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仲学辂

(一)生平事略

仲学辂,字养贞,号卯庭(昴庭),又号茆亭,钱塘瓶窑镇长命仲家村(今杭州余杭区瓶窑镇)人,生于道光十六年(1836)五月初十六日,据章太炎《仲氏世医记》文推算,仲学辂约卒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卒后葬于仲家村故里,后迁葬瓶窑镇窑山。其初葬在长命乡大观山茅屋弄,墓地约一百平方米,有墓碑、石兽、石凳。1958年,大观山被辟为果园,墓迁到村中一小竹园内。开棺时发现官服尚未腐烂,族人将其尸骸移入古殖瓮中,葬入新墓。1973年清明,又迁葬至瓶窑镇窑山半山腰墓地。

其始祖仲显,字伯铭,号耕乐,于明嘉靖年间逢灾荒,从山东济南逃荒到钱塘瓶窑镇羊山村居住,生养十子,俗称十房,仲学辂属三房。后居地形成了仲家村,历经明清两代,以农商为业,一直延续到第九世仲麟,为国学生,开始业儒,到其子仲大魁,更打下了儒业基础,仲学辂属十三世。据《杭县志稿》记载,仲学辂学问渊博,咸丰十一年(1861)正科,同治元年(1862)浙江乡试恩科举人中式第145名,同治四年(1865)乙丑补行,光绪元年(1875)正月,选授淳安教谕。光绪六年(1880)七月十三日,应浙抚部谭文卿中丞钟麟之征,航海赴京,就疗清慈禧皇太后,历九十八日而归,恩荣备至。归来后当道开浙江医局于省垣(杭州),延请仲学辂主持。另据章太炎先生在民国九年(1920)所撰《仲氏世医记》谓:“杭县仲右长(仲学辂之子),余中表弟(仲学辂之长女嫁给章濬的二儿子,即太炎次兄炳业(炳箴)为妻,故章太炎称仲学辂之子为二表弟)也。……先生独祖述仲景,旁治孙思邈、王焘之长,以近世喻(喻嘉言)、张(张志聪)、柯(柯韵伯)、陈(陈修园)四家语教人,然自有神悟。处方精微洁静,稀用峻药,而病应汤辄效,人以为神。上文宗源瀚知宁波府闻先生名,设局属主之,已而就征疗清慈禧太后。归又主浙江医局,所全活无虑数万人。先师德清俞君(俞樾),恨俗医不知古,下药辄增人病,发奋作废医论。有疾委身以待天命,后病笃,得先生方始肯服,服之病良,已乃知,道未绝也。先生殁凡二十年,而右长继其学。”(民国《杭县志稿》卷十八)。仲氏博学多识,于文、史、哲及天文、地理、水利等涉猎颇广,学术理论颇深,兴趣广泛,对宋代二程(程颐、程颢)理学颇有研究,实践与理论并重。其为人正直清廉,因见清廷腐败,不得志而晚年弃官学医,对医学经典钻研很深,本草之学功底犹厚。其临证灵活变通,善用古方,疗效卓著,名重于世,是当时一大儒医。仲学辂十分仰慕“钱塘医派”的治学精神,便遵前贤遗愿,不但行医治病,且承袭侣山堂遗风,集同道、弟子论经、讲学,同道诸君如李宝庭、程逊斋、施瑞春、章椿伯、林舒青等皆荟萃于一局,复有武林医薮之目,如此几近二十年,治愈患者数万人。仲学辂不但精医,对故乡水利事业也十分关心,他对农业、水利、蚕桑也颇有研究,建议当局指导农业蚕桑发展,兴修水利,造福乡里。仲学辂生有三子二女。长子以忠(省三),次子佚名,三子以敬(右长),长女名佚,嫁与余杭章炳业,即章太炎之次兄。三子仲以敬,继承其父医道。现后裔有《钱塘仲昴庭家族世系表》存世。

