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舌诊与辨证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包括触诊)”四诊来诊断疾病。舌诊是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舌苔、舌质的观察,了解病邪之所在,正气之盛衰。由于舌诊方便、易行,故对中医儿科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为什么望舌可以辨证

中医学认为舌与内脏、经络、气血有密切联系。“心主舌”“在窍为舌”,说明舌是受“心”支配的。舌又是由很多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而肌肉为脾所主,脾健则肌肉发达,舌头转动灵活。舌根有一小块舌骨,骨为肾所主,肾气的强弱也能影响舌头的运动。另外,舌面部位与内脏息息相关,一般认为舌尖代表心,舌根代表肾,舌边代表肝,舌中心代表脾胃。

舌头与经络紧密相连。心经系舌本,肝脉络于舌本,脾经贯舌中,肾脉系舌本。还有胃、膀胱、三焦的经脉或经筋均与舌连接着。

另外,舌头由气血滋养,而气血是通过脾胃将饮食腐磨、消化、输布而成,再通过脾胃经脉营养舌体。舌头红润、转动灵活是气血旺盛的标志。

从西医学的观点看,舌与血液循环、内分泌、神经系统及体液代谢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方面的病态均可以导致舌质或舌苔或舌质、舌苔的变化。

二、望舌应该注意什么

望舌要注意姿势。能合作的患儿,令其端坐,面向光线充足的方向,张大口,自然伸出舌头,舌尖略向下,使舌体松弛,避免收缩与转动;不能合作的患儿,要想方设法逗其张开嘴(哭也可以),实在不张嘴,可借助压舌板的帮助,但动作务必要轻。

观察时既要准确又要敏捷。重点观察舌苔的有无、多少、厚薄、色泽、润燥;舌质的形态、色泽、活动、润燥以及有否溃烂、疱疹等。

最好是在明亮的自然光线下检查。灯光或带色窗帘下的光线均可能造成误诊。

要善于辨别染苔,除仔细观察外,要注意询问饮食和服药情况。一般食后可以使厚苔变薄;饮后可以使舌质、舌苔变润;乳食后可能增加白苔;吃了带色的东西或喝了带色的饮料均可能导致染苔,要细心分辨。

三、望舌苔主要辨“邪”之深浅

中医学所谓的“邪”是指外来的致病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痰、饮、虫、积等。一般认为,白苔邪浅、病轻,多为外感风寒初期,尚未入里化热。若白干则夹燥;若白润则夹湿;若黄白相兼则有热象;若白腻是有痰饮;若舌中心白厚苔是有积滞;若白厚兼见剥脱是积滞化热已伤胃阴。

黄苔邪深、病加重,多为里热之象,黄愈深则热愈重;若黄滑是湿热交炽;若黄干是热盛化燥;若黄厚是积热不化;若黄腻是痰热相搏。

灰、黑苔表示病邪的进一步深入,往往是寒极或热极的表现,鉴别的关键是苔质的干燥或润滑。若灰、黑苔干燥起裂,此热极之象;若灰黑苔润滑如洗,此寒极之象。

无论白苔或黄苔或灰、黑苔,在一般状态下,以厚变薄、多变少、色深变色浅为顺;反之则为逆。

四、观舌质重点了解“正”之盛衰

因为舌质与脏腑、经络、气血息息相关,所以它的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的状态,即所谓“正”之盛衰。

一般说舌质红润、转动灵活、形态正常是无病的标志;如果舌质颜色发生变化,或运动障碍,或形态异常,则是机体有病。

(一)舌色的变化

舌色变浅、变淡,呈浅红或粉红甚或淡黄或淡白色,此多属虚证;相反,舌色变深,呈大红或绛或紫色,此多实证、热证。淡舌是气血双亏,若湿润乃脾肾阳虚;若干燥则阴津亏损。绛舌多属营血热炽,有润滑之象则或兼湿邪或夹痰饮;绛而干则阴津受损;舌尖、边赤是心、肝火盛;舌中心红光是胃火独盛并伤胃阴;绛而起芒刺则是营分热极;绛而夹瘀斑则是血热过盛、气血壅滞。紫舌更是热极之征,偏绛则热劫营血;偏暗夹有瘀血;偏滑则兼湿或夹痰饮。青色舌多为正气衰竭之象。

