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外周微循环观察

临床上微循环观察主要是观察血液循环,它可以在生物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显示。目前微循环常用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活体观察法和间接状态测定法,观察微循环的部位有十几个,如甲皱( nail fold )、眼球结膜、舌尖、口唇、局部皮肤等,但常用且能代表全身微循环状态的主要是甲皱、眼球结膜两个部位,其中甲皱是观察人体微循环的最好窗口。

一、检测方法

(一)直接活体观察法

利用各种微循环显微镜,如激光多普勒显微镜( Laser Doppler microscopy )、实体显微镜( stereomicroscopy )、电视显微镜( television microscopy )、荧光显微镜(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图像切割技术( image splitting technique )、图像分析仪( texture analyzer system TAS )直接在活体上观察表浅的微血管。如甲皱、眼结膜、唇、舌等处,可以见到微血管的形态、血液流动状态、出血渗血、对刺激的反应等,连接电视录像装置,加上自动测定口径和流速,则可做定量研究,也可注射绿色荧光蛋白(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GFP )显影进行显微镜形态学观察。

(二)间接测定法

间接测定微循环的方法比较多,包括以下几类。

1. 皮肤温度测定

一般认为,皮肤温度反映血流速度,故可测定皮温作为判断微循环的指标,脚趾温度的连续测定也可用于临床诊断。如休克时,可以出现四肢冰凉,中药方剂如四逆散可以改善微循环。有人发现,开胸做心脏手术后,外周的血管剧烈收缩,脚趾温度下降,过一定时间后收缩减轻,皮肤表面温度回升,如脚趾温度复原时间比对照值延长,即提示微循环障碍。

2. 热图术测定( thermography technique

热图术是根据红外辐射能的照相原理,利用红外扫描精确测定体表温度的细微差别。将含有对热敏感的液晶柔软橡皮片口袋贴放在病变区,橡皮片液晶的色标尺上可以辨明由棕色(冷)到蓝色(热)的转变过程,将热点和冷点通过电子仪器转换成黑白或彩色影像,用胶片或录像显示,即可显示图形,但检查时要注意停用对体温有影响的药物。

3. 微电极测定( micro-electrode detection

微电极是指工作面积很小的电极,它融合了化学反应和电信号两个方面,是研究细胞的重要工具。氧电极或经皮测定氧电极,可判断组织氧含量,从而反映微循环状态。近来研制成乙酰胆碱离子敏感微电极,直径可小到 0.1 1 μ m ,可测出 10 -5 M 的乙酰胆碱浓度,并可研究微循环的调节因子,这对中西医结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 激光多普勒测定( Laser Doppler microscopy

其原理是主机发出激光束,通过光纤探头,广泛入射到运动微粒上,其反射或散射光要发生频移,偏离入射光的频率,波长发生改变,即光学多普勒效应,频移量的大小可精确反映运动微粒如血细胞的数量和运动的速度。用激光混频法测量单支血管流速,或用激光混频技术加多普勒效应原理测定组织表面微区中微循环的红细胞灌注流量。

5. 标记物廓清速度测定

可反映皮肤或肌肉的血流量。皮肤或肌肉注入能释放γ射线的惰性物质,测定被廓清的速度,其被清除速度与局部组织的血流量成正比。常用的是皮内注射标记蛋白,测定其清除速度可反映皮肤微循环的变化。

二、甲皱微循环观察

甲皱微循环检查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可以了解微循环状态的方法,已经成为中医评价血瘀证的重要指标之一。手指是机体的暴露部位,既容易固定又容易转动,检查符合生理条件,一般选择无名指、小手指甲皱为宜。甲皱是指覆盖指甲根部的皮肤皱褶,其表面被鳞状上皮覆盖,其中有真皮突形成的乳头,每个乳头内有一支到几支毛细血管袢,其微血管较为丰富,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比较敏感。因此,甲皱微循环观察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正常微循环的微动脉中不应出现白细胞,毛细血管内可以看到白细胞变形,闪烁而过,微静脉中偶见白细胞贴壁翻滚而过,不应有多数白细胞贴壁翻滚现象,不应有细胞聚集现象。正常微循环不应有白色微小血栓及红栓,不应有局部渗出或出血现象。正常微循环(甲皱)乳头下静脉丛隐约可见,不应淤滞增粗,不应有明显的汗腺管及汗滴。

