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中药材产业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鼓励、市场需求、经济带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中医药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在国家战略对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高度关切下,中药材市场逐渐规范化、国际化,种植规模不断增加,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一节 中药材产业总体现状

当前,我国中药资源品种达12807种,随着中药材产业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品种结构更加丰富,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种植机械的改良,加工工艺技术创新,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市场规模稳定增长趋势将继续保持。

近10年,国内中药材生产无论基地建设还是种植面积,都保持着高速增长,云、贵、渝、桂、甘是热点省份。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平台数据库(简称天地云图数据库)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注册合作社达267270家,种植基地12300多个;超过70%的合作社、种植基地注册于2015年之后,与中药材产业扶贫时间点吻合。因为政策扶持带来了中药材种植面积的高速增长,但却导致产能相对过剩。

家种药材是我国中药材生产供给的主体,虽然近2年出现小幅回调,但近10年国内中药材家种产能整体上行态势明显,从2010年的303.13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491.31万吨(含常用中药材),增幅达到了62.08%,年平均增速达到了5.64%。在保障了中药原料供应的同时,家种药材生产已成为国内多个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成为特色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促使了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和中药材生产种植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通过对纳入监测的23种动物类药材(不含美洲大蠊、大鲵)来源渠道的对比,纯野生来源动物产能从2010年的5498.13吨下降到2020年的3624.76吨,而养殖动物来源则从2010年的4529.51吨上升到2020年的8210.68吨,年均增长率达到7.64%,说明在有效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同时,也有力地支撑了中药产业和临床用药需求。

从林业药材产能看,国内中药材综合200品种,林业类中药材有80种,占比40.00%;近10年,国内林业类中药材保持高速增长。综合200品种加上大枣和花椒,我国林业类中药材产能从2010年的162.00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289.65万吨,涨幅达到了78.80%,年平均增幅达到了7.16%,占常用中药材产能的58.07%,地位极为重要。林业类药材基地建设成为近5年产业发展热点。

截至2020年,全国常用林业类中药材当年产出面积约544.43万亩(不含野生药材面积),蕴藏面积超过4870万亩。

通过对385种常用中药材(含大枣)历史产能统计,近10年国内中药材生产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4.59%。2020年受疫情影响,国内中药材生产虽然增速放缓,为492.77万吨,较2019年下降6.98%,但仍高于市场需求,产大于销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总体来看,我国中药材产业现状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强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增进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早在2019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曾针对中医药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习近平主席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要求进一步发展中医药:“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为做好新时代中医药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2017年7月1日,我国中医药领域第一部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2019年10月,全国中医药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出台,提出要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年底,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强调要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尤其在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了包括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明确要求“加强中药安全监管,提升药品检验机构的中药质量评价能力,建立健全中药质量全链条安全监管机制”。在国家政策持续鼓励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背景下,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逐步提升,支撑保障作用不断加强,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药材市场逐渐规范化、国际化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大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市场也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11年中国中药材市场需求量为289.5万吨,2018年增长至420.3万吨,增长率42.5%。2014—2017年,药食同源品种消费需求总量年增长率由5.4%提高至9.5%,其中以人参、三七、枸杞子、黄芪、当归、花茶等药食同源品种增幅相对较高。我国中药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637亿元增至2021年的753亿元,中药材市场成交额从2016年的1229亿元增至2021年的1945亿元,呈上升趋势。

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调研并分析发现:我国中药资源品种达12807种,常用的600多种中药材中有300多种已实现人工种养,栽培、养殖中药材品种的产量占中药材供应量的70%以上。2021年,我国中药材进出口贸易总额达60.6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40.93亿美元。中药材进出口总量达20.52万吨,出口数量13.75万吨,贸易额排名前10的品种主要为药食同源类药材,其中肉桂需求最大,其次是薄荷、枸杞子。出口贸易的品种集中于用于防疫(八角茴香、肉桂、半夏、菊花、川芎等)和免疫调节(红枣、枸杞子、冬虫夏草、鹿茸、山药等)的中药材。综上所述,我国中药材市场的发展正向着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进行,市场规模稳定增长趋势将继续保持。

三、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增加

我国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1978—2003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增加了3倍,近年来种植(养殖)面积、产量都较为稳定。2010年以来,我国中药材消费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中药材种植面积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势。2011—2018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增长了25606万亩,增长率为90.35%,中药材行业产量增加141.1万吨,增长率为46.19%。2014年以来,中药物种植面积稳定在3990万亩以上,2019年更是达到了7475万亩,总产量达450.5万吨。结合文献资料、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数据以及中国中药协会中药区划与生产统计专业委员会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已达到8795.98万亩。

