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冠心病提倡从痰论治

中医诊治冠心病颇有优势。以往的重点均放在“瘀血”“气虚血瘀”或“寒凝”上而疏忽于“痰浊”。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的过量摄入,以及气候环境的恶化与污染,冠心病的中医证类谱发生重大改变,“瘀血”少了,“痰浊”多了。我们曾做过1260例的证候学调研,发现“瘀血证类”仅占17%,而“痰浊证类”却占63%。法随证变。冠心病应当提倡从痰论治。

我们要重温“痰浊”的渊源。《黄帝内经》全书无“痰”字,只有“唾出若涕”“咳出青黄涕”的记载。《金匮要略》有“痰饮”的专篇,如曰“膈上病痰满咳嗽吐”,并将痰饮与悬饮、溢饮、支饮并列作为四大饮证之一。张仲景确立了“温药和之”的大法并载方20首,如外寒内饮者用大、小青龙汤温而散之;饮停于里者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五苓散温而化之;饮结成实者用十枣汤、己椒苈黄汤温而逐之。但张仲景所论之“痰饮”也非“痰”也,只是专对水饮而言。直到隋代巢元方等著《诸病源候论》才首次把痰和饮做了区别:“脉偏弦者为痰,浮而滑为饮”,并提出“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的观点。但其并没有立法遣方,仅是个雏形。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基本上也是以饮概痰,直至宋代开始,才真正出现研究痰病的热潮。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明确提出“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并详述痰病的成因和临床表现。严用和的《济生方》曰:“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主张气不顺而生痰。金元时期,朱震亨系治痰大家,其撰《金匮钩玄》共139门,除专列痰门外,其中还有53门也是从痰论治,如提出“百病中皆有兼痰者”“湿热生痰”“怪病多属痰”“二陈汤一身之痰都治”等有临床价值的观点。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创痰蒙心窍的理论。王隐君的《养生主论》组治痰效方“礞石滚痰丸”。至明清两代,痰病的演变更加广泛。王纶著《明医杂著》主张:“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至于脾;痰之治,气也,主于肺”“二陈汤,实脾燥湿,用于湿痰,寒痰,痰饮,痰涎,但不宜于火邪炎上,熏于上焦,津液郁积之火痰及岁月积久,根深蒂固之老痰,郁痰,宜开郁降火,清润肺金,不得用香燥之剂”。李梴的《医学入门》认为痰病多生于脾,痰有湿(食)、火、酒、燥、老、郁、气、热、风、寒、虚之分。刘纯著《玉机微义》指出:“痰病多生于湿,故多用南星、半夏”“岂但理气而痰能自行耶,必先逐去痰结,则滞气自行”。戴元礼的《秘传证治要诀》则主张除痰宜用攻法。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提出:“饮清彻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无所不到,饮为脾胃病,而五脏之病,皆能生痰”“痰之化在脾,痰之本在肾,木郁制土,火盛克金,火邪炎上皆生痰”“治痰之法必须识痰为标证,治痰知治本,则痰无不清者”。楼英的《医学纲目》则认为:“凡病百药不效,其气上脉浮而大者,痰也。”孙一奎的《赤水玄珠》主张:“既有湿痰、风痰、火痰、食积痰、气痰、肾痰、脾虚痰等不同,所以审痰认证,治病求本”“瘀血留著,化而为痰,痰瘀互结者,又不可专治其痰,须兼活血行血”。

从以上源流可见,历代对痰饮的诊治有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其要点是应当把痰和饮区分开来。治痰之法当从肺、脾、肾着手,且应注意痰瘀互结证的存在。为区分痰饮为水邪之别,主张称之为“痰浊”。

这里要追寻痰浊与冠心病的关系。痰浊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从痰论治冠心病是重要的治法。其文献记载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到“民病饮积心痛”,《灵枢·五味》载有:“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这里的薤指薤白,又称“野蒜”,是一味温通化痰、治疗冠心病的良药。《金匮要略》中专设“痰饮”篇,正式创建化痰温通方栝楼薤白白酒汤类6张,对冠心病从痰论治做了奠基。其中的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生姜枳实汤至今沿用仍是效方。特别是仲景提出对薤白的科学煎法要加白酒是非常正确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薤白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成分只溶于酒而不溶于水。唐宋时期从痰论治的方剂甚丰,如《备急千金要方》立“前胡汤”治“胸中逆气,心痛彻背”,方中以前胡、半夏、生姜化痰,配桂心温通,人参扶正。《太平圣惠方》“胸痹疼痛痰逆心膈不利方”,既有栝楼薤白半夏汤方意,又增入生姜、枳实,增强温化痰浊之力。进入明清两代,更重视痰浊的病因。如《杂病源流犀烛》云:“痰饮积于心包,其自病心。”《证治汇补》云:“气郁痰火,忧恙则发,心隔大痛,次走胸背。”至于治疗上除进一步强调从痰论治外,还主张分辨虚实和伍用化瘀。如《张氏医通》把“痰积胸痹”分为实痰、虚痰两类,主张“一病二治”。《继自堂医案》认为“此病不惟痰浊且有瘀血交阻膈间”,当采用“痰瘀同治”法。近代医家也有主张从痰论治者,如蒲辅周认为“痰阻经络,阻遏气血”,其治多投栝楼薤白半夏汤,继进十味温胆汤。任应秋以宣痹涤痰立法,用栝楼薤白半夏汤、苓桂术甘汤、二陈汤合方。赵锡武主张通阳化痰,善以栝楼薤白半夏汤为主方。冉雪峰常以小陷胸汤加菖蒲、郁金、枳实,以解痰热内阻。邓铁涛认为气虚兼痰浊最为多用,以温胆汤加党参为治。