(一)甲皱微循环血管和血液循环通路

甲皱血液循环存在三种短路:①短路支 - 交通支:在毛细血管交通支管袢的中、下部输入支和输出支之间。②动、静脉短路支:在乳头下微动脉和微静脉或小动脉和小静脉间存在较细的单纯管状短路支,在调节局部循环及血液分布方面意义较大。③球状动、静脉短路支:对神经、体液变动十分敏感,能调节局部微循环以适应功能、代谢的需要。

甲皱血液循环,一般沿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输入支→毛细血管输出支→微静脉→静脉方向流动(附彩图 5-1 )。

(二)观察方法及指标

1. 常规操作步骤

检查左手指有无局部损伤,并在甲皱处涂上油。让被检查者安静休息 30 分钟,记录室温,测定左手无名指甲皱皮温,低倍镜下观察甲皱全貌,定标志血管,然后启用高倍镜检查,按表格项目逐条填写。外形、张力、袢顶淤血、出血等指标,必须对 10 20 支管袢做分类计算,流速宜测定 3 支管袢。微血流中的成分,按每 1mm 血管内的量定级:轻、中、重管袢数。

2. 血色改变与观察指标

血色与血氧饱和度有一定关系。如健康人为鲜红色,贫血或血液稀释时为淡红色,当缺氧、淤血、 DIC 时为暗红色。

1 )毛细血管形态学观察

清晰度:正常毛细血管袢轮廓清晰,一排血管排列整齐。健康人多数毛细血管呈发卡形,观察时,以标志血管算起,标出发卡形管袢与其他异形的百分比,对 20 根毛细血管袢外形进行分类计数。正常情况下,异形管袢数为 30 %以下。病理情况下,毛细血管弯曲、扩张或畸形,液体渗出使轮廓模糊甚至消失。若皮肤角化过度,微血管轮廓也模糊,可因血管挛缩或形态异常而排列紊乱或不规则。

乳头下静脉丛:健康人甲皱真皮乳头比较整齐,呈弧形波浪状,多由微静脉组成。其管壁薄,血流在此汇集,易扩张。可见情况与年龄有关,儿童较明显,青中年少见,老年人也较易见。健康人毛细血管袢有一定张力,以血柱形态可以推断出,其粗细均匀,走向柔顺,管壁光滑。某些疾病情况下,管壁张力减弱,管壁呈锯齿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管壁张力也可异常增强,呈僵直状态,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若在皮肤萎缩、皮肌炎、 SLE 时,乳头数目减少。临床常将其分为四类:①初期:未见乳头下静脉;②轻度:乳头下静脉可见,细而断续;③中度:乳头下静脉丛明显可见,互相连接成网;④重度:乳头下静脉丛粗大、明显、瘀滞,血流缓慢,血细胞明显聚集,血呈暗灰色。

数目:正常毛细血管管袢数为每毫米 6 12 支,管袢长 0.12 0.29mm 。测量方法可用参数测量仪,亦可用目镜直接观察第一排管袢测微尺 1mm 中的管袢数,取连续 2 3 视野中平均值。

管径:用放大 150 倍显微镜测定时,输入支与输出支口径分别为 9.16 ± 0.95 μ m 12.40 ± 1.59 μ m ,动静脉比为 1 1.3 。另有用电视管径扫描定量方法测量,放大 100 180 倍,动静脉比为 1 1.5 2 。袢顶宽度为 43 47 μ m ,当组织水肿或淤血时加宽,痉挛时变窄,切线至顶部为高度。

2 )毛细血管袢内微血流动态:健康人正常血流态呈连续、均匀、光滑、线状。病理状态下,根据红细胞聚集程度可分为:红细胞轻度聚集,呈泥沙状;红细胞中度聚集,呈颗粒状,有时呈虚线状或断线状;红细胞重度聚集,呈絮状,并有血细胞和血浆分离现象。红细胞聚集多见于休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肺心病等。

微血栓为血小板聚集团块、血细胞聚集团块、脱落的上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形成的团块,即白色微小血栓,常见于 DIC 、心脑血管疾患等。