目前,各地推动落实《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和《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中药材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张,全国329种中药材的种植面积约8339.46万亩,广西、甘肃、云南、四川等的种植面积较大,77种药食同源类中药材种植面积约5486.31万亩,约占总面积的65.79%。既是药食同源又是临床常用的中药材有56种,种植面积为3374.91万亩,占全国种植总面积的40.47%;仅是临床常用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为2399.07万亩,占全国种植总面积的28.77%;仅是药食同源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为2111.4万亩,占全国种植总面积的25.32%;既不是药食同源又不是临床常用中药材的种植面积约占5.44%。

综上所述,受国内外中药材市场需求导向及国内扶持政策的影响,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增长,且以药食同源类中药材为主。

四、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完善

中药材是保障中医临床价值体现的关键,也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药质量决定了中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是中药研究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药现代化及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从传统经验逐渐过渡到对中药中主要有效成分/指标成分含量测定、“一测多评”、指纹图谱、生物标志物等的评价,同时也开展了许多新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技术手段探索,为中药的现代化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中药材质量评价传统方法主要包括性状评价、化学评价以及生物评价等。性状评价是中药材质量评价的传统方法,包括外观形状、颜色、大小、长短、质地、气味等,通过眼看、手摸、口尝、鼻闻等方式评价中药材质量。化学评价是依据指标性成分定性及定量检测评价中药材质量,为目前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主要评价方法。生物评价是在特定的试验条件下,利用离体组织、器官、微生物和细胞以及相关生物因子等生物体系评价供试药物的生物效应。化学评价体系中的谱效关系研究便于发现有效成分,多波长融合指纹图谱为控制有效成分提供了借鉴。中药材质量生物评价模式,从药理活性角度入手建立评价方法,以生物评价为核心,将多指标化学成分与生物效应评测相结合,采用多元统计分析评价中药材质量。有学者提出中药材质量综合评价研究应包括:中药材“道地指数”评价、中药材效应成分指数评价、基于组分敲除敲入的中药材药效物质筛选评价、基于生物效价检测评价等。这些综合评价方法解决了中药材质量评价难以反映其临床药效和安全性的关键问题,弥补了化学评价和性状评价的不足。

此外,以中药材质量标志物研究为核心的中药材质量评价模式研究和应用广泛,其主要从质量要素的传递与溯源、化学成分与“药性”及“药效”两方面传统功效的关联关系、基于植物亲缘学及生源途径的成分特有性分析等方面展开分析及研究。

上述评价方法着眼于中药材生产,体内全过程的物质基础的特有差异,动态变化和质量传递性、溯源性,为建立中药材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溯源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不断推进了中药的跨越式发展和中药产业的国际化。

五、中药材人才队伍逐渐壮大

我国十四五规划对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挑战,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关键之处在于人才的培养。

2022年6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卫健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了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①加快培养集聚中医药高层次人才。②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③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④统筹推进中医药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⑤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02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举行的介绍《意见》及中医药人才工作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

同时,中药人才队伍的培养要自上而下同步完成。首先,要培养造就中医药领军的战略科学家,继续实施领军人才计划,培育壮大领军人才队伍,实施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建设专项,建立健全面向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中医药优势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此外,要逐步扩大本科层次中医药专业学生招生规模,强化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的配备,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机制,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

我国已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形成了从高职、本科到硕士、博士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格局,初步建立了以“5+3”为主体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54.5万人,2019年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76.7万人。在202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的《2020年中医药事业发展统计提要报告》中指出:2020年中医药人员总数为83.06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63388人,增幅8.3%;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人数211303人,2020年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共96个,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从业人员共计23132人,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重点发展学科数共计188个,中药学占77个,占比高达40.96%;自岐黄工程实施以来,已培养149名岐黄学者,100名青年岐黄学者,797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和一万多名中医骨干人才。

另外,还建设了31个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15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20个传承创新团队,成立了2000多个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

综上所述,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中医药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我国中药人才队伍的规模和素质也得以迅速发展,进一步为中药行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代表地区中药材的发展概况

我国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各有特色。基于行政区域划分与地理、气候特性划分存在不一致性,因此,部分地区资源相差不大,而部分地区则资源禀赋迥异。

现根据已公布资料,介绍我国十个典型地区的中药材资源情况。

一、黑龙江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北端,幅员辽阔,气候冷凉,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蕴藏量大,是北方道地药材主产区之一,在黑龙江省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产业具备资源、自然生态、种植、产业、科研、政策扶持和改革机遇七大优势。

