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试论《伤寒论》的逻辑思维

《伤寒论》不仅包含颠扑不破的医学科学真理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且具有不少合乎逻辑的思维形式与方法。曲峰同志说得好:“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诊病过程中,它虽然没有采用西医的诊断手段,但它在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思维,分析判断疾病的本质,却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遵循了辩证逻辑的一些思维方法。”下面,我就《伤寒论》的逻辑思维进行初步探讨。

一、从病证的概念谈起

据不完全统计,《伤寒论》一共列举了41个病名、98种脉象(包括兼脉)和465个症状(包括合并症)。这些病、脉、证均属于概念的范畴。“概念是反映对象的特征或本质(以及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伤寒论》中所论述的病证就具有这些特征。例如“太阳病”是感受外邪、在表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它的临床表现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这个概念已经不是疾病的表面现象,而反映了向上、在表、正邪相争的疾病本质。

《伤寒论》中所论述的病、证概念有确定性,即有一定内涵和外延的内容。内涵是概念反映对象的特征或本质;外延则是概念反映的事物或一类事物的总和。例如“阳明病”,《伤寒论》第180条记载:“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实是阳明病的特征,它包括了里热证、里实证。里实证则因痞、满、燥、结的不同,又有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和调胃承气汤证之分。所有这些均属于阳明病的外延内容。

《伤寒论》中的病与证的内容有深浅、外延有宽窄之别。一般说病的外延要宽;证的内涵要深。例如少阴病的内涵是“脉微细,但欲寐”,但其外延则包括了少阴阳虚或亡阳、少阴阴虚或亡阴、少阴表寒、少阴里实、少阴里热诸证。而“但头汗出证”的内涵是头部出汗,内容具体,其外延受限制。

证的概念还有初步与深刻之别,如“发热”是一个简单概念,它只能反映机体体温高于正常,自觉、他觉均有热感,尚不能说明发热的根本属性。而“热证”就不同,它是由一系列简单的概念抽象出现的具体,能够反映整个机体状态,比“发热”更深刻的多。例如“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里说的“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既说明了热的性质、部位,又说明了机体状态,因而抓住了疾病的本质。这个概念的深刻化正是《伤寒论》逻辑思维的精髓,用中医术语来说就是“辨证论治”。

《伤寒论》中记载的症状很具体,这个使症状具体化的思维过程就是实现一个概念的限制的过程。例如:渴,大渴,大渴欲饮,大渴欲饮水数升;有热,时发热,日晡所发潮热,日晡所小有潮热;利,微利,时时下利,不更衣十日无所苦;汗出,自汗出,手足濈然汗出,等等,乃是一系列的概念限制。这种限制是使“辨证”客观化的必要条件。

二、“辨证”的思维形式

《伤寒论》最主要的特点是“辨证”。证是一类概念,概念则是思维的起点和细胞,是一种思维形式,有关内容已在前面作了介绍。下面重点谈谈“辨证”的另外两种思维形式——判断和推理。

“判断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思想,也是对事物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张仲景广泛运用了这种思维形式,“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等等均是。

《伤寒论》中判断的种类主要为直言判断,即前面有症状、脉象,后面有病、证结论。例如:“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文中的“发于阳”“发于阴”“七日愈”“六日愈”,就是判断。另《伤寒论》中尚有不少假言判断,如第50条记载的“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就是一例。还有:“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文中所言“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能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就是一种假言判断。

推理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逻辑方法,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例如“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就是从“服桂枝汤吐”的判断,推论出“其后必吐脓血”这个新的判断。诸如“今脉浮,故知在外”“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等等,均属推理。

《伤寒论》中逻辑思维的水平是很高的,往往在一条条文中既有判断、推理,还有新的概念。例如:“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其中“以热在下焦”是判断;“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是推理;“瘀热在里故也”乃是新的概念。又如“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此大便必硬故也”是判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乃是推理。

三、“辨证”的思维方法

《伤寒论》中有关“辨证”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辩证逻辑的一些思维方法。其中有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及理性思维中的具体。例如三阴三阳为病,这是对伤寒为主的外感热性病的总的归纳;“六病”之下,还有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和在脏、在腑之异。根据方药中教授的归纳,以伤寒为主的外感热性病辨证总结见图1。

img

图1 以伤寒为主的外感热性病辨证总结

通过归纳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对临床有指导作用,这个指导作用“逻辑学”就称之为演绎。《伤寒论》中对此有明确的记载,如“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以及“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具悉”,明确指出运用柴胡汤证的规律,这就广开了临床的思路。张仲景的归纳、演绎思维方法,极大地推动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后世医家发展或创立的八纲、六经、脏腑、经络、气血、病因、三焦、卫气营血辨证规律,均渊源于《伤寒论》。

在逻辑思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从抽象到理性具体。马克思指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绝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这里所说的抽象是整体中最简单、最一般、最抽象的规定,反映着认识对象整体中的“细胞”,包含着认识对象整体的一切矛盾的胚芽。具体到《伤寒论》中,就是脉象和症状,如浮、沉、迟、数、滑脉和发热、恶寒、头痛、汗出等症状,这些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的基础。但由于它们只反映了疾病的一个方面,所以需要上升到反映疾病的全体、疾病的本质的高度。1700多年前,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不能从分子医学的水平阐明病症的特点。但张仲景能够继承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以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指导,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把简单的抽象——症状、脉象,上升到理性思维的具体(抽象)——病或证的高度,从而抓住了疾病的本质,形成了中医诊治疾病的独特方法。例如,“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这三条通过对病因、病机、证候特点的分析,得出了阳明病的性质。从逻辑学的角度看,这就是从简单抽象上升到具体抽象的过程。阳明病虽由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大便难等抽象而来,但它远远高于这些抽象,不是简单身热、汗出的概念,而是表示机体里热、实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其他如表虚证、表实证、里虚证、里寒证等,均是从不同脉、证抽象出来的具体,反映了机体状态、疾病特征。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伤寒论》中确有不少合乎逻辑的思维形式、方法和规律。正因为如此,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经1700多年,至今仍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可以断言,今后无论时间怎样推移,《伤寒论》仍将是中医的必修课。

(本文未公开发表) VOZ3gUVNgJRzeQr9a5Igg7yZdvF6dCTN1LZ+oIZUxJVTrWBfIZP4pm3x52L/KtH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