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中医药改善生殖微循环的研究进展

生殖系统疾病常常存在生殖微循环障碍的问题,微循环障碍是许多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很多学者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检测手段,采用宏观行为与微观指标相结合,进行多时段、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多因素的动态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研究中药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及机制,取得了一定进步,尤其是有关生殖微循环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一、中医药改善男性生殖微循环的研究进展

(一)临床研究

彭汉光等探讨研究精索静脉曲张( varicocele VC )患者不同证型与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关系。结果显示,血瘀证组甲皱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血瘀证组,说明甲皱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可以作为 VC 血瘀证的微观辨证指标。在辨证为血瘀证的患者,其甲皱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指标中,管袢形状、数量、血液流速、血沉方程等项目差异最为显著,说明上述指标具有定性作用(血瘀证与非血瘀证)。

从临床效果来看,张靖等研究补肾活血汤能显著改善特发性不育患者的精液量、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比率、精子形态、 DNA 碎片指数( DNA fragmentation index DFI )、妊娠率,显著提高精浆特发性不育患者的精浆 VEGF 浓度。这表明,补肾活血汤可能是通过改善睾丸微循环,从而提高精子质量和妊娠率。

于明波等利用微循环检测技术观察阴茎皮下微血管,发现阳痿患者阴茎微循环有不同程度的障碍,病情越重,病史越长,微循环障碍越重,部分血管数量明显减少的阳痿患者经活血化瘀中药治疗两个月后,阴茎头微血管充盈明显好转,血管数量有所增加,临床症状得到改善。陈翔等通过 PDE5 抑制剂联合血府逐瘀胶囊组治疗血瘀型阳痿患者 1 个月后,患者血瘀证评分、国际勃起功能指数( IIEF-5 )评分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指标,均优于单独口服 PDE5 抑制剂组,这提示活血化瘀法可改善全身状况和阴茎海绵体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改善血瘀证 ED 患者的阴茎勃起。这提示,中药可以通过改善阴茎微循环,提高阴茎勃起功能。

王新平等应用少腹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小茴香、肉桂、干姜)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130 例。结果表明,联合用药后有效率达 100 %,明显高于单纯西药组。姜伟超等将 60 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少腹逐瘀汤,对照组给药前列康片,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达 93.3 %,显著高于对照组。亦有临床报道有用本方加减治疗瘀血所致男性不育症、精液不液化,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动物实验表明,少腹逐瘀汤能够明显抑制机体内炎性因子的合成与释放,从而抑制机体的炎性反应。牛雯颖等制备寒凝血瘀型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测定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红细胞膜组分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少腹逐瘀汤可明显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细胞实验表明,少腹逐瘀汤能够提高 Na + -K + -ATP 酶活性、唾液酸及巯基含量,提示少腹逐瘀汤能够改善机体微循环状态。

上述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类中药可以通过改善患者血流变、抑制炎性反应等途径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二)基础实验研究

冀来喜以实验性非菌性前列腺炎大鼠为实验模型,观察针刺秩边穴对前列腺血循环的影响。结果发现,模型鼠血流速度减慢,血循环量减少,针刺后血流速度加快,血循环回升至正常水平,前列腺分泌功能增强,提示针刺治疗非菌性前列腺炎的机制可能与针刺改善前列腺局部微循环、促进前列腺分泌有关。王喜凤发现,温通针法能显著降低前列腺炎模型大鼠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 FGF-2 )、 VEGF 水平,调节前列腺局部微循环,降低前列腺组织的纤维化,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目的。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从细胞、分子水平探究中药对生殖微循环的影响已成趋势。数据表明,睾丸微血管或管周细胞上存在着雄激素、内皮素、 VEGF 等多种血管调节因子受体,这与睾丸微循环的调节密切相关。血管内皮损伤是微循环障碍的重要病理改变,血管内皮因子通路 VEGF 通路是血管生成的经典通路, VEGFA 与其受体 VEGFR2 的结合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徙,对于睾丸微血管生成,血流灌注,以及睾丸微环境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保方等通过实验研究补肾活血方对生精障碍模型小鼠睾丸微循环的作用及机制的结果表明,补肾活血方能够通过上调小鼠睾丸 VEGF/VEGFR2 通路中 VEGFR2 SRC 的蛋白表达而改善 CP 模型小鼠睾丸微循环。同时还发现,补肾活血方养精胶囊能够提高睾丸支持细胞系 TM4 的增殖能力,增加 TM4 细胞中 NO 含量、 Occludin VEGFR NOS mRNA 和蛋白表达量,而且存在着量效关系。提示补肾活血方可以通过改善 TM4 细胞增殖能力,稳定生精环境,增加 VEGF NO 含量,改善睾丸局部微循环,增强局部代谢能力,优化睾丸生精微环境。