黑龙江省的道地药材主要有:人参、板蓝根、赤芍、党参、甘草、黄芪、黄芩、桔梗、柴胡、紫苑、紫草、关防风、旱半夏、北龙胆、苍术、知母、升麻、薤白、穿山龙、关白附、天南星、锦灯笼、菟丝子、韭菜子、苏子、红花、金莲花、关黄柏、白鲜皮等。关防风、关黄柏、刺五加、满山红等品种的产量居全国首位,人参、苍术、龙胆等位居第二,五味子、玉竹等位居第三,其他还有黄芪、柴胡、知母、车前子、牛蒡子等大宗药材可供应全国。

黑龙江中药材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据黑龙江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20年黑龙江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60万亩,产量52万吨,产值104亿元,效益35亿元,均比2018年翻一番。①“龙九味”种植面积134.7万亩,创建万亩以上示范区18个,10万亩以上大县5个。②板蓝根、刺五加种植面积均达到30万亩以上,紫苏、人参、关防风种植面积均达到20万亩以上。③优质中药材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刺五加占80%以上,板蓝根占50%以上,关防风占40%以上,平贝母占30%以上。④2020年,黑龙江新建国家级产业园1个,省级产业园6个、中药材特色小镇5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08个,认定“定制药园”11个。

二、河北

河北省是中药材生产经营大省,历史悠久,中药材资源丰富,有中药材资源1716种,其中药用植物1442种,栽培200多种,列入国家各种保护目录的药材有60多种,列入河北省植物保护名录的有130多种,闻名全国的道地药材有20多种。

河北省中药材形成了太行山产业带、燕山产业带和坝上产区、冀中南平原产区、冀南产区“两带三区”产业布局;建成了很多中药材生产大县,巨鹿县、隆化县、滦平县、安国市、青龙县、邢台县、围场县和内丘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均在10万亩以上,总面积达106万亩,占全省的40.7%,万亩以上生产县有44个,总面积241.04万亩,占全省的92.0%。

河北2020年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稳步发展,据承德综合试验站提供的数据为273万亩。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报道:①着力打造燕山、太行山中药材产业带和冀中平原、冀南平原、坝上高原中药材产区“两带三区”,优势产区种植规模发展到116万亩,常年种植品种120多个。②已创建千亩以上中药材示范园396个,万亩以上现代园区15个。③创建国家级特优区3个,省级特优区11个,涉县柴胡等14个产品登记了地理标志。④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省级中药材地方标准数量居全国首位。⑤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大宗中药材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和林药间作等全链条的标准体系。

三、山西

山西省素有“北药”之称,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据第四次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试点初步统计,全省共有中药材1788种,其中植物药1625种,动物药133种,矿物药30种。黄芪、连翘、党参、远志、柴胡、山药、地黄等7个品种质量和产量居全国前列;连翘、黄芩、远志、党参等优势品种市场占有率高,分别占到全国的50%、40%、70%、10%。特别是连翘资源量占全国60%以上,而且许多品种因药用成分含量高,深受市场欢迎。

山西省重点建设了以黄芪、黄芩、党参、柴胡、地黄、远志、苦参、山药等为主要品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全省逐步形成了以潞党参、黄芩、连翘、柴胡、苦参、山药、山茱萸等为主的太行山中药材基地;以连翘、柴胡、板蓝根等为主的太岳山中药材基地;以黄芪等为主的恒山中药材基地;以远志、柴胡、地黄、丹参等为主的晋南边山丘陵中药材基地。

山西2020年新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64.7万亩,总面积约330万亩,估算产量为45万吨,产值70亿元。长治综合试验站、浑源综合试验站提供的信息显示:①2020年新增柴胡种植面积1.86万亩,山药种植面积4.54万亩,金银花种植面积5.97万亩,连翘种植面积5.54万亩,建成黄芪、党参、苦参、柴胡等标准化基地35个。②发布山西药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把药茶作为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2020年山西药茶产值达5.1亿元,同比增长150%;全省药茶加工企业由原来的110多家增加到250多家,产品共计50多种500多款,带动约1万名农户实现增收。③山西省58个贫困县均种植中药材,面积约220多万亩。“十三五”期间,在贫困地区共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约71万亩。

四、山东

山东是中药材生产大省,大概有1470种药材资源,包括1299种植物类药材,相当于全国中药资源的10%。全省种植中药材70多种,有近20种实现了大规模栽培,是金银花、灵芝、山楂、丹参、桔梗、西洋参的重要栽培区。由于地理区位良好、气候四季分明、种植经验丰富,山东生产的中药材质量佳、药性足、色泽正,市场口碑较好、需求量较大。

