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气与气化

“气”与“气化”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临床辨证施治和处方用药等各个方面,有必要弄清楚它们的概念和内容。

一、“气”与“气化”的基本概念

“气”与“气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气”的属性是物质的;“气化”则是气的运动变化,是阐明具有物质属性的气,通过怎样的运动形式表现出物质的功能特性。

就人体内的“气”而言,有元气、水谷之气、宗气、营气、卫气、经络之气,以及五脏六腑之气。诸气皆属于精微的物质,每种物质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和运动形式。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运动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浅析机体内的“气”

机体内的气都有一定的部位、生成过程、运动规律和功能特性。

元气,禀先天父母之“水、火”而成,水阴火阳,同居于肾,相互作用,蒸腾而为“元气”,行三焦通道分布全身,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正如徐灵胎所言:“阴阳开阖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

水谷之精气,即后天生活中摄取的养料与水分,在中焦脾胃,经过受纳、传送、腐熟、运化而成,是水谷最精微的部分。它通过“脾气”的作用,向心、肝、肺三脏输布。其中入心肝转化为血而贮存;入肺则受肺“治节”处理变为卫气、营气、血、津液和水液等物质。

宗气,是水谷之精气上输于肺、积于胸中的部分,它受元气的推动,司呼吸。《灵枢·邪客》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亦即现代医家张锡纯所谓的“大气”,他说:“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气也。”“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而此气,且能撑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

卫气,是水谷精气通过肺脏处理后的产物,职能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它运行于脉之外,循一定的轨道规律地运动,即所谓日行阳经二十五度,夜行脉外脏舍二十五度,合起来行全身一周。

营气,运行于脉中,亦乃水谷之精微受肺脏处理而成。此所谓清者为营,奉心化血,乃得独行经隧以奉生身,莫贵于此。《素问·痹论》有言:“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营气也循一定的轨道运动,《灵枢·营气》说:“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顺逆之常也。”

经络之气,简称经气。它是经络内的物质基础,禀受于肾之元气。元气行三焦通道达五脏六腑,再从本脏腑入经络。

五脏六腑之气,如肝气、心气、脾气、肺气、肾气、胃气等,也是指一定的物质。常言“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指的是脾胃功能;而脾气宜升,胃气宜降,则指的是脾气、胃气两种物质的运动规律。所以说,“脾气”就不能代表脾之功能运化,“胃气”就不能代表胃之功能受纳。脏腑之气各有其运动特性:如肝气喜条达,脾气宜升,胃气喜降,肺气喜清肃下达,肾气宜潜藏摄纳,心气喜静恶劳。这些气按规律运动时,就产生功能,即生理作用;反之,肝气不舒,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肾气外越,心气耗散,肺气上逆,就是病理变化。

综合上述诸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气”是物质的,气的运动才产生功能。

三、“气化”规律

“气化”规律,就是气的运动变化规律。机体内的诸气时刻不停地、错综复杂地,但又有规律地运动着,构成了机体的根本生存形式。

任何一种物质都不可能孤立存在,物质之间总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机体内诸气也是相互作用的。现就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讨论于下:

(一)“元气”是诸气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生于先天,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它循三焦通道,分布到全身,激发五脏六腑之气的活动,使脏腑之气不停地、有规律地运动,发挥各自的功能特性。例如肝气舒发、条达,则肝脏便可完成“藏血”“谋虑”的作用;胃气能够下行、脾气能够上升,两者就可以共同完成“受纳”与“运化”的职能;肺气能够清肃下达,就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治节”水谷之精微;心气能够清静,心即能完成“主持神明”与“主血”的功能,等等。其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脾胃二气”,若无元气的推动,是不可能“腐磨水谷”“化生精微”的。又胸中之宗气(大气),若无元气为动力,也是不可能司肺之呼吸的。

元气从脏腑入经络,推动营卫二气循一定轨道,周流不息地运动,完成营养内体、抵抗外邪的作用。所以元气是机体诸气活动的原动力。

(二)“诸气”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机体内“诸气”,总是相互作用与转化的。“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一积于胸中变为宗气;一入肺中,经肺“治节”处理而生成营卫二气(包括经气)、精、血、津、液,这些物质均有一定的运动轨道。

其中营卫是注入脉道之内外。《灵枢·营气》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血液行于经隧。《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

津出入分肉腠理之间。《灵枢·五癃津液别》说:“水谷皆入于口……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

液流走筋骨关节、皮肤、脑髓。《灵枢·决气》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水液是一种废液,它有两条出路:一条是通过三焦下输膀胱,受元气的推动在膀胱气化,生成小便而外排;另一条是经皮毛汗腺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指明了三焦具有疏通水道、保持水液畅行的功能。

四、简单的结语

本文重点论述了“气”与“气化”两个基本概念。肯定了“气”的物质属性;说明了机体内“诸气的部位、生成过程、运动规律及功能特点,并有机地将它们联系起来;突出论述了元气与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水谷之精微、宗气、营卫二气的关系,从而说明了元气的重要性。”

(原载于《河南中医》1982年第1期) NbqiN4NNpe89wTD9o1IPSCOeDngqYKYdNkirOS264v7/u6mSr29STJrUQqMqOgy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