3 )毛细血管袢周围的变化:健康者毛细血管袢周围无渗出。当毛细血管管道的透性增高时,其周围尤其是顶部,有一个边缘清晰的透亮区,乃渗出液积聚所致,常伴有毛细血管管袢数日减少及模糊。在毛细血管袢顶上部或侧面可见出血点,在袢顶呈半月表帽状或串珠状,新鲜出血色鲜红,随着时间推移,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将形成含铁血黄素,颜色变为紫红色及黄褐色。须注意与外伤出血相鉴别,其特点为形态不规则。部分形态不定,与毛细血管管袢无关,毛细血管管袢出血多见于血液病、 SLE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皮肌炎等免疫性疾病。

4 )毛细血管袢刺激试验

①针刺试验:标定血管后,在显微镜下用针灸针刺管袢,健康人出现收缩反应,但恢复迅速;病理情况下出现异常反应或恢复延迟,为毛细血管管袢麻痹。

②冷刺激试验:标定血管后,将无名指放在冰块上 1 分钟,健康人甲皱毛细血管袢挛缩反应不明显;而对冷刺激敏感性提高者,则毛细血管管袢变细,血流变慢或停滞,属于冷刺激试验阳性。

③热刺激试验:标定血管后,将无名指放入 40 ℃热水中 1 分钟,健康人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反应;而反应迟钝或无反应者,属热刺激试验阴性。

5 )毛细血管袢功能试验

①微血管运动计数:选管袢清晰的视野,观察 1 分钟内毛细血管袢产生的自发性口径粗细变化和血流快慢变化的次数,健康人为每分钟 0 6 次。在情绪紧张、高血压病、糖尿病、 SLE 病情活动时,次数增加。

②微血管压力测定:健康人 5.33kPa 40mmHg )左右,操作较简单,主要是指动脉收缩压。可采用指套法,将合适的气包带与血压计相连套在左手无名指第二节,在显微镜下看清管袢血流,然后加压,使水银柱升到 16.0kPa 120mmHg )左右,此时管袢血流完全停止,然后一边慢慢放气,一边观察,从停止到开始流动的瞬间血压数值称作“手指微血管压力”。

③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当毛细血管受损时,管壁脆性增加,易破损出血,常用测压法。

正压法(束带法):方法是将血压计袖带放在上臂,充气后使压力保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经 8 分钟后放气,再过 5 分钟后,检查上臂在袖带 4cm 处,直径在 2.5cm 的范围内的出血点数。参考范围:健康男性 0 5 个,女性 0 10 个。出血点 11 20 个为可疑阳性, 21 个以上为阳性。

负压法:方法是用直径 3cm 的负压杯,紧扣在被检者上臂屈侧,杯内负压 10.7kPa 80mmHg )持续 2 3 分钟后,检查上臂的杯迹内出血点数。正常时,出血点应在 50 个以下。

(三)甲皱微循环障碍的分型

甲皱微循环可以代表皮肤微循环,多种疾病的外周微循环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并且与 ECG CT 、脑血流、免疫功能、血流变等临床资料以及脏器损伤程度相平行,有的病例微循环障碍早于临床资料而与症状相一致。常见分型如下。

1. 正常型

排列整齐,清晰,光滑,呈发卡状。每毫升 5 13 支。口径 A V=1 ∶( 1.2 1.5 )( A 1-3 RBC V 1-5 RBC ),张力好。乳头下静脉丛不显。流态:均线流或粒线流。流速:平均 1.1 2.0mm/s 。长度:平均 119.7 367.29 μ m 。毛细血管管袢周围无出血及渗血。袢顶无淤血,无血细胞聚集现象。

2. 痉挛型

长度变短,时隐时现。毛细血管管袢清晰度降低,呈毛玻璃状。毛细血管管袢变形,血管收缩,阻力增大,扭曲数增加。血流态不均,多为粒状和粒絮状。血流速度稍减慢,间质大多数模糊。口径变小,动脉臂< 9.34 2.45 μ m (正常 1 3 RBC ),静脉臂< 15.63 3.48 μ m (正常 1 5 RBC )。

3. 瘀滞型

毛细血管口径大于正常,静脉臂增宽尤为显著。长度可正常,多数延长,血流速度缓慢。血流态不均匀,血细胞聚集明显,呈团块状、粒絮状、絮状、血流呈瘀滞状。管袢反光度增强(色变深),乳头下静脉丛易见、迂曲、增宽。见于慢性疾病患者或疾病的晚期。