二、中医药改善女性生殖微循环研究进展

女性生殖系统的微循环除具有一般微循环特征外,基于生殖系统本身的生理特点,其器官结构和物质交换方式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比如子宫内膜具有高度更新能力,其厚度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绝经后萎缩的子宫内膜仍然有完整的激素反应能力和增生能力,微循环受神经内分泌的调节等。

(一)痛经

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可以通过改善子宫微循环、调节内分泌来缓解子宫痉挛,治疗痛经。吴晓明观察当归芍药散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治疗组用当归芍药散加味(当归、赤芍、白芍、茯苓、泽泻、白术、乌药、香附、延胡索、炙甘草)。少腹冷痛,加肉桂、小茴香;少腹刺痛,加桃仁,红花;少腹胀痛,加郁金、川楝子;少腹绵绵作痛,加黄芪、台参。对照组口服布洛芬 200mg ,每日 3 次。两组均自经前 3 天开始服用药物, 5 天为 1 个疗程,连用 3 个月经周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91.1 %,对照组总有效率 60.2 %,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动物实验表明,中药复方逐瘀温宫汤(小茴香、干姜、肉桂、吴茱萸、细辛、延胡索、五灵脂、当归、蒲黄、赤芍、乌药、乳香、没药、半夏)对兔在体子宫和离体子宫的自然活动及 15- 甲基前列腺素 F PGF 2 α所致的子宫活动增强均有抑制作用,并可改善子宫血液流变学指标,缓解兔子宫的痉挛。另有研究表明,痛经舒口服液(枳壳、五灵脂、香附、延胡索、红花等)能降低痛经大鼠子宫平滑肌 PGF 含量,且大剂量组 PGF 水平接近正常组;痛经舒口服液还能降低痛经大鼠子宫平滑肌收缩幅度与频率,使子宫平滑肌活力下降,并明显抑制缩宫素作用下的大鼠子宫平滑肌张力。

李洁等通过动物实验显示,抵当汤(桃仁、水蛭等)可使大鼠子宫微动脉、微静脉管径增大,毛细血管网点数增加,血流速度增加,这表明抵当汤可以通过促进子宫微循环,发挥镇痛抗炎作用。

以上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类中药通过作用于子宫内膜,改善子宫局部血液流变学,并调节 PGF 及其他调控因子的水平,舒缓子宫血管平滑肌收缩及痉挛,从而改善子宫微循环。

针灸治疗可通过改善局部组织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等途径,缓解痛经。赵宁侠等对痛经患者于月经前 3 天给予针刺三阴交、血海、足三里等穴位,每日 1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月经期针刺次髎、承山两穴,针后加灸,每日 1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治疗 3 天,连续治疗 3 个月经周期,观察临床疗效及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发现血浆黏度、不同切变率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降低。刘群等以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维多普勒彩色超声观察温和灸关元、三阴交穴对患者子宫微循环的影响。结果发现,经治疗后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子宫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子宫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速度明显升高,收缩期峰值流速 / 舒张末期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明显降低,表明温和灸治疗能明显提高子宫血流速度和降低血管阻力,以改善痛经患者子宫微循环状态。

(二)慢性盆腔炎

马秀玲在西医抗炎、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 45 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结果发现,联合中药能显著提高有效率,降低患者血浆比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并且未见明显的药物毒性作用。

