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6 2型糖尿病的立法应由传统的养阴清热转到补气养阴上来

2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也称成年型糖尿病。多发于40岁以上,系糖尿病主要多发类型。中医把糖尿病称作“消渴”,始载于《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汉代张仲景对其表现和治方有明确的描述。《金匮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唐代孙思邈最早发现“尿甜”,要比英国人Thomas Willis(1676年)早一千余年。《外台秘要》曰“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虽能食多,小便多,渐消瘦”。《普济方》曰:“消渴,饮水不辍,多至数斗,饮食过人而不觉饱。”《备急千金要方》曰:“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可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丹溪心法》曰:“酒面无节,酷嗜炙煿……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景岳全书》曰:“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而不为肌肉,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其病在肾……此三消者,古人悉认为火证,然有实火者,以邪热有余也;有虚火者,以真阴不足也。使治消证而不辨虚实,则未有不误者矣。”《医贯》曰:“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医学心悟》曰:“三消之证,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能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三消之治,不必专执本经,但滋其化源,则病易瘥矣。”从以上文献摘要中可以看出:中医对糖尿病的病因、症状、防治等都有较为详尽的描述,特别是将上消定为肺燥,以烦渴多饮为主症,治以清肺润燥,生津止渴法,用消渴方、二冬汤、白虎汤等;中消定为胃火,以消谷善饥为主症,治以清胃泻火,养阴保津法,用玉女煎、调胃承气汤等;下消定为肾亏,以小便频多为主症,治以养阴固肾,润肺滋源法,用六味地黄汤、钱氏白术散、桑螵蛸散等。总之传统对糖尿病的认识均责之于“阴虚燥热”,其治大都以“养阴清热”立法。

20世纪70年代,我们曾经对538例2型糖尿病辨证调研,发现传统的阴虚燥热证仅占11.80%,而气阴两虚证却占77.51%,余下的10.69%为阴阳两虚证。阴虚燥热证见肺燥的口渴引饮,胃火的消谷善饥,肝火的急躁易怒,心火的烦悸失眠,一般属初期,病程较短,在2年以内,年龄较轻,40岁以下居多;气阴两虚证见心脾气虚的面色㿠白,心悸气短,倦怠乏力,肾阴亏损的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大都属中期,病程2年以上,中年患者居多;阴阳两虚证见脾肾阳虚的形寒便溏,肢冷胖肿,阳痿胸闷,肾阴不足的腰酸眩晕,大多属后期,病程10年以上,年龄65岁以上居多。根据上述临床调研,我们提出2型糖尿病的立法应由传统的“养阴清热”转到“补气养阴”上来,重在补气的治疗新思路,采用补气基本方的新治法,并随症加减。

补气基本方:西洋参另煎兑服3~5g(人参、太子参均可,不用党参,以防其升高血糖),生黄芪15~30g,生地黄30~60g,黄精15g,天冬15g,知母15g,葛根10g,五倍子10g。

随症加减法如下。

●肺燥胃火选加生石膏30g,生薏苡仁15g,玄参10g。

●肝火旺盛选加生栀子10g,当归10g,生白芍10g。

●心火上炎选加炒酸枣仁10g,夜交藤30g,黄连10g。

●水不涵木选加钩藤15g,天麻10g,生石决明30g。

●脾肾阳虚选加肉桂5g,肉苁蓉10g,炒白术15g。

以上新法曾经用于311例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其降糖有效率为85.92%,证候改善率为89.21%,服药3个月疗效可持续半年以上。胰岛素释放试验表明:此法能提高胰岛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改善葡萄糖耐量而降血糖。表明“补气养阴”法是提高糖尿病疗效的良策。

跟师体悟

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范畴,古人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属肺,口渴多饮;中消属胃,多食易饥;下消属肾,多尿如脂,治疗多从肺、胃、肾辨证。但从当前的临床看,一是三消难以分辨。随着现代疾病谱的改变和治疗手段的干预,在临证中少见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常常是患者在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但大多数没有症状,难以根据三消辨证论治。消渴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消和渴。以口渴为主症时,可用黄连、天花粉。以消瘦为主症时,可用杞菊地黄丸。二是气虚症状明显。随着病情的进展以及血糖控制不佳,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精神困倦,肢体乏力,少气懒言,不耐疲劳,脉细无力等气虚的症状。这种气虚临床以肺脾肾气虚为重点,这也是中医在糖尿病治疗中采用补气养阴药物的理论依据。补气主药用西洋参、太子参,补气生津,以滋生化之源。临证时发现党参偶可升高血糖,故而不用。三是中医治疗优势。采用中医药治疗或者配合中医药治疗,可以在降糖的同时,改善患者的体质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同时可以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或发展。四是关键辨证论治。对于气阴两虚证,治疗上主要补气养阴,佐以清热,可用三黄甘露饮;阴虚火旺证,治疗主要是滋阴降火,养阴润燥,可用知柏地黄汤;阴阳两虚证,治疗主要是健脾温肾,调补阴阳,可用沈氏调肾阴阳方。五是特殊用药。不论什么证类,均可用黄精,既补气又养阴。 AXTtCIDiJ73dRY1IMGfsHmva952JFSbokXvJdoBH6Qlo0O8y7F1qpEEHVjBHR9U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