水泻无度,无尿,涕泪俱干,两眼窝下陷,皮起皱褶则为津竭,是危重之候。

(四)推测病证之预后

无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如果出现尿少或尿闭,都是不好的征兆,一定要针对原因,采取紧急处理措施,经处理后仍无尿者,多预后不良。多尿久治不愈,导致津液干涸、精血减少,症见大肉已脱、皮肤干皱、两目失泽,甚至抽搐不止,脉细微欲绝,舌瘦小、干,多属难治之证。

[附方]

1.煨肉蔻6克,煨诃子6克,熟附子3克,肉桂3克,党参6克,白术6克,云茯苓10克,车前子6克,分心木3克。

2.肉桂3克,狗脊6克,川牛膝6克,党参6克,益智仁6克,熟附子2克,茯苓6克。

3.黄芪6克,党参6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莲子肉10克,怀山药10克,车前子6克,泽泻6克,炙甘草6克。

4.生石膏15克,知母10克,栀子6克,生大黄3克,厚朴6克,枳实6克,生甘草3克。

5.厚朴6克,枳实6克,生大黄6克,芒硝6克,生甘草3克。

6.生石膏20克,知母10克,麦冬6克,淡竹叶6克,生大黄6克。

7.神曲10克,鸡内金6克,山楂6克,陈皮3克,焦槟榔6克,车前子6克,茯苓10克。

8.条黄芩6克,川黄连6克,槟榔6克,枳实6克,马齿苋10克,生大黄3克,生甘草6克(大便通利、或里急后重减轻之后,要减大黄、枳实,加车前草10克,木通3克,茯苓10克)。

9.小茴香3克,肉桂3克,干姜6克,煨肉蔻6克,煨诃子6克,分心木3克,炙甘草6克。

10.木通3克,川黄连3克,黄芩6克,山栀子3克,淡竹叶6克,生甘草3克,车前草6克,生地黄6克。

11.木通3克,滑石18克,生甘草6克,金钱草6克,车前草10克,黄柏6克,黄芩6克。

12.生麻黄3克,赤小豆30克,连翘10克,大腹皮6克,茯苓10克,车前子6克,白茅根10克。

13.熟附子3克,肉桂3克,黄芪6克,党参10克,白术6克,茯苓10克,车前子6克。

(原载于《中国农村医学》1985年第2期) sNJy7HhDAtidP45iqzP9MJxQTJ6uXuMpUzJMHnTViqydGjT9yydaJyHzHx/xFlh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