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385万亩。根据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报道:①山东省形成了鲁西南、鲁中、黄河三角洲、鲁东半岛四大药材生产种植区,以及东平湖、南四湖水生药材养殖区。②多年生中药材在地面积达到180万亩,种植品种超过110个,其中万亩以上种植规模中药材为23个,农业总产值约200亿元。③金银花、丹参、西洋参、牡丹皮、山楂等产量均在全国前列。其中金银花种植面积近90万亩,西洋参种植面积5万余亩,均是全国最大产区。金银花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年产干花1.8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金银花生产、加工和集散基地。

五、湖北

湖北省是中药资源大省,中药资源的特点是种类多、分布广泛,南北兼具,中药资源种类居全国第五位。据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表明,全国中药资源达12807种,湖北省拥有中药资源3974种,其中药用植物3389种(包括变种和亚种),药用动物524种,药用矿物61种,中药资源居全国第五位,中药材产量居全国第七位。

湖北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380万亩,栽培品种82个,产量达到70万吨,总产值约135亿元。黄冈综合试验站提供的信息显示:①全省形成鄂东南大别山区、鄂西南武陵山区、鄂西北秦巴山区、江汉平原、鄂南幕阜山区、鄂北高岗地区等六大中药材产区,建成县区级中药材种养殖基地41个、种植企业(合作社)4110家。②形成神农架综合品种、蕲春蕲艾、英山苍术、罗田茯苓、麻城菊花、潜江半夏、利川黄连、巴东玄参、京山乌龟、南漳山茱萸、通城金刚藤等11个“一县一品”建设试点。③成立湖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设置“六岗四站六基地”,重点围绕蕲艾、菊花等10种中药材开展技术研发和示范。

六、云南

云南省中药材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一,特色品种众多,药材质量较优,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全国药用生物资源12807种,云南6559种,占比51.2%;全国常规种植中药材品种约300种,云南145种,占比48%,其中规模以上种植品种约30种,占10%;全国大宗药材品种40种,云南10种,占25%。

云南把中药材产业确立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之一,2020年种植面达900万亩,产量114万吨,连续4年均稳居全国第一。①三七、天麻、重楼、云木香、砂仁等17个中药材种植面积均突破10万亩,三七、重楼、砂仁、石斛、天麻等10个中药材的农业产值均超过10亿元,三七、灯盏花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认证中药材有机产品累计达到240个,约占云南省有机产品获证产品总数的8.81%。②三七、灯盏花、滇重楼、云木香、草果、云茯苓、砂仁、石斛、白及、美洲大蠊10个中药材品种占全国市场供给量的半壁江山。文山三七在“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榜”中影响力指数位列第一。

七、贵州

贵州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是全国最重要的中药材产区之一,素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美誉。全省已查明中药资源品种共4802种,居全国第二位。

贵州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711万亩,产量207万吨,产值2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7%、7.33%、34.24%。综合贵州日报和贵阳综合试验站的信息显示:①贵州省种植规模跃居全国第二,产量产值进入全国前十位,与2018年相比,种植面积增长近1/3,产值增长105亿元。②培育了黄平等25个10万亩以上种植大县,200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1296个,47个单品种种植规模超万亩,37个单品种产值超亿元。近野生石斛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位居全国第一,施秉太子参、兴仁薏苡仁等获得了全国市场定价权。③2020年,全省新增“定制药园”建设示范单位37家,覆盖9个市州,种植面积20余万亩,涵盖黄精、铁皮石斛、头花蓼、天麻、太子参、薏苡仁等24种中药材,所有品种实现订单种植。

八、四川

四川省中药资源优势显著,拥有四个全国第一。①中药资源蕴藏量全国第一。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四川省现有中药资源7290种,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之一。②常用中药材品种数全国第一。全国常用中药材有363种,四川有312种,占全国的86%。③道地药材品种数量全国第一。四川有川芎、川贝母、附子等道地药材共86种,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中药材产品31个。④国家GAP认证数量全国第一。四川省已有16个品种、24个中药材基地通过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四川省审定的中药材新品种数量居全国前列,主要包括灵芝、附子、天麻、川芎、红花等45个新品种。

四川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药材种植质量和规模发展平稳,2017年全省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约637万亩,其中三木药材及林下种植药材331万亩。单品种种植面积上万亩的有53种,川芎、川贝母、川麦冬、川白芷等道地药材的人工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中药材年产量102万吨,年总产值达173亿元,其中产值超过千万元的品种31种。中药材出口日本、韩国、香港等2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达2.57亿元。