4. 过渡型

除具备瘀滞型的特点外,有时可见微动脉臂仍处于痉挛状态时,而静脉臂已经明显增宽,二者之比可达 2 倍以上。

5. 麻痹型

麻痹型见于结缔组织病、休克晚期及心功能不全等,其特点为毛细血管口径增宽或正常。长度一般明显增加,甚至达正常 2 倍以上。乳头下静脉丛呈瘀滞状,毛细血管管袢外可见渗出和出血。血流态一般均匀,偶有聚集。

6. 闭塞型

闭塞型多见于急性脉管炎、严重感染、血液病、 DIC 、动脉硬化和糖尿病有严重合并症者,其特点为毛细血管管袢数明显减少。管程变短,扭曲,变形。毛细血管腔内出血或管腔萎缩,无血流或血流极慢。

三、眼球结膜微循环的观察

眼球结膜微循环作为外围微循环观察的一个部位,具有以下特点:微血管表浅,清晰度高,不必透过皮肤及黏膜;能观察到较长一段血管,同一视野中可见微动脉、微静脉及毛细血管,球结膜微循环反映着颅内血管的状态;球结膜底色较白,微血管中红细胞与底色间反差较好。其静脉系统的血管分布与动脉平行。一般来说,上述血管中睫状前动(静)脉位置较深,结膜前、后动(静)脉位置较浅。球结膜表面有各种分泌液,不仅能起调节作用,而且还可移除因光照而产生的微热眼球结膜血管结构。当淋巴回流障碍时,可见结膜上出现透明的小水泡样隆起物。

(一)观察方法

人体眼结膜位置表浅,表面有不少微血管分布,因此眼球微循环观察在临床上应用较广。眼球结膜微循环的活体显微摄影比甲皱及舌尖困难,如用普通裂隙灯显微镜上的光源进行拍摄曝光时间需 0.5 1 秒,且易因眼球移动而成像模糊,如有条件可使用同步闪光装置,曝光时间可控制在 1/1000 秒左右。人体眼球结膜微血管的观察,可分坐位与卧位两种。坐位时,可用眼科裂隙灯显微镜观察,但放大倍数最好在 30 倍以上;若重危患者必须采取卧位时,则采取改装的生物显微镜,将其安装于一个特制的支架上,并配好光源(同甲皱微循环检查)。观察球结膜微循环时,首先应全面观察球结膜各部位微循环变化(上下左右象限),然后在一具体部位观察测定。常规观察部位是固定的,每次测定均选择左眼鼻侧球结膜,观察视野应选择深层血管与浅层血管不重叠处。另外,固定患者眼球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通常可模仿裂隙灯显微镜上的装置,在患者仰卧的左侧面备一小孔灯或孔点,让卧位患者注视该处,这样球结膜较易观察。观察时间较长时,中间应让患者适当休息。

(二)观察指标及临床意义

球结膜微循环要从微血管形态学、流态、微血管周围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正常人球结膜在上下左右各分布 1 2 根小动静脉,肉眼可见。正常人眼球结膜微血管交叉成网,微动脉与微静脉平行,血流方向相反,微动脉中流速较快,微静脉略慢;前者血管走向比较刚直,后者略有波浪,但是一般呈角度较大的波浪形。病理情况下,可以出现微血管的明显扭曲甚至打结现象。前者主要是血管弯曲度缩小,有时近似直角。

微循环口径的观察测定,正常范围在 1 2.5mm 以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情况下,动脉可缩小。长期持久的高血糖(糖尿病)或 SLE 时,常可见微血管明显囊状扩张。

实际上,眼球结膜微血管与甲皱一样,血管壁的轮廓在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清楚的,能看到的,实际上是流动的血柱,它的宽度实际上比血管内径略小,因为正常时微血管周边尚有血浆层存在。测定内径的方法,除在照片上进行外,为方便起见,有时还可选一段微动脉、微静脉平行的,边界清晰的血管,用目测法测定动静脉比例。

微血管瘤可见于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和大动脉的进行性疾病,无内膜病变的小动脉纤维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全身感染性疾病等,随着年龄增长,到了中老年( 40 岁以上)则发生率增加,而且往往是多发的。正常眼球结膜微血管光滑,血管分支由粗到细,但是病理情况可出现微血管瘤,它可发生在微静脉,形成局部膨大,也可局限于微动脉或毛细血管,呈菱形或三角形膨大,可以是孤立的,也可以在某一区域散在“岛”状分布,这就形成微血管瘤。微血管瘤是微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的表现,是视网膜和球结膜的一种退行性血管疾病,其发生原因与高血压、缺氧、内毒素和其他一些有毒物质的作用有关。

