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高血压病不能一味“平肝息风”

中医没有高血压病的病名。根据临床表现,主要相当于“眩晕”,部分包含“头痛”和“肝阳”。

“眩晕”始载于《黄帝内经》,称之为“眩冒”。《灵枢·大惑论》曰“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卫气》曰“上虚则眩”;《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可见《黄帝内经》将眩晕的病因归纳为外邪内侵,主要为风邪,分虚实两类,虚者定位于脾肾(“上虚则眩”“髓海不足”);实者定位于肝。特别是“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病机直接影响后世治眩总以“平肝息风”立法。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眩晕没有专论,但也涉及“眩”“目眩”“头眩”“振振欲擗地”“身为振振摇”等症状的描述,认为眩晕的病机为痰饮内生,清阳不升,少阳郁热或阳虚不振,水泛清阳,并创建“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两首治眩效方:“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张仲景的主要贡献在于创立温阳化饮止眩法,是后世眩晕从痰论治的源流。隋唐宋代的医家大多继承《黄帝内经》理论,唯独孙思邈提出“风眩”说,以风热、风痰论眩。《备急千金要方·风眩》云:“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金元时期由于学术争鸣的氛围,对眩晕的认识有了更大的进展,已在病因上弃除从外邪立论,认为内伤是眩晕的主要病机。朱震亨提倡“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李东垣从“气虚痰厥”立论,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组方“半夏天麻白术汤”益气除湿化痰;张从正也从痰立论,主张用吐法祛之,“在上谓之停饮,可用独圣散吐之”;刘完素从“火”立论,治疗上力主用寒凉药,《素问玄机原病式》云:“掉,摇也;眩,昏乱旋运也,风主动故也。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而为之旋转。”明清时代对眩晕的认识日趋完善。明·徐彦纯的《玉机微义》认为眩晕系本虚标实,曰:“眩运一证,人皆称为上盛下虚所致……所谓虚者,气血虚也;所谓盛者,痰涎风火也。”张介宾提出“因虚致眩”说,《景岳全书》曰:“眩运,掉摇惑乱者,总由气虚于上而然。”虞抟首创“因瘀致眩”说,《医学正传》曰:“外有因呕血而眩冒者,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清·叶天士提出“水不涵木”说,《临证指南医案》曰:“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总之古代医家视眩均为“因风”,明·王绍隆的《医灯续焰·眩晕》总结得较全面,曰:“高巅而见动象,风性为然,故眩晕者多属诸风,又不独一风也。有因于火者,有因于虚者,有因于死血者,有因于痰者。”近代中西医汇通医家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专设“脑充血门”,认为高血压病的病机系“脏腑之气有升无降,则血随升者之多,遂至充塞于脑部”,因此确立平冲降逆治法,组成“镇肝熄风汤”,成为现今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主要代表方。

现代医家在继承的基础上对高血压病展开了深入的探索。从病本上认为素体阴阳偏盛偏衰,禀赋不足,脏腑亏损之故;病因上精神紧张,情志不遂,饮食失节,劳逸无度,环境恶化等为其诱因;病机上归纳为风、火、痰、瘀、虚;病位上以肝肾为主,涉及心脾;证类上归结为“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肝肾阴虚”为主;治法上总结出“清热平肝”“镇肝息风”“滋水涵木”“祛痰化湿”“活血化瘀”等法;组方上以“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为代表方;药理上发现不少单味中药的有效降压成分。

●人参中的皂苷、挥发油、有机酸都有扩张血管和降压效应。特别是皂苷,由于阻滞M-胆碱受体,激动突触前膜d 2 受体,减少交感递质的释放而降压。其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小剂量升血压,大剂量降血压。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而使低血压或休克患者血压升高。

●黄芪中的γ-氨基丁酸和黄芪甲苷,直接扩张外周血管而降压,降压特点是迅速但短暂,连续给药无耐受性。

●当归挥发油中的藁本内脂、正丁烯内脂,对抗血小板释放的TXA 2 引起的血管收缩。水溶性的阿魏酸钠则抑制TXA 2 的生成,而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压。

●杜仲中的绿原酸可扩张周围血管而降压。

●枸杞中的多糖可保护血管内皮,增加内皮源性舒张因子生成,促进L-精氨酸的代谢,可增加内皮依赖性的舒张,降低其增强的血管收缩反应而降压。

●银杏叶中的黄酮类及萜烯内酯可扩张冠状血管,改善脑循环,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对抗血管收缩而降压,特别能缓解高血压患者的眩晕头痛症状。

●葛根中的葛根素为异黄酮单体,具有β-受体阻断作用,还能增强脑血流和脑代谢,所以既降压又减轻眩晕症状。

●黄柏中的小檗碱,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扩张,还能阻断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降低外周阻力,兴奋突触前膜M受体,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而扩张血管并能明显降低血糖。小檗碱尤其明显降低舒张压。

●防己中的异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可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膜钙通道,除降压外还可减慢心率,明显改善心功能。

这些研究对高血压病的疗效水平提高都能起到促进和催化作用。但也显露了不少弊端,如一味追求中药的现代降压药理疏忽了组方的“君臣佐使”,更丢弃了“辨证论治”;只重“肝阳”和“内风”,一味追求“平肝息风”,忽视了其他证类的表现,更丢弃了“法随证变”的古训;只框于“天麻钩藤饮”几首代表方中的加减化裁,没能跳出旧框,“重起炉灶”,更无新方的创建。这些都成了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水准的路障。我们要大声提醒:不可墨守,重开新路!

跟师体悟

高血压是以头晕目眩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病因病机复杂,病证多变,虽有肝阳上亢,亦有痰浊内蕴、瘀血阻络等等,既要做好日常预防,治疗又不能一味“平肝息风”,而要辨证论治,祛痰化瘀。

(1)日常生活预防眩晕:高血压病属中医“头痛”“眩晕”范畴。这类疾病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体虚年高、跌仆损伤等多种因素。病变部位主要在清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首先,预防眩晕的发生,应避免和消除能导致眩晕发生的各种内外致病因素;其次,发病后要及时治疗,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颈部运动,以防眩晕症状加重。

《黄帝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眩晕之病与肝关系最为密切。其病位虽主要在肝,但由于患者体质因素及病机演变的不同,可表现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水不涵木、血虚生风、虚阳上扰、肝郁化火等不同的证候。因此,临证当根据病机的异同择用平肝、柔肝、养肝、疏肝、清肝诸法。平肝用天麻、钩藤;柔肝用当归、白芍;养肝用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疏肝用柴胡、香附;清肝用白菊花、栀子。

(3)眩晕痰湿临床多见:本病多由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聚湿生痰所致。痰湿中阻,清阳不升,风痰反而上逆,故眩晕,头重如蒙;湿阻中焦,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脾为湿困,中阳不振,所以少食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其病机关键是痰湿壅塞,郁遏阳气,痰浊上扰清窍,引发眩晕。临床治疗常用温胆汤或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燥湿祛痰,健脾和胃。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视物旋转,可加代赭石、旋覆花、竹茹以重镇潜阳,降逆止呕;若脘闷纳呆,加砂仁、白蔻仁芳香化湿,醒脾和胃;若耳鸣重听,加石菖蒲、郁金豁痰化瘀,醒脑开窍。 xhyWCVJ4WwA+XsfRDJ745c8Vu1ANBv21cfzOGabBr0GNTm20Zf+UiVOY+lZjBfL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