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仲景古方疗口疮(反复口腔溃疡2年)

诊断现场

黄某,男,10岁,因“反复口腔溃疡2年”于2018年10月11日初诊。

患儿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溃疡,伴头部皮损,未见破溃,时反复。1年前症状加重,口腔溃疡布满口唇,累及口腔内黏膜、咽部,口唇皲裂,可见脓性、血性分泌物,部分结痂,张口受限,不敢闭口(因容易粘连),咽部充血红肿。2017年11月18日于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查体液免疫、自身免疫抗体谱、抗核抗体、EB病毒DNA、疱疹病毒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口腔分泌物可见少量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治疗上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配合复合维生素片口服。请口腔科会诊,考虑多形性红斑;免疫科会诊考虑白塞氏病,诊断依据不足。因症状缓解不明显,出院后辗转多处治疗,服用激素类及补血类药物可缓解,但仍易复发。

刻诊:口腔溃疡症状如前所述,伴背部皮损、结痂,色素沉着,无皮肤瘙痒;昨日受凉,现流涕,喜冷饮(因热饮对口腔刺激大),盗汗;纳呆,眠可,小便黄,大便烂。舌淡红,中有裂纹,苔薄腻微黄,脉浮细数无力。

疑难亮点

(1)病因不明的口腔溃疡反复。

(2)仲景苦酒汤古方今用。

(3)同一方剂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不同运用。

(4)含毒性中药的灵活运用。

辨证论治

【学生甲】 口腔溃疡都是俗称的“上火”导致的吗?您是怎么辨证的?

【教授】 口腔溃疡都是因为“上火”吗?显然是未必。口腔溃疡在中医里面属于“口疮”“口糜”的范畴,当分辨虚实。实证多为心脾积热,或风热上扰,或脾胃湿热;虚证多为阴虚火旺,或脾虚湿困,或脾肾阳虚。当然,很多时候是寒热错杂,正如本例患儿,口腔满布溃疡,喜饮,咽部充血红肿,苔微黄等均是一派热象;但患儿已多次服用激素,难免脾阳受损,故又有纳呆、大便烂等寒象。因此治疗上不能一味地清热,应当清上温下,寒温并用,处方一拟甘草泻心汤、归芪建中汤加减,处方二拟苦酒汤加减,具体如下:

处方一:法半夏10g,黄连片6g,黄芩片10g,干姜10g,炙甘草6g,生甘草6g,大枣10g,生姜10g,黄芪30g,当归10g,淡附片5g (先煎) ,党参30g,桂枝10g,葛根60g,白芍20g,荆芥穗10g,防风10g,自备雄黄0.5g、饴糖2勺。共5剂,日1剂。其中饴糖与雄黄(研粉)均待中药煎煮完毕再加入并混匀,雄黄忌见火。

处方二:法半夏10g,自备白醋及鸡蛋清,共3剂。先煮半夏,后加入白醋100mL,接着将蛋清淋在汤剂上,并立即关火;冷却以后,将汤剂慢慢地含咽,或者是涂抹在唇周溃烂处。

2018年11月21日二诊。

刻诊:口腔溃疡数量较前减少,溃疡面积有所缩小,但仍反复新发少许溃疡;背部皮疹较前增多,部分已结痂,色素沉着;自幼胸前后背盗汗,患病后常有午睡后喜哭,自觉口中疼痛及后背闷热;纳眠可,昨日少量便血,平素二便调。舌尖红,中有裂纹,苔薄腻微黄,脉浮滑。

处方一,拟甘露饮加减:枇杷叶10g,生地黄20g,熟地黄20g,天冬20g,麦冬20g,麸炒枳壳10g,茵陈15g,干石斛15g,炙甘草10g,黄芩片10g,紫苏梗15g,广藿香10g,建曲10g,自备雄黄0.5g。共5剂,日1剂,雄黄服法同前。

处方二,拟小建中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玉屏风散、青蒿鳖甲汤加减:桂枝10g,白芍20g,大枣10g,炙甘草6g,生姜10g,麻黄6g,苦杏仁10g,生石膏30g (先煎) ,黄芪30g,白术10g,防风10g,青蒿15g (后下) ,醋鳖甲15g (先煎) ,牡丹皮10g,建曲10g,自备饴糖2勺。共7剂,日1剂,饴糖服法同前。

2019年1月16日三诊。

刻诊:口腔溃疡症状缓解,发作频率减少,背部皮疹减轻,口干,喜凉饮,稍怕冷,纳眠可,大便1~2次/日,时干时稀,小便调。舌紫红,苔白腻,脉弦细滑。

处方一:守二诊处方一加防风10g,党参15g,自备雄黄0.5g。共7剂,日1剂,雄黄服法同前。

处方二:守二诊处方二加柴胡10g,薄荷10g (后下) 。共7剂,日1剂,饴糖服法同前。

后记: 2020年5月电话随访,患者近半年均未复发过大面积的口疮溃疡。

思辨解惑

【学生乙】 甘草泻心汤在《伤寒论》中的论述并未发现与口腔溃疡有关联,为何您以甘草泻心汤治之?