四川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700余万亩。①四川省形成了广元—凉山州、巴中—宜宾2条南北走向,甘孜—宜宾1条东西走向的中药材产业带,产量和产值占据全省的80%以上。②四川省中药材总产值约173亿元,白及、黄连、麦冬、金银花、重楼、柴胡、附子、桔梗、栀子、川牛膝、当归、泽泻、丹参、白芷等18种中药材产值合计达到106.05亿元,为四川省大品种中药材,其中白及、黄连、川明参、天麻、川芎产值均超过10亿元。③四川省建成了4500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设有11个生产基地、1个双流保种基地和1个种子种苗检测中心,能对100多个品种进行繁育,覆盖18种大品种中药材。④四川省已建立4个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平台,建成川药信息网、川药数据库等中药材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九、甘肃

甘肃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道地产区和中药材资源大省,已连续数年在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上位居全国前列,中药材产业也是甘肃省重点发展的十大绿色生态产业之一。甘肃省已在主要中药材道地产区建立了中药材原材料生产基地,并以此为依托发展了一批企业,走上了中药材产业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复杂的地貌特征和多样的气候类型为甘肃省孕育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提供了客观条件。据普查,甘肃省中药材资源达1527种(其中药用植物1270种、大宗道地药材300余种),是我国重要的植物药源基地和中药材道地产区。目前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中药材优势区域,分别为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秦药区(主要药材有纹党参、黄芪、红芪、天麻、大黄、半夏、杜仲)、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西药区(主要药材有党参、枸杞子、黄芩、柴胡、黄芪、红芪、防风、独活、款冬花)、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中药藏药区(主要药材有黄芪、红芪、党参、当归、羌活、秦艽)和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西药区(主要药材有板蓝根、枸杞子、甘草、红花)。

甘肃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约480万亩,较2016年新增44万亩。①甘肃已形成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区、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区和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区四大优势药区。②优势中药材当归、党参、黄芪、大黄、板蓝根、半夏等年产量占该品种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近5年来当归、党参、黄芪的平均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7.6万、75.7万、67.4万亩,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0%、90%、50%以上,产值超过200亿元。③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县有4个,20万~30万亩的县有2个,10万~20万亩的县有8个。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武都红芪、瓜州枸杞子等18种中药材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

十、福建

福建省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全省植物种类繁多,总数多达5000多种,约占全国的14.3%;常见药用植物2024种,野生动物资源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835种,占全国的34.6%;内陆淡水鱼类有169种,占全国淡水鱼类总数的21.1%;此外还有已定名昆虫5000多种,约占全国已定名昆虫的1/5。1985—1988年,有关部门开展了福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中药资源普查,调查全省9个地市的68个县(市、区)(缺金门、马祖),共发现药材品种2678种,收入《福建省中药资源名录》的有2468种,按基原分有藻类13科19种,菌类19科44种,地衣6科6种,苔藓6科6种,蕨类32科121种,裸子植物9科28种,被子植物160科1800种;动物201科425种;矿物19种。通过这次药源普查,为全省药材资源分布和蕴藏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中药材是福建省特色和优势的经济作物,也是潜在的优势产业。2021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约89.6万亩,农业产值约73.8亿元,中药材全产业链超过500亿元;以闽产药材“福九味”为代表享誉中药材行业,建莲子、太子参、金线莲、铁皮石斛、薏苡仁、巴戟天、黄精、灵芝、绞股蓝种植面积占全省的43%左右,农业产值占65%。“福九味”中药材生产已形成了区域特色。发展闽产药材“福九味”已列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健康福建2030”行动规划》,以及2020年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的《福建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其他闽产特色药材如七叶一枝花、玫瑰茄、青黛(马蓝)、黄栀子、春砂仁、厚朴等稳定发展,其中太子参、建莲子、黄栀子、金线莲等特色品种在种植规模、产量上居全国前列,已形成了柘荣太子参、建宁莲子、浦城薏苡仁、南靖金线莲、福鼎黄栀子等特色产业区域发展集聚。福建中药材种植业处于稳步发展的态势。

为了提高中药材质量,全国已有21个省市区约60余种中药材开展了生态种植的探索和实践。如东北地区人参生态种植(林下参)模式,华北地区连翘“二保护、三不管、二混栽”野生抚育与生态种植技术模式,浙江省重楼、三叶青、金线莲、前胡、黄精等林下生态种植与仿野生栽培模式,宁夏蒙古黄芪农田栽培中形成的“春发草库、伏耕培肥、秋季播种、双膜覆盖、水肥一体、农机农艺结合”的农田生态种植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等,均采用模仿野生环境的生态种植方式,从源头上有效提升了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三节 中药材市场流通回顾与展望