王艳华观察妇科千金片联合中药灌肠(赤芍、土茯苓、三棱、莪术、川楝子、延胡索、芡实、当归、苦参、香附、黄柏、丹参、山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结果发现,联合治疗组治愈率和显效率明显高于灌肠组,血流变指标改善也优于灌肠组。灌肠组和联合治疗组炎性因子和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静滴头孢西丁钠 + 口服盐酸多西环素片)。说明妇科千金片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清热祛湿,活血化瘀,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调节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刘志芳采用口服少腹逐瘀颗粒联合针灸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针灸穴位有两组:带脉、气冲、中极、阴陵泉、足三里、地机、三阴交和白环俞、八髎穴,两组穴位交替治疗。结果显示,复合疗法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服用少腹逐瘀颗粒。说明针灸治疗可通过通络活血化瘀的效果,改善局部微循环,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更佳。

谢永杰等探讨温经通络隔姜灸法对盆腔炎的治疗效果,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抗感染治疗基础上加用温经通络隔姜灸。结果显示,治疗后 4 周、 12 周及停治 4 周时,观察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12 周血清 C 反应蛋白( cCreaction protein CRP )、肿瘤坏死因子 - 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 α)水平较对照组低,白细胞介素( IL -2 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温经通络隔姜灸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症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对防止病情复发也有价值。

陈玉飞等使用隔药饼(制附子、丹参、延胡索、川楝子、红藤)灸法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 40 例,取穴分两组:水道、归来穴和次髎、秩边穴,每次取一组穴位,两组穴位交替施灸。结果提示,隔药饼灸不仅能够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还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盆腔血流动力学及盆腔积液等指标,降低血浆血栓烷 B2 6- 酮前列腺含量。隔药饼灸是集艾灸、中药、经络、腧穴为一体的综合疗法,利用艾炷燃烧的热力,加速血液循环,将药饼的效力传导到穴位处皮肤及深部组织,改善盆腔局部微循环和组织营养状态。

彭君华等研究热敏灸(关元、中极、腰俞、腰阳关)任督脉,联合中药灌肠(大血藤、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大青叶、当归、延胡索、桃仁、三棱、莪术、川芎、红花)治疗慢性盆腔炎。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血沉方程 K 值)及中医症候评分与对照组(仅灌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任督脉经穴热敏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可有效发挥清热祛湿、活血通络的功效,可加快盆腔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和消退,改善局部微循环,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更佳。

冯伟华等将提取的红藤合剂(红藤、败酱草等)药液制成储药棉,在离子靶向给药治疗仪的作用下,经皮直接作用在维道穴或阿是穴上,治疗慢性盆腔炎,结果总有效率为 94.7 %。其机制可能在于,离子治疗仪透过皮肤震荡输送药物,引起细胞中的离子、分子的震荡,产生低热效应,组织温度升高,静脉扩张,血流速度和血循环量显著增加,致局部代谢加强,营养改善,改善微循环,促进炎性产物吸收,分离粘连,从而解除疼痛。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

王伟等对 40 例行腹腔镜术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用促性腺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 GnRHa )联合桂枝茯苓胶囊进行治疗,结果发现联合给药能够使患者盆腔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复发率及盆腔包块发生率降低,妊娠率增加,并且血清 E 2 CA125 水平较 GnRHa 组低。术后单纯 GnRHa 治疗,患者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阴道干涩及失眠抑郁等症状,联合桂枝茯苓胶囊进行治疗,则能够使上述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沈伟玲通过对 100 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内膜异位症能降低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抑制子宫内膜增生,改善临床症状,且能提高妊娠率,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理想方法。

陈丽娟等将 97 例腹腔镜术后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52 例,对照组 45 例,分别给予散结镇痛胶囊和孕三烯酮治疗,疗程 6 个月。结果发现,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均较对照组低,说明散结镇痛胶囊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显著提高手术疗效,减轻不良反应和降低复发率。散结镇痛胶囊由龙血竭、三七、浙贝母、薏苡仁 4 味药物组成。全方具有软坚散结、化瘀定痛功效。现代研究表明,此方可改善子宫内膜微循环,抑制组织异常增生及调节免疫功能,从而发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

以上研究表明,西药联合中药治疗不但能降低西药副作用,增加临床疗效,改善微循环,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可能性。

(四)子宫肌瘤

谷郁婷等用宫瘤消胶囊(牡蛎、制香附、土鳖虫、三棱、莪术、白花蛇舌草、仙鹤草、牡丹皮、党参、白术、吴茱萸等)治疗组 50 例子宫肌瘤患者,结果痊愈 13 例,显效 25 例,有效 9 例,无效 3 例,总有效率 94 %。此方清热解毒不留瘀,活血化瘀不动血,使瘀去而不伤正,瘤消而病愈。从西医学来看,此方也可调整体内激素水平,提高免疫功效,调节血液流变学,改善子宫内膜微循环。