(二)舌运动障碍

舌强硬、转动失灵则属热入心包;舌体不正、歪斜一边或伸出口外颤动则属风中经络;吐舌、弄舌或舌在口中转动不停则是心胃火盛、津液亏损;舌常伸出口外,内收困难并伴多涎则属火盛痰壅;舌头感觉迟钝、麻木不仁多属气血不足,亦有风痰阻络者;舌体痿废而不能运动多属脾肾虚极,或瘀血,或顽痰阻络,使气血不通,此为危险之候,应细辨。

(三)舌形态异常

舌体肿胀,多见于痰饮内蓄,也有因毒热上攻的。鉴别的要点是前者舌色偏淡,兼有滑润之象;后者舌色绛,或有痛热感。舌体瘦瘪多属气血不足,津少则阴亏,润滑则气弱。舌面上裂纹交错多因为胃火盛、胃阴伤。舌上生疮或溃烂则多属心胃火炽、毒热内壅。

五、舌质与舌苔同辨则看正邪的消长

中医诊病十分注意正邪的消长,而舌质与舌苔同辨则可了解“正”与“邪”两方的情况。下面从五个方面谈:

(一)淡舌与白苔

淡舌薄白苔属气血虚夹感风寒,治疗在于疏风散寒,方中要酌加益气补血之品;淡舌白厚苔是脾虚兼有积滞,在补脾益气方中要加健胃消导的药物;若白苔润滑则兼湿盛,应佐温中燥湿之法。

(二)淡舌与黄(黑)苔

此多属正虚邪实之征。若淡舌黄苔而润是脾虚兼见湿热,治疗可健脾利湿、清热诸法合用;反之,淡舌黄(黑)苔而干,乃为津伤之象,治疗时着重益气生津,略佐清热之品;淡舌黄(黑)厚苔,此邪深热重,多有积、痰、湿兼证,治疗时先应着重清热、消积、化痰、利湿,略佐健脾和胃之品,待积热、痰、湿清解,舌苔变薄之后再加重益气补血之品;淡舌黑苔润滑则属虚寒之象,应温补,切忌清利。

(三)绛舌与白苔

此乃正盛,外感表邪未解、营血之热已炽之象,这时治疗重在解表、清营凉血,无须扶正。若绛舌干、白苔干燥乃兼见津伤,在清解方中需加保津滋阴之品;若绛舌润、白苔厚滑是兼有湿邪,治疗时要加利湿的药物。

(四)绛舌与黄(黑)苔

此乃正盛邪实之象,多表现为气分和营分热盛,此时治疗要气营两清。若绛舌干、黄(黑)苔燥是热极伤阴,在清解热毒的同时要保阴津;若绛舌润、黄(黑)苔滑是湿热郁伏,在清热之中要注意化湿。

(五)青紫舌与舌苔

青紫舌有两重性,一般深紫而质干多属正气尚盛、毒热内壅,淡紫而质润多属脾肾虚寒,故与舌苔合参时要细辨。

紫舌薄白苔而润属风寒,用辛温解表法治疗;紫舌白腻苔属湿热内壅,用清热化湿法治疗;淡紫舌黄滑厚苔是寒热交错、湿积夹杂之象,其治既要注意温中消导,又要注意清热利湿;紫舌黄燥苔是胃火独盛、气血凝滞,其治要重清胃火并佐凉血、行气、化瘀之品。另有青舌黑润苔是内寒之极,血凝不行的表现,属危候,其治非大剂温阳散寒、通络活血之品不可。

综上所述,舌诊在指导中医儿科辨证治疗上占很重要的地位。但舌诊毕竟只是望诊的一部分内容,不能以此一诊代替其他诊。临床时要“四诊”合参,并按中医基本理论进行辨证,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原载于《中国农村医学》1982年第3期) fof93JZ/uUcKXhtaHXGcJ1+jFTzRmyDeBMd2DPqqGc0gySZh8PQ/u+Xd9ih2W7M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