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写说明

“钱塘医派”是指形成于明末清初,延续至清末民初,以钱塘(今杭州)医家卢复、卢之颐、张遂辰为早期代表人物,以张志聪、张锡驹、高世栻为中坚人物,并由仲学辂、章太炎为后期传承代表,以侣山堂等地为主要活动场所,集讲学、研经与诊疗活动为一体,以维护旧论为学术主张的医学流派。最早提及“钱塘医派”的,当为清中叶后期名医陈念祖(修园)。他在《医学三字经》中说:“大作者,推钱塘。”清末及近现代中医学者,大多以“钱塘二张”或“钱塘三张”称之,如任应秋先生的《学派争鸣在祖国医学发展中的贡献》、张志斌的《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张瑞贤的《中医学术流派的成因与判断标准》等论著对“钱塘医派”都有记载与评价。竹剑平、胡滨发表在1985年《浙江中医学院学报》第4期“试论钱塘学派”一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医事活动与学术思想。竹剑平等在2004年《中华医史杂志》第2期发表了“钱塘医派述要”一文,张承烈等于2006年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钱塘医派》一书,正式提出了“钱塘医派”概念,并得到全国中医学术界的广泛认同。2008年3月30日,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在“侣山堂”原址(吴山西北山脚粮道山路)设立了“侣山堂”纪念亭碑,使后人有了纪念与瞻仰钱塘医派之场地。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我国中医药学术流派研究》将钱塘医派列入主要学术流派之中。同年,胡滨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珠江论坛”邀请,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一届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大会,其论文《钱塘医派研究》被收入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

目前中医界有“重今轻古”的倾向,不愿意在医学经典的研习上下苦功,一意走捷径图速成,仅凭流行的通俗医书、方书行医,结果自然会因根基浅、基础差而医术低下。中医药学作为传统学科的代表,其发展必须守正继承与创新发展并举,而首先在于继承。“钱塘医派”在经典医籍的研究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与人力是很大的,十年磨一剑。为了说明问题,他们正本清源、引经据典、广采博收、群策群力、探究辨析,甚至前赴后继、持之以恒。这种刻苦严谨、踏实端正的治学态度与精神委实可敬,永远值得后世业医人员仿效与学习。

近年来,在“浙派中医”的系列研究和宣讲活动中,“钱塘医派”的守正传承与创新发展成就越来越得到中医界的肯定和青睐。

本书分七章编写,第一章论述了钱塘医派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二章阐述了钱塘医派发展过程;第三章介绍了钱塘医派代表人物生平事略、著述及学术思想;第四、五章评介了钱塘医派的学术研究成就、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第六、七章则为钱塘医派主要人物的著述原文选与医案选按。全书对“钱塘医派”的传承与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做深入的研究整理,既有理论阐发,也有临床经验介绍,颇为实用。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钱塘医派》编委会
2022年4月 3SrkT0yQDdO2tLM6Z22LgUxQA5o3/bn4CHyofRjNc4eCYuiNPN8IMRyFGqSRf0B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