据天地网数据分析,从大范围来看,2012—2022年监控内的1204个品规,2022年7月同比2012年年初,涨价品规826个,占比68.6%,平均涨幅106%;降价品规341个,占比28.3%,平均降幅29%;价格持平品规37个,占比3.1%。从占比上而言,在这10年间,有超过一半的中药材品规涨价,而且平均涨幅也超过1倍,跌价品规数量不足三成,发生变价的中药材品规数量超过95%。

从常用的200个大宗品种来看,2012—2022年中药材天地网综合200价格指数的200个构成品种,2022年7月同比2012年年初,涨价品种144个,占比72%,平均涨幅129.5%;降价品规52个,占比26%,平均降幅28.4%;价格持平品种4个,占比2%。就200个常用的大宗品种而言,在这10年间,绝大部分大宗常用品种价格出现了上涨,而且涨幅也在1倍以上。

2012—2022年监控内的1204个品规,涨幅最大的品规为壁虎。壁虎(天龙)目前属于野生货源产出供给市场,近几年受野生动物保护,货源产出量不大,加上库存薄弱,近些年的行情涨幅非常明显(表2-1)。

表2-1 2012—2022年监控内的1204个品规中涨价前十品种情况表

img

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一、中药材整体产需面分析

供给方面,2021年,白芷、桔梗、北沙参等品种因为之前多年价格较低,可采收面积下降造成减产;而地黄、山药、牛膝等品种因为产区受灾,也有减产情况。综合各个常用中药材2021年的产量结果来看,2021年常用中药材的总产量少于2020年,低于400万吨。2022年,因为2021年中药材普遍涨价行情背景对农户下种积极性的刺激,地黄、枳实、佛手、茯苓、荆芥等品种出现了明显扩种的情况,综合各个常用中药材2022年的产量结果,预计2022年常用中药材的总产量多于2021年,预计会增长至430万吨左右。

需求方面,因2022年上半年我国多地疫情发生反复,中药材流通与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预估常用中药材总需求量有所减少,总需求量将从近480万吨下滑至470万吨左右。

二、中药材需求及环境分析

常用中药材近10年来的需求整体上处于持续的上升中,仅2020年和2022年(预计)有所滑落,需求总量的2次滑落均因疫情。其中2020年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部分区域封锁、部分成药企业停工,加上外出人群减少的综合影响,当年常用中药材的需求总量出现了较大滑落;而2022年中药材需求总量的减少,则是因为疫情在部分区域的反弹造成的。

因为国家对中医药的认可及政策面的持续扶持,中药材需求的整体环境,近10年来是持续向好的。

三、中药材未来整体价格走势初判及原因简析

就2022年中药材整体价格后期的走势而言,这一轮升起来的中药材价格有很强的支撑存在,一方面是抗击新冠疫情在后期的常态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物价水平上涨带来的中药材生产成本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高价带来的新种扩种已经形成,新的货源会持续冲击市场高价,而且高价货源持有者也需要向市场放货进行变现,所以预计未来中药材市场价格会存在企稳中震荡的走势,异常的天气等短时刺激因素,将是震荡的发生点。

四、未来政策发力点展望

(一)中药材源头建设,中药材产地溯源体系的政策发力

中药材产地作为重要的源头前端,虽然溯源建设提出多年,但目前各地溯源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试验阶段,覆盖范围小,覆盖品种少。预计政策面后期会加强建设力度,进一步实现各地中药材从种子种苗培育→种植全过程→田间地头作业→气候气象土壤→采收→产地加工→进入成药企业的全过程监控可追溯。

(二)中药材道地性种植管理,限制盲目引种的政策发力

中药材的优质药效来自道地的条件和积累,预计政策面后期会进一步加强、优化全国的中药材生产区位布局,进行标准化种植与采收,把控好道地产区优先发展道地品种,严格限制非道地区域盲目引种造成种源退化。

(三)中药材分类质量标准建设,提高中药材资源使用效率的政策发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作为国家级中药材质量标准法典,在产业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但中药材的使用领域较多,如药食两用品种,部分品种的食用量远超药用量。在质量标准上,政策面后期预计会单独探索建立食用方面的质量标准,以提高中药材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野生中药材的驯化,做好按需发展的政策发力

野生中药材价格之所以高企不下,原因就是野生资源的有限性。对于野生中药材资源,预计政策面后期会加强驯化培育的扶持,但把握政策也一定要做好按需发展。近年如白及、重楼等品种过度家种化发展,导致价格下滑极为厉害,进而挫伤了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

五、未来中药材市场整体行情的风险分析

2021年,中药材整体行情的上升持续时间并不长,流通市场在2022年一季度就进行了降温,使得中药材这一波高行情的泡沫和风险都得到了及时的释放。这对中药材流通市场健康性而言是有利的。