四、舌微循环的观察

舌微循环观察属于无损伤检查,舌背面有菌状乳头、丝状乳头、轮廓乳头与叶状乳头。可观察舌微循环的形态、动态及其病理改变,又可探索上皮细胞的改变;直接检测舌局部变化,可推测全身微循环状态。舌是一个消化器官,舌黏膜上血管丰富,它位于口腔内,温度恒定,伸缩自如,因此可以在一定装置下,透过舌黏膜观察舌微循环。研究发现,在不同疾病中舌尖乳头的大小、多少、血管丛的形态、数目以及血管袢内血液的流速、流态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与舌质、舌苔的异常间存在某些规律性联系,而且在治疗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有意义的相应变化。虽然舌尖微循环观察不如甲皱方便,而且重症患者无法进行,但因观察舌尖微循环的同时,还有舌质、舌苔的相应变化可见,因此它在研究、整理中医学“舌诊”时(舌诊是望诊最重要的一环),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中西合璧研究的工具(附彩图 5-2 )。

(一)舌血液循环通路与舌微循环

左、右舌动脉是颈外动脉的八分支之一,于舌根部前内方进入舌体后分支为舌深动脉,平行向舌尖走行过程中分支,进入舌背肌层,在肌层和黏膜固有层之间,形成乳头下动脉丛,由此再分出细动脉,再灌注黏膜乳头,形成乳头微血管丛。流经黏膜的血液经细静脉,注入乳头下静脉丛,再汇入静脉。舌背面黏膜固有层和肌层交界处有管腔巨大、管壁较薄的静脉。舌乳头内前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丰富,借此排出大分子及细胞裂解产物。舌微血管周围、固有膜下神经末梢丰富。

(二)观察方法与指标

舌微循环观察可采用四种显微镜,即普通生物显微镜、裂隙灯显微镜、实体显微镜与微循环专用显微镜。

1. 方法

微循环专用显微镜有下颌托架,受检者将下颌靠在支架上,两唇自然分开,并贴住玻片,然后将舌尖水平伸出,轻轻贴住玻片的圆形片凹,使舌尖与玻片接触,形成一个面积(大小)合适的观察表面。先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计数舌乳头,再换用高倍镜观察微循环,目镜内放置经矫正的测和同器,目镜上连接摄影装置。观察结果在专用表格上用文字或数字记录,并做草图描绘和典型视野的显微摄影。

2. 观察舌尖微循环的指标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其中以第三组指标为重点。

1 )肉眼观察:即中医望诊,包括舌苔、舌质、舌纹、舌形、舌态、舌神。

2 )放大镜观察:使用 5 倍手持放大镜,观察舌尖乳头分布、形态、乳头下血供和颜色。

3 )显微镜下观察:基本方法同甲皱微循环,具体指标包括以下几项。

①血色:微血管袢中血色可分为鲜红、淡红、苍白和暗红等,血色暗红或者苍白均属异常现象,说明存在淤血和贫血等。

②微血管袢形态与张力:计数 10 根管袢中张力好的“发卡”样管袢与张力差的扭曲管袢的百分比。

③舌乳头内微血管丛形态:根据其不同形态,分为树网形、花瓣形、丝网形、菜花形、栏棚形等,每例分类计数 10 个血管丛。微血管袢的清晰度、渗血及出血,正常人多为树网形。毛细血管开通或增生可形成丝网形,微血管水肿可形成菜花型等。

④舌乳头横径:即测定舌黏膜的上皮层。用目镜测和同器重取与血管丛垂直的乳头最大径。舌乳头微血管丛数和丛中管袢数,计数各个显微视野( 30 ×)里舌乳头内血管丛数目。计算三个视野,取平均值。同时选择微血管袢清晰可见的血管丛(菌状、丝状乳头各 3 个)计算每个舌乳头血管丛中管袢数。