【教授】 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此处确实没有关于口腔溃疡的论述,但不要忽略,《金匮要略》中亦有记载。《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狐惑病是由湿热虫毒引起的、以咽喉及前后二阴溃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类似西医学的“白塞综合征”。但临床上,除了白塞综合征的口腔溃疡,只要属于寒热错杂证,运用甘草泻心汤往往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这个处方中生甘草和炙甘草同用。我主要是受到李东垣《脾胃论》“泻阴火”思想的启发,脾虚的患者运化失司,气虚无法推动气化,必有气郁,日久则化火,损伤阴液,故用生甘草清热泻火,炙甘草补气健脾。

另外我想提醒一下大家,汉代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至宋代一分为二,分别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前者偏重讨论外感病辨治,后者偏重论述内伤杂病。虽然《金匮要略》里面的方剂比较特别,似与《伤寒论》方剂法度有别,但二者都是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撰写的,流传了千年,得到历代医家反复的临床验证,都是经方医学体系的组成,因此二书互参,才能回归《伤寒杂病论》全貌,才是仲景的原意。

【学生丙】 患儿三次就诊,老师给的处方均让家属自备雄黄,这其中有何用意?

【教授】 这算是我一个临床经验吧。我曾经有个患者,反复口腔溃疡数十年,后来我在中药汤剂之中加用了雄黄,效果十分明显,口腔溃疡未再复发。

雄黄是矿类药物,早在《神农本草经》就已经有记载:“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炼食之,轻食神仙。一名黄食石。生山谷。”《名医别录》亦有记载:“味甘,大温,有毒。主治疥虫,疮,目痛,鼻中息肉,及绝筋,破骨,百节中大积聚,癖气,中恶,腹痛,鬼疰,杀诸蛇虺毒,解藜芦毒,悦泽人面,饵服之,皆飞入中,胜鬼神,延年益寿,保中不饥。”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有两处使用了雄黄,均出自“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蚀于肛者,雄黄熏之”,“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升麻鳖甲汤的组成之一就是雄黄。

雄黄具有攻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等功效,主要用于疔疮痈肿、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等。但要注意的是,其化学成分含有硫和砷,加热到一定温度,便会被氧化为三氧化二砷,即为砒霜,因此一定要反复告知患者及家属使用雄黄的注意事项,必须研磨成粉,每次取0.5g,待中药汤剂煎煮完毕之后再倒进、搅匀,切忌见火。

【学生丁】 苦酒汤应该是大家都比较陌生的一首方剂,烦请您讲解一下。

【教授】 的确,苦酒汤我在临床上也用得不多,但只要切合病机,用之必定效如桴鼓。苦酒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本方由半夏、苦酒(即白醋)、鸡蛋清组成。其中半夏涤痰散结,苦酒消肿敛疮,鸡蛋清润燥止痛,共奏祛痰散结、清热消肿、敛疮止痛之功效。

本方的煎服较为讲究。原文的描述为:“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一般我会建议患者这样操作:先用800mL清水煎煮40g半夏,煮到一半的时候,倒入70mL的醋,接着再将鸡蛋清淋在上面,然后把火熄灭,待汤剂冷却后,让患者慢慢地含咽。临床上我遇到扁桃体肿大的患者,也会让他尝试这种方法,疗效很好。

【学生戊】 第二、三诊与初诊相比,您的处方思路显然改变了,这是为何?

【教授】 西医学对口腔溃疡的发病机制并没有完全阐述清楚,目前大多认为与炎症反应、自身免疫、维生素缺乏、遗传、内分泌紊乱、口腔病菌残留等因素相关,西医学也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大多是对症处理,如使用抗生素、激素、补充维生素等。本案例患儿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我考虑与体质有较大关系,并且二诊、三诊时候,家属交代患儿口腔溃疡数量较前减少,而且发作次数亦有所减少,但反倒是背部的皮疹症状较为突出,因此我就调整了处方思路。处方一是用了甘露饮为基础方加减,主要是考虑到患儿内有郁热,且已损伤了阴液,因此处以甘露饮。处方二以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减,主要是考虑到患儿皮疹为太阳表郁证,外寒内热,反复发作,即所谓的“如疟状”,故当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发其汗,佐清里热。

【学生己】 请您归纳一下本案例六经辨证思路。

【教授】 口腔溃疡与中医“百合狐惑阴阳毒”相关联,属杂病范畴。仲景用甘草泻心汤,重在调脾胃,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可看成是太阴与阳明合病。用苦酒汤含服,仿仲景外治法之意。口腔溃疡,病位在上,呈火性炎上之象,故用甘露饮滋阴清热,青蒿鳖甲汤滋阴清伏火。患者年龄小,口腔溃疡影响进食,加之病久正气不足,故用小建中汤补益脾胃。患儿病情反复无常,似有风象,结合其背部皮损,有太阳表征,用玉屏风散固表祛风,桂枝二越婢一汤解表清热。总之口腔疾病与脾胃相关,病机不离火、风、虚。

(周科力) zNQnK1kOzsNFWLHAwdSE/Xu2iv8DYp4QPyvPrEaSWpmxioAzt4TNR3CqSjWDnY9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