中药材流通市场后期仍然充满着发展的机遇,但机遇之中,未来中药材市场整体行情仍然存在风险。首先,2021年中药材价格的整体上涨行情,对种植生产的刺激效应已触发,虽有耕地保护政策进行抵消对冲,但对冲的效果存在区域性和滞后性;其次,若按周期性规律,2022年后中药材市场整体行情将大概率处于下滑调整周期中,结合国家相关部门在后疫情时代对中药材资源的监控及投机炒作的高压态势,中药材价格短时间内再次整体向上的难度较大;最后,后疫情时代下,在经济大环境背负国内外多重压力的情况下,“资产荒”背景会使进入中药材流通领域的行业内外资本规模有抬头趋势,这类资本往往在推高价格后迅速套现离场,带来品种价格的剧烈震荡,进而影响中药材流通市场的整体稳定。

总之,2012—2022年这10年,是中药材产业激荡发展的10年,天地网中药材价格综合200指数从2200点上涨至2700多点,且在2200~2800点多次振荡,中药材天地网监控的1204个品规中有超过一半的品规具有1倍以上的涨幅。这10年中,在国家不断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时代背景下,中药材供需两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常用中药材的产、需总量皆迈过了400万吨的大关。这10年中,产地不断强势,其从中药材流通市场的幕后走到了台前,传统中药材集散市场商家则纷纷转型迎接挑战,中药材种植群体不断扩大,而链条末端的饮片厂和中成药企业则持续整合。就未来而言,新冠疫情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内仍会存在,异常天气因素仍然是中药材品种突发变价的主要诱因,在周期性内的中药材市场有各项政策保驾护航,但业内外的炒作资本仍然值得从业者们留意。

第四节 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现状

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是中药质量控制的第一步,国际上正在积极探索“良好农业生产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GAP)的实施。

GAP最早由欧共体于1998年3月提出,称为《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种植管理规范》;随后,欧盟、WHO相继制定了《药用植物种植和采收质量管理规范》(GACP),美国、日本等国家纷纷成立了中药天然药物研究所,制定了相应的GACP,建立了中药质量标准。

我国从1998年12月开始由当时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GAP的起草,2002年6月1日发布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简称《规范(试行)》],2003年9月,印发《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及《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规范(试行)》的实施,推动了我国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规模化及现代化进程。

2016年3月18日,为适应国家政府职能的转变,落实国务院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明确不再开展中药材GAP认证。总体上看,中药材的GAP推行影响深远,GAP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中药材栽培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规范(试行)》实施10多年来,GAP基地种植面积仍不足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1%,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中药材生产实际,而且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内学者总结了我国中药材GAP基地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GAP基地建设概况

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中药材GAP检查公告为统计源,统计国家执行GAP认证期间(2004—2016年)通过审查认证的66批中药材GAP检查公告包含的所有GAP基地196个,经筛查,去除重复认证基地,剩余56批公告共包含GAP基地167个,分布于25个省、市、自治区。按每个生产基地的种植面积1500~3000亩估算,我国中药材GAP基地总面积25万~50万亩,约占我国2019年中药材栽培总面积7500万亩(含林下及林木类中药材)的0.33%~0.67%。

二、GAP基地的地理位置分布

道地药材具有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带有地域性等特点,其中常用的川药、云药、怀药主要产于四川省、云南省、河南省。根据GAP基地地理位置分布可知,全国167个GAP基地中,四川省的GAP基地共24个,位列全国第一,云南省、吉林省分别有16个和13个基地位列二、三位,河南省、山东省GAP基地数量均为11个,并列第四。围绕这五个省份集中建设的GAP基地,形成了以四川省、云南省、吉林省、河南省、山东省等为核心的中药材GAP基地规模化建设示范区(图2-1)。

img

图2-1 GAP基地的省份分布

三、GAP基地种植品种

GAP实施期间全国共认证了81个中药种植(养殖)品种,其中动物药1个,其余80个品种为植物药,其中获得GAP认证的品种数量最多的为四川省,共16个品种,河南省、云南省各有8个品种,并列第二(表2-2)。全国具有3个以上GAP基地的中药品种共11种,均为临床常用中药(表2-3)。其中,人参GAP基地最多,全国共有12个,总面积1.8万~3.6万亩,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丹参GAP基地数量次之,全国共有10个,总面积1.5万~3.0万亩;金银花GAP基地共有9个,总面积1.35万~2.7万亩。