针灸治疗具有活血通脉、化瘀散结之功,可改善局部微循环,临床用于治疗子宫肌瘤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严氏等应用针刺治疗子宫肌瘤患者 50 例,并测定了 11 例患者治疗前后 E 2 T 淋巴细胞含量。结果发现,治疗前 E 2 普遍高于正常值,治疗后 E 2 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 T 淋巴细胞含量较治疗前升高,说明针刺可以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同时观察到肌瘤患者出现凝血机制异常及全血黏度改变,这与中医认为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颇为吻合。盛丽等采用贺氏火针疗法辅以毫针和灸法,治疗子宫肌瘤 50 例。其中,气滞血瘀型 14 例,气虚血瘀型 28 例,痰瘀互结型 8 例。主穴取中极、关元、水道、归来、痞根。气滞血瘀型配曲池、合谷、照海,气虚血瘀型配曲池、照海、足三里、肾俞,痰瘀互结型配曲池、合谷、足三里。配穴除肾俞用火针外,余均以毫针施术,腹部穴位处施用艾盒灸。每周 3 次, 12 次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3 个疗程。结果:痊愈 7 例,占 14 %;显效 18 例,占 36 %;好转 17 例,占 34 %,无效 8 例,占 16 %;总有效率 84 %。且治疗前患者血液黏滞度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及血球压积等指标明显升高,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四项指标均有好转,表明火针疗法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而改善微循环,达到化瘀消癥的目的。

以上研究说明,活血化瘀类中药及针灸技术均可通过调整生殖内分泌,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子宫内膜微循环,从而达到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

(五)不孕症

研究表明,薄型子宫内膜明显影响胚胎植入,且增加流产风险。尤昭玲教授认为,导致薄型子宫内膜最主要原因是雌激素减少以及子宫内膜微循环障碍,中医考虑为肾精不足、精血亏虚,关键病机为脾虚血瘀,故以补肾健脾、活血化瘀为根本治法,自拟护卵汤(党参、黄芪、白术、石斛、山药、莲肉、桑椹、覆盆子、菟丝子、月季花、补骨脂、橘叶、益母草、甘草)治疗,临床疗效良好。郑瑞君认为薄型子宫内膜的病机为肾阳不足、胞宫受损、脉络瘀滞,应用毓麟珠加味治疗 30 例子宫内膜过薄不孕患者,药用菟丝子、鹿角霜、杜仲、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人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川椒,日 1 剂,卵泡期服用,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补肾药菟丝子、鹿角、杜仲不但能提高雌激素水平,而且增加子宫雌激素受体的活力,促进内生殖器血液循环,改善子宫卵巢血供,活血化瘀的丹参、泽兰、川芎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孟华风等用助孕 1 4 号方治疗 176 例不孕症患者,并观察对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治疗后每个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治疗前增加,治疗后第 3 个月经周期的子宫内膜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助孕 1 号组成:当归、赤芍、益母草、香附、川芎;助孕 2 号组成:熟地黄、当归、白芍、枸杞子、黄芪、补骨脂、龟甲胶;助孕 3 号组成:柴胡、赤芍、白芍、香附、穿山甲珠、皂角;助孕 4 号组成:黄芪、菟丝子、补骨脂、白术、淫羊藿。服药方法:助孕 1 号于月经第 1 天起,连用 2 天(若月经量过多则忌用)。助孕 2 号于月经结束后第 1 天服用,连用 5 天间隔 2 天,后服用助孕 3 号,连用 3 天间隔 5 天,后服用助孕 4 号,连用 5 天,连续治疗 3 个月经周期。全方合用,契合月经周期律,先天与后天双补,使胎元稳固,无流产、早产之虞。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赤芍均有改善子宫内膜微循环的功能,淫羊藿、补骨脂有小剂量激素样的作用。