⑤微血管袢顶淤血百分比和扩张微血管袢的百分比:首先可以肉眼观测患者舌根部血管,判断淤血状态。

微血管袢内血液流动状态(简称“流态”):正常快速流动时呈线流,线粒流和粒线流,病理情况下可呈虚线状、断线状、粒状、絮状等,并且可见白细胞增多。

微血管袢内血流速度:分为快速流动、慢速移动和瘀滞不动。

微血管袢的动、静脉(臂)比例:以平行通过微血管袢的红细胞数作观察单位。

(三)舌尖微循环观察

中医认为,舌尖代表心肺的功能区,故其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放大镜观察舌尖表面布满乳头,舌尖乳头分丝状和菌状两种:丝状乳头呈圆锥形,尖端向后,放大镜下呈细粒状,表面常有角化,形成舌苔,菌状乳头呈钝圆状;放大镜下呈粗颗粒形,夹杂排列在丝状乳头之间,色泽较红,菌状乳头上皮虽不角化,但随年龄增大,舌尖菌状乳头数目可减少。在低倍视野下显微镜观察,可见许多圆形、椭圆形或佛手样舌乳头。

健康人舌尖微循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1. 血色

健康人中微血管袢内的血色均呈现鲜红色。微血管袢的形态:健康人,张力好的“发卡”样管袢占 70 %以上;袢顶的微血管袢不超过 30 %;扩张的微血管袢不大于 30 %。

2. 舌乳头横径

健康人菌状乳头横径在 0.21 0.33mm ,平均为 0.2mm 。可计算并分析舌乳头内微血管丛数和丛中管袢数。舌乳头内微血管丛形态:分类计数 1000 个微血管丛的形态(每例计数 10 个),健康人舌乳头血管丛形态中树枝形及花瓣形应占 50 %以上,分析肉眼所见舌质与显微镜下看到的微血管丛形态间的关系。

3. 微血管袢清晰度、渗血及出血淤血

健康人舌乳头血管丛中的微血管袢 99 %皆清晰。

4. 微血管形内血液流速

85 %受检者的舌尖乳头微血管丛中,微血管袢内血液呈快速流动, 10 %健康人血流观察不清,另有 5 %血流缓慢移动。

5. 微血管袢的动静脉(臂)比例

微血管袢的动静脉(臂)比例为 1 2 (用红细胞作单位),最多占管袢总数的 30.75 %;其次为 2 3 1 1 1 3 ,其中 1 2 1 3 者占大多数( 91.50 %)。

舌诊的理论和实际都可以用舌微循环观察进行研究,如菌状乳头、丝状乳头的相互转化,角化层多少、上皮层的厚薄、乳头内微血管的多少、三种微血管构型的相互转变等。舌微循环观察和中医舌诊相结合,对中医临床具有重大意义。舌微循环观察可以获得甲襞、球结膜微循环观察不能发现的一些重要信息:舌黏膜上皮的改变;菌状乳头中 3 种微血管构型在病理和生理(老化)过程中的相互转变;菌状乳头中的分离现象;紫褐色素沉着。乳头内微血管景象模糊、渗出、出血等在某些重要疾病如胃溃疡、冠心病、心力衰竭、血液病等出现的时机和概率比甲襞、球结膜微循环异常要早且多。舌微循环的血液动态改变、囊状扩张、微血管瘤、缺血区等比甲襞微循环的同类改变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加强这方面的中西合璧研究。

五、口唇微循环的观察

口唇内侧面的黏膜下微血管丰富,色泽红润,也是一个可以进行微循环观察的部位。口唇黏膜下的微血管是颜面动脉的分支,此分支从黏膜下组织穿过黏膜肌层,上升到黏膜基底部的过程中分出毛细血管。做微循环检查时,观察部位可取上或下唇黏膜,但上、下唇黏膜不同部位,微血管不同。一般来说近中线处黏膜血管较少且较短,黏膜下的动、静脉较易看到,其他各处相同血管袢较长。

观察口唇黏膜微循环时,一般可使用观察舌尖微循环所用的全套装置,也可用眼科裂隙灯进行观察,黏膜粘住玻片时,注意不要留气泡。另外通过规定接触面积(接触面积局限于组织培养用玻片上的一圈内)控制压力,观察时显微镜放大 30 60 倍。正常人下唇黏膜微血管呈管袢状,与甲皱毛细血管袢形状类似。牙龈是口腔黏膜的一部分,由上皮层与固有层组成。牙龈微循环与全身疾病有关,糖尿病牙龈炎与疾病的轻重密切相关。 Irfdy5GPg3XtemlF1gfhR6IJcLxCKdBx8UuP/fUg68TrrjXz6oGc1qGugLxBjjV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