表2-2 全国GAP种植品种及种植区域分布

img

表2-3 种植基地数4个以上的中药品种及面积

img

四、GAP基地认证的企业分布

全国建设GAP基地的企业共129家,其中获得GAP认证基地数较多(3个及以上)的企业为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雅安三九中药材科技产业化有限公司、宁夏隆德县六盘山中药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南阳张仲景中药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共有基地33个,涉及中药材品种29种,占全国认证基地总数(167个)的19.76%,占GAP种植品种总数(81种)的35.80%,7家企业认证基地数与所种植的品种数之比约为1∶1(表2-4)。

表2-4 GAP基地3个以上的中药材企业

img

中药材GAP推行10多年来影响深远,GAP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中药材栽培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目前GAP基地种植面积尚不足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1%。郭兰萍等系统总结了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10年来存在的问题:①成本过高造成GAP基地建设流于形式。②栽培技术不成熟导致GAP规模生产过程风险较大。③连作障碍制约了中药材GAP基地的发展。④比较效益偏低、市场机制不健全限制了GAP的发展。⑤农业生产的复杂性使得GAP监管难度大。

第五节 新版GAP开启中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2年3月17日,新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正式发布,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也必将在中药行业产生重要影响。

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全力支持新版GAP的出台,并倡导盟员企业及所有其他中药材生产企业贯彻实施,联盟先后采用网络直播、线上培训、线下实践等多种形式推广宣传,得到了国家药监局、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的支持。

新版GAP的发布具有重要意义,这意味着我国中药行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开启了新的阶段。

长期以来,由于中药材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历史原因,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现象严重。如何规范药材生产、提高药材质量是一个挑战,药监部门、各行业组织以及联盟一直在探索当中。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更加意识到中药标准化的问题,这是中药现代化和走向国际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中药材标准化是基础中的基础,而中药材的标准化有赖于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药材的生产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可以说,中药材GAP是促进规范生产、保障药材质量的重要举措。

联盟创始人之一、时任国家药监局副局长的任德权先生,于1998年年底在海南召开的全国第三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究会上郑重提出了GAP,并请法国EPSON公司的专家介绍国外的银杏叶规范种植情况,在这次会上成立了专家组,起草中国的GAP。2002年4月颁布GAP,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政府形式颁布GAP的国家;同年5月,欧共体颁布了GAP;2003年WHO颁布;此后,日本、韩国也相继制定了GAP。

我国当时采取的是GAP认证制,从2003年11月1日起,截至2016年1月,约有194个中药材种植基地获得GAP认证。然而,在10多年的实践当中,药监部门和行业均发现,GAP认证制成效并不明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重认证,轻监管;企业申请GAP认证耗时长,费用以及维护成本高;获得GAP认证后,其产品相对于整个市场需求而言只占很小份额且价格较高,导致GAP认证企业甚至没有办法和全国数以百万计的中药材种植农户竞争。

为此,GAP于2016年取消认证,并于2017年开始广泛征求意见,探讨推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的更好方式。经过长达5年的酝酿,新版GAP最终于2022年正式发布。这次发文规格更高,药监局、农业农村部、林草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部委联合发文,盛况空前!

作为中药材行业的重要平台,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始终关注着中药材规范化和中药材的质量。联盟的诸多专家也是起草、修订新旧两版GAP的骨干成员。新版GAP,其核心思想还是规范生产,保障质量,但方式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此次GAP,不采取认证制、不采取备案制,而是采取延伸审计的方式,强调动态监管,重在过程管理。

新版GAP,其具体技术要求,与联盟2018年首次提出的优质药材“三无一全”品牌标准理念一致,明确要求禁用硫黄熏蒸,要求企业制定农残、重金属、真菌毒素的控制标准,禁用壮根灵、膨大素等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并强调可追溯性。

可以说,新版GAP在药材质量标准方面,有了更严、更细的要求;在操作层面,给基地企业更多灵活性的同时,也赋予了企业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新版GAP的发布,给众多基地企业生产中药材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也为市场流通更多优质药材,企业应用更多优质药材创造了条件。但如何具体实施、落地,达到理想效果,还需多方配合。

为了深入贯彻执行GAP要求,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充分发挥联盟以及行业专家作用,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专业、具体的指导,帮助企业提高规范化生产的能力。做好培训、宣讲工作,使新版GAP的理念、技术要求深入人心,能够快速转化到实际生产中去。

2.尊重市场规律,鼓励优质优价、优质优先,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增强企业生产优质药材的动力和信心。

3.加大宣传力度,宣传优质药材,为企业树立品牌意识,为公众树立质量意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厚植优质药材高质量发展的土壤。

4.积极推进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分级评估工作,为优质优价、优质优先创造条件。 r+V//4FrLuppFiGR1G24ydRTMu+MHX2FSJk46Q+ViKPPKRffKly1F9z/GReTQ5f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