李皓帆等对于痛经伴不孕、月经量少伴不孕及慢性盆腔炎伴不孕患者,应用少腹逐瘀汤加减进行治疗,数个疗程后均取得较好疗效,顺利产子。韩延华亦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不孕患者,获得较好疗效。孙杰、罗金文采用少腹逐瘀汤治疗输卵管堵塞性不孕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 90 %以上。宿树兰等采用冰水浴及注射肾上腺素的方法造成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然后用少腹逐瘀汤灌胃模型鼠,测定用药前后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卵巢分泌功能。结果表明,少腹逐瘀汤可改善模型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调节 E 2 P 水平。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与妊娠率紧密相关。中医药在治疗因子宫内膜容受性差所导致的不孕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即使在 ART 时代,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赖毛华运用养精种玉汤(熟地黄、鸡血藤、山萸肉、当归、白芍、枸杞子、紫河车、菟丝子、龟甲、砂仁)治疗克罗米芬诱导排卵患者引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异常改变。结果表明,可以增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子宫螺旋动脉血流,改善子宫内膜形态,纠正克罗米芬促排卵引起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从而提高妊娠率,其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加补佳乐治疗。曾倩等研究补肾化痰活血汤(熟地黄、淫羊藿、补骨脂、皂角刺、山慈菇、山药、陈皮、香附、桃仁)对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性不孕妇女子宫内膜容受性及促排卵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在口服氯米芬治疗基础上予补肾化痰活血汤治疗后,患者 FSH E 2 P 较西药组升高, LH 较低,子宫动脉阻力指数较低,子宫内膜厚度较厚,子宫内膜 A 型比例较高,卵巢体积、卵泡数目较低,主卵泡直径较大。说明补肾化痰活血法能够通过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微循环等途径,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施月春等选取 60 例不明原因不孕患者,随机分对照组、观察组各 30 例。于经期第 2 天开始,对照组口服克罗米芬,连用 5 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滋阴养肾汤剂,连用 21 天。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均获得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说明滋阴养肾汤可改善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滋阴养肾汤由熟地黄、枸杞子、阿胶、茯苓、当归、山萸肉、鹿角片、菟丝子、香附组成,可滋肾填精,养血补肝,使冲任丰盈,孕胎有源。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表明补肾养血的中药,可通过调节雌、孕激素水平,平衡子宫内膜细胞增殖与凋亡,调节子宫内分子标志物的合成与表达,改善子宫内膜微循环和血液供应,增加诱导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厚度,改善内膜分型,改善子宫内膜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方面,以提高子宫内膜的容受性。

多项研究显示,针灸可显著改善不孕患者子宫内膜血流灌注,提高胚胎着床成功率与妊娠率。林树煌等通过对 180 例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COS )不孕患者行针灸理疗,观察针灸理疗(针灸取穴:双侧三阴交、子宫,关元、中极)对 PCOS 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针灸理疗后患者平均子宫内膜厚度为( 1.03 ± 0.28cm ),明显高于药物促排卵组( 0.89 ± 0.31cm )及对照组( 0.82 ± 0.26cm );针灸理疗组血流阻力、孕酮改善程度均优于药物促排卵组。该研究也表明,该针灸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内分泌,增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降低子宫内膜血流阻力,从而有利于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王慧丹等将 120 例符合肾虚血瘀型 PCOS 不孕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理疗组、理疗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观察针灸理疗对肾虚血瘀型 PCOS 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胚胎着床期血清 E 2 P 水平,胚胎着床期子宫内膜厚度、螺旋动脉血流 PI RI 改变。结果发现,治疗后针灸理疗组血清 E 2 水平和血清 P 水平优于理疗组,子宫内膜厚度较对照组差异显著,并且针灸理疗组血流阻力低于理疗组。王慧丹等还研究针刺对肾虚血瘀型 PCOS 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实验中发现,针灸治疗后大鼠腺上皮细胞及腔上皮细胞整合素β 3 显著提高。该研究说明,针灸理疗治疗肾虚血瘀型 PCOS 不孕症患者可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其机理可能与改善子宫内膜血流和提高子宫内膜整合素β 3 的表达有关。

(六)复发性流产

复发性流产(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SA )病因繁杂,其中血栓前状态( prethrombotic state PTS )在早期 RSA 占比重较大,其导致流产的机理与血液高凝状态引起子宫胎盘循环障碍有关。抗磷脂抗体(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APA )可通过与血小板膜和内皮细胞膜上带负电荷的磷脂发生反应,引起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使胎盘部分血管梗塞从而干扰胚胎着床、发育。中医学者多认为滑胎的基本病机是肾虚血瘀,当以补肾活血为基础治疗大法。大量临床究结果显示,补肾活血法治疗 RSA 疗效显著,基础研究为中医药起效机制提供了有力佐证。

