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辨小儿发热

发热在儿科最常见,分清发热的原因、性质、病位和顺逆机转很重要。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一、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的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多由表入里,有明显的季节性。常见的外感发热有风寒、风温、暑热、湿温、秋燥。

(一)外感风寒发热

外感风寒发热热度不高,常伴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头身痛。口不渴,尿不黄。脉浮紧,舌质正常,舌苔白。治宜辛温解表,方选加味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荆芥、苏叶、羌活)。

(二)外感风温发热

外感风温发热一般热度较高,午后尤显,微恶风寒,无汗或汗出不畅。咳嗽较重,气粗,面赤唇红,口微渴,尿微黄。脉浮数,舌尖、边质红,舌苔白略有黄象。治宜辛凉解表,方选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淡竹叶、桔梗、牛蒡子、生石膏、黄芩)。

(三)外感暑热发热

外感暑热发热见于盛暑季节,有两种表现。一种是高热不退,烦渴汗出,汗出热不解,或伴寒战,头痛呕吐,脉洪数;另一种是持续发热,久治不退,常伴有口渴、多尿,尿色清,少汗,动则喘气,舌质红,舌苔黄。前一种发热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治宜清暑解热,方选白虎汤加减(生石膏、知母、生甘草、连翘、滑石、冬瓜皮、西瓜翠衣);后一种发热乃属暑热证(夏季热),治宜清暑益气,方选清暑益气汤(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沙参、西瓜翠衣)。

(四)外感湿温发热

外感湿温发热见于多雨、潮湿季节。其热缠绵不退,身热不扬,午后热重。常头重如裹、肢体倦怠、胸脘满闷、大便黏滞、小便不利。脉濡数,舌质红,舌苔腻。治宜清热利湿,方选三仁汤加减(杏仁、滑石、白通草、淡竹叶、白蔻仁、生苡仁、半夏、佩兰叶、藿香叶)。

(五)外感燥邪发热

外感燥邪发热见于秋季。潮热或皮肤蒸热,盗汗,干咳无痰,口舌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浮数。治宜润肺清燥,方选清燥救肺汤加减(桑叶、枇杷叶、麦冬、胡麻仁、石斛、花粉、杏仁、沙参、生石膏、生甘草)。

二、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的特点是起病慢、病程长,多由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无明显的季节性。常见的内伤发热有阴虚、气虚、血瘀、食滞。

(一)阴虚发热

阴虚发热夜甚暮轻,五心灼热,伴口干舌燥、午后颧红、夜寐不宁。脉细数,舌质红干。治宜滋阴清热,方选青蒿鳖甲汤加味(青蒿、鳖甲、牡丹皮、生地黄、知母、玄参、花粉)。

(二)气虚发热

气虚发热发热日重夜轻,多汗热不退,虽热反欲得衣。伴气短体倦、纳谷不香、胸腹胀满、头晕耳鸣。脉虚数,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治宜补中益气,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柴胡、白术、当归、陈皮、升麻、云茯苓、炙甘草)。

(三)血瘀发热

血瘀发热昼夜皆同,心烦急躁,口干,嗽水不欲咽。常见腹部癥瘕或皮肤瘀斑,或痛有定处。脉涩,舌质暗红有瘀斑,舌苔黄或少苔。治宜活血化瘀清热,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赤芍、生地黄、当归、川芎、柴胡、桔梗、羌活、枳壳)。

(四)食滞发热

食滞热度不高,夜晚热甚,手足心热明显,夜卧不安,不欲盖被。大便干结,口臭,不欲食,腹胀满。脉滑数,舌苔黄厚。治宜消食导滞清热,方选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生大黄、连翘、陈皮、莱菔子、槟榔、黄芩)。

由于小儿得病之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故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往往互相影响,形成外感、内伤发热互见。如风温易伤阴耗液,导致风温伤阴发热。症见发热、恶风、有汗或盗汗、咳痰不爽或干咳无痰、口渴心烦、夜寐不安;舌质微红、舌苔白干。治宜滋阴解表,方选葳蕤汤加减(生葳蕤即玉竹、白薇、淡豆豉、薄荷、桔梗、麦冬、生地黄、甘草)。寒邪易伤阳,导致阳虚伤寒发热。症见发热、恶寒、脊背凉、四肢不温、口舌淡;舌苔薄白、脉沉。治宜助阳解表,方选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麻黄、细辛、附子、川芎、白芷、羌活、葛根)。外感容易导致食滞,食滞又易引起外感,形成外感夹滞发热。症见发热、呕吐、恶风寒、微汗出、脘腹胀满、纳谷不香、大便溏、气臭;脉滑数、舌苔白或黄厚。治宜解表消导,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紫苏叶、白芷、大腹皮、厚朴、神曲、黄连、葛根、黄芩、桔梗、生甘草)。

另有发热在半表半里,其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即往来寒热,兼见胸胁胀满、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数、舌质尖边赤、舌苔黄白相兼。治宜和解清热,方选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法半夏、青蒿、生甘草、党参、生姜、大枣)。还有一种发热在募原的,古人称之为皮里膜外之发热。其发热缠绵难愈,午后热高,伴有恶寒、胸胁满闷、体倦无力、纳谷不香、口黏发苦;脉弦数或滑数、舌质红、舌苔黄腻。治宜透达募原、和解清热,方选达原饮加减(槟榔、厚朴、知母、黄芩、白芍、草果、柴胡、甘草)。

儿科最常见的是表里俱热,其临床表现为:高热恶寒,无汗而喘,鼻塞流涕,口渴,便干,尿短赤,或口舌生疮,脘腹胀满;脉浮数,舌质红,舌苔微黄。治宜解表清里,方选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生地黄、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连翘、玄参、甘草、牡丹皮、竹叶、薄荷)。

若发热不高,恶寒不重,身有潮热,汗出热退,手足温,二便调,睡眠安稳,两眼有神,活泼如常,脉数有力,其发热无碍,即使高热也易治疗。如果突发高热,烦躁易惊,两眼失泽,手足发凉,要慎防惊风。如果高热不解,汗出热不降,常发寒战肢冷,或神昏、谵语,或频发抽搐,此乃重症,治疗难度大,务必认真处治。如果高热持续不退,频发抽搐或肢冷过膝、肘,脉细微如丝或无脉,或张口喘气,面色青灰,皮肤发紫发花等均属危象,要积极进行抢救。

(原载于《中国农村医学》1985年第4期) ANEeZNnSNmrTMWHI6rMZXRDFkwvyCTz/Ahz4ivjF57le4kCd4//5pXRFgd1Ye+j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