(二)著述简介

仲学辂留存于世的唯一一部医药著作是《本草崇原集说》,3卷,附录1卷,刊印于清宣统二年(1910)。仲氏在研经讲学中,考虑到本草学无善本可读,遂以张志聪《本草崇原》一书为底本,又集入叶天士《本草经解》、陈修园《本草经读》、徐灵胎《本草百种录》等精辟注语,汲取《侣山堂类辩》和《医学传真》中的论药内容,集众家之长,增补辑校,并参附己说,撰成《本草崇原集说》。说明此书教导后人读书,探源衡今,类辨同异,析疑解谬,以药论性,因性论方,因方论治,因治论病,极为精细。仲学辂还翻印了“钱塘医派”的《黄帝素问直解》等医籍,当时此书罕有存者,大有失传之势,故他广为搜集,终获完本。后付浙江官医局重刊,流传至今,颇具功绩。此外,仲学辂还著有《钱邑苕溪险塘杂记》《南北湖开浚记》《广蚕桑说辑补》《金龙四大王祠墓录》等。仲氏所创作的诗文著作尚有很多,但都未刻行,据其子仲以忠称“辛亥冬,家被匪毁,大半散佚”。

(三)学术思想

1.阴阳运气阐释药理

仲学辂的《本草崇原集说》是以张志聪《本草崇原》为纲,张氏以阴阳运气学说阐明药性,仲氏追寻张氏,也以此来论其药理。《本草崇原》另辟蹊径诠释药性,从阴阳运气理论的角度探索《神农本草经》药物性用之本。如细辛,《本草崇原集说》说:“细辛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赤黑,禀少阴泉下之水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府,水气相通,行于皮毛,内合于肺。若循行失职,则病咳逆上气,而细辛能治之。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从巅络脑,若循行失职,则病头痛脑动,而细辛亦能治之。太阳之气主皮毛,少阴之气主骨髓,少阴之气不合太阳,则百节拘挛。节,骨节也。百节拘挛,致有风湿相侵之痹痛。风湿相侵,伤其肌腠,故曰死肌,而细辛皆能治之。久服则水精之气,濡于空窍,故明目,利九窍。九窍利,则轻身而长年。”从细辛的性味、形态取类比象并结合阴阳运气理论,阐述其禀少阴、太阳之性,内合于肺,若循行失常,少阴、太阳所过部位则出现相应病证,如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等症状。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府,久服细辛可使水精之气濡养人身之九窍,起到轻身延年益寿的作用。从性味的角度推论药物归经,以阴阳运气理论阐释药理,丰富了药物理论学说,值得后人借鉴。

2.强调格物致知用药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治学方法,也是中医学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工具,体现在治病求本、四诊合参、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等各个方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凡例》中说:“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本草崇原集说》也指出:“万物各有自然之性,凡病自有当然之理,即物以穷其性,即病以求其理,豁然贯通,则天地所生之万物,人生所患之百病,皆曰一致矣。”认为格物用药不仅是认识药物的方法,也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和具体途径,只有探其原、知其性才能用其本。《本草崇原集说》一书将本草、自然界和人联系为一个整体,以万物自然之理、格物致知和取类比象的理论方法,穷诸本草之性味功效,强调了格物致知用药的重要意义。

此外,仲氏在收集了诸名医药学家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外,还补充了自己在数十年临床医疗实践中对药性功用的独特见解。如仲氏指出:“葳蕤润泽滑腻,禀性阴柔。故《本经》主治中风暴热,古方主治风温灼热,所治皆主风热之病。近医谓葳蕤有人参之功,无分寒、热、燥、湿,一概投之,以为补剂,不知阴病内寒,此为大忌。”此论就提高了《本草崇原集说》的实用价值。 gvhp9zTPv+EHvUknKCWtx9C9Bfags52+6MuTVwuyKVpay8hZUQP/vr0IuYq5hp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