唐淑稳用补肾活血法(补骨脂、川续断、桑寄生、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川芎、丹参、红花、当归、赤芍、泽兰)治疗 RSA 患者 52 例,所有患者均服药至妊娠超过既往月份或妊娠 3 个月以上。结果总有效率 92.3 %,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巩爱玲运用寿胎丸合四物汤加减治疗肾虚血瘀型 RSA ,观察治疗前后血清 TNF- α、 IL-10 D- 二聚体的变化及中医症状积分。中药干预后血清中 D- 二聚体、 TNF- α的含量明显降低, IL-10 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症状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还能降低再次流产率。表明寿胎丸合四物汤加减可明显改善肾虚血瘀型 RSA 的临床症状,能够调节 TH1/TH2 免疫失衡,增强母胎保护性免疫功能,治疗 PTS ,改善微循环,有效地阻止 RSA 的再次发生。

尹燕等将 156 RSA 早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通过观察 RSA 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检查患者凝血指标,研究补肾活血中药(菟丝子、桑寄生、续断、山药、山茱萸、熟地黄、阿胶、白术、杜仲、当归、川芎、丹参)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 RSA 患者的效果;对照组采用黄体酮传统保胎。两组均保胎至孕 12 周。结果表明,补肾活血中药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降低 D 二聚体,增加子宫供血,使抗心磷脂抗体( anticardiolipin antibody ACA )转阴,改善妊娠结局。陈春研究也表明, PTS RSA 患者使用补肾活血方药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可降低血清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IB )与 D- 二聚体水平,且胚胎存活率较高。罗丹峰等在活血滋肾法治疗 PTS 导致的 RSA 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发现中药不管是在改良实验室指标方面,还是在提高妊娠成功率方面,均优于西药法安明和阿司匹林。陈慧侬教授用当归芍药散和寿胎丸治疗 PTS 所致 RSA ,也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陈艳红将 ACA 阳性致 RSA 45 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23 例患者给予肝素钠、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同时经中医辨证配合给予补肾健脾、养血活血中药(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阿胶、黄芪、白术、党参、丹参、当归);对照组仅予西药治疗。两组均治疗 6 12 个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 91.3 %,对照组有效率为 77.2 %。

李佶等观察补肾活血方(菟丝子、杜仲、续断、桑寄生、当归、川芎等)对 RSA 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实验中,治疗组 100 例用自拟补肾活血方治疗,对照组采用达芙通治疗。结果:治疗组妊娠 12 周通过率 87 %,成功分娩率 84.2 %;对照组妊娠通过率 75 %,成功分娩率 71.0 %。治疗组 12 周妊娠通过率及成功分娩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现代药理实验表明,补肾中药具有类激素样作用,它不仅直接对卵巢起作用,还可能通过调整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功能;而在补肾的基础上加活血药,又可以改善患者子宫微循环,增加卵巢血流量,激发成熟卵泡排卵及促进黄体发育,为胎儿的孕育提供可能。

杨桂云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补肾活血汤对女性生殖活动的影响,发现补肾活血汤可显著提高小鼠的体外受精率,并可促进各期胚胎发育,说明补肾活血汤具有提高卵子受精率和促进早期胚胎发育的作用。卫爱武等研究丹寿汤及其不同配伍对 ACA 阳性流产动物模型胚胎吸收率的影响,探讨丹寿汤的最佳组合对 RSA 的防治作用。结果发现,菟丝子、续断、丹参、桑寄生、阿胶药物配伍组合较其他药物配伍组合更能明显降低模型鼠的胚胎吸收率,为治疗 RSA 的最佳药物配伍组合。

中医药在生殖微循环领域运用目前尚无系统、深入的研究,随着科学的进步,中西医的进一步融合,中医药对生殖微循环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并形成一整套系统理论。 /OgwcEgOSpcBfBg1p1eqTs50qcCRUqjmFzngOdxKjC3Wx9AhM36t2X6qbcDG/C/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