结合现代病的生理观点,再来认识痰浊跟冠心病发病的密切关联。冠心病常以饮食失节为重要病因,而饮食失节主要损伤脾胃健运,从而壅热生痰。另外脾胃乃生痰之源,失健的后果也能聚津生痰,故《金匮要略心典》曰:“阳痹之处,必有痰浊阻其间。”长期的劳逸失度、养尊处优、好逸少动者,形成痰浊体质,其血液往往处于“黏浓凝聚”状态,而且体重超标,血黏和肥胖均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这两项均有流行病调研报告:40岁以上人群的冠心病发病率同劳动强度呈反相关,车间内每天往返行走约30km的纺织女工仅为3%,而出海作业、劳动强度更大的渔民仅为2.56%;35~44岁的男性,体重超标10%,冠心病发病率可增加38%,而超标20%的则可增加到86%。七情过激也是产生痰浊的主因。这类人群急躁好冲动,喜怒无常,被称作“A型性格”,其发病率可增加2倍以上。痰浊形成跟季节、地域也有关。长夏主湿,南方多雨,均可滋生痰浊。而冠心病的发病高峰之一可以出现在每年7、8、9三个月的阴雨多湿季节。最后从病理基础来探讨。现代血液生化学研究表明,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可造成脂质沉积在血管壁的内膜下,引发冠脉血管内膜的内皮细胞破损导致内膜增厚硬化,血栓瘀堵,血管内径变窄而发生冠心病。痰浊证类的冠心病正符合这种病理改变。

从文献、病因、病理和临床都表明冠心病与痰浊密切相关,提倡从痰论治有根有据,符合证类谱的改变,是提高疗效水平的重要途径。

冠心病有效祛痰方剂有六首:《金匮要略》的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伤寒论》的小陷胸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温胆汤,《太平圣惠方》的栝楼枳实半夏汤。有效祛痰中药共18味:全瓜蒌、薤白、半夏、竹茹、天竺黄、枳壳、桔梗、浙贝母、海藻、昆布、莱菔子、菖蒲、郁金、苍术、陈皮、云苓、茵陈、泽泻。

冠心病从痰论治要抓住“痰浊闭塞”的六个主症:胸闷满痛,口黏纳呆,头重肢困,形胖痰多,苔腻,脉滑。参考“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其中尤以苔腻为重,但见苔腻便是,他证不必悉具。冠心病从痰论治的主方为温胆汤合三参饮化裁。主药有7味:竹茹10g、枳壳10g、云苓15g、陈皮15g、党参10g(血糖高者换人参另煎兑服3g或太子参30g)、丹参30g、苦参10g。为提高疗效应有以下三助。

其一,分辨寒热,痰形立法。

热痰苔黄痰黏,选加黄连10g、天竺黄10g、浙贝母15g。

寒痰苔白痰稀,选加桂枝10g、半夏10g、生姜3g。

有形之痰重在消导,选加莱菔子10g、炒葶苈子10g、生山楂15g、海藻10g。

无形之痰重在透豁,选加菖蒲10g、郁金10g、桔梗5g、蝉蜕5g。

其二,根据痰性,伍用三法。

气虚必生痰浊,伍补气药:仙鹤草10g、扁豆衣5g、生黄芪15g。

气滞必凝痰浊,伍理气药:柴胡10g、延胡索10g、佛手10g。

痰瘀必见互阻,伍化瘀药:三七粉3g (冲) 、苏木10g、泽兰10g。

其三,给痰出路,分利两便。

利尿选加石韦10g、车前草30g、白花蛇舌草30g。

润肠选加草决明30g、白菊花10g、当归15g。

以上诸法均要注意遵循仲景古训,加入全瓜蒌30g、薤白10g,再用酒类20mL浸泡1小时以上。

跟师体悟

冠心病西医多采用搭桥、支架植入及西药治疗,胸闷心痛虽然缓解,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患者胸闷不舒症状仍时有发生,生活质量下降,这主要是痰浊壅滞,心脉痹阻,气机不畅。脾胃为生痰之源,饮食失节,损伤脾胃健运,从而聚津生痰,痰阻气机,而致胸闷不舒。正如《金匮要略心典》曰:“阳痹之处,必有痰浊阻其间。”痰浊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因此,冠心病提倡从痰论治,祛痰化浊。中医治疗冠心病,不仅祛痰化浊,控制病灶,而且调畅气机,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PWAhEXUs07LiijEcpER2JUOEElBSi0neKmKZxtLesNBg8MwETNPEvZdSw42cexs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