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以六经分篇,但太阳篇的条文最多,故又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 前11条,可视为太阳病的总论。太阳病即是表阳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此证最正确的特征概括。太阳病又可分为中风和伤寒两种类型,它们的区别,以自汗和无汗为主要鉴别点,是论其证,不是论其因。中风由于自汗出,脉内水分被夺,阳气虚、津液虚,故脉按之浮缓或浮弱;伤寒为无汗,脉内津血充实,阳气重、津液盛,故脉按之浮紧。此外,另有一种形似太阳病的温病,不过太阳病热在表,虽发热而必恶寒;温病以热盛于里,故不恶寒,但发热而且渴,亦易区分。急性病初作,大都出现表证,表证有阴阳二类,太阳病即表阳证,少阴病即表阴证。最明显的鉴别法,为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即论中第7条所谓“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均关于辨证的重要事项,学者应熟记。
上篇的后19条,主述桂枝汤的应用,如前所述。中风、伤寒为太阳病的两大类型,桂枝汤即太阳中风证的主方,“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即其主要的适应证,它与麻黄汤虽同是太阳病的发汗方剂,但其作用大不相同。麻黄汤宜于无汗的表实证,其作用在于发表;桂枝汤宜于自汗出的表虚证,其作用在于解肌。桂枝汤虽是解表、解热剂,但所谓热是表热,而非里热。若里热者,切不可与之,故酒客病则不宜与服桂枝汤。
此外,又提出加减和合方数则,不外乎是为了示人随证用方用药的法则。至于白虎加人参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等,都不是表证用方。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虽是桂枝汤的加减方,但治属少阴,亦非太阳病的发汗法剂,均出于应急而制变的临时手段,不要都看作是太阳病的治剂。
经方辨证主要依据症状反应,但辨方证时要重视病因辨证,故太阳病篇提到,表证若小便不利,内有停水者(太阳太阴合病的外邪里饮),若不兼利小便以逐水,则表必不解。若小便数者,更不可发汗,此于治疗颇关重要,以后为例很多,学者不可等闲视之。
中篇: 自第31条起,首先出示太阳病无汗即伤寒这一类型的发汗剂,有葛根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它们均是以麻黄为主药的方剂,而宜于太阳病无汗的表实证,但各有其固定的适应证。若用得其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故必须细心对照并加以体会,要使心中有数才好。随后又详就桂枝汤和麻黄汤分述其不同应用。桂枝主表虚,麻黄主表实,其虚实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亦必须通过它们的证和治,才能得到答案。
中间大段泛论汗、吐、下,用之不当,均足使亡血、亡津液,其结果可致为病变化多端,并相应地提出救治之方。若干姜附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麻杏石甘汤、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苓桂术甘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茯苓四逆汤、调胃承气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栀子豉汤、真武汤等均属之。以上诸方,虽则是为救误而出,但中医讲求辨证论治,我们要通过条文,透视其适应证。凡有是证,即可用之,不必限于或汗或下的误治后也。
另又论述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方证,此本属于少阳病,为了阐明正邪交争这一病理关系,藉病传少阳的过程来讲,显得分外生动,易于理解。
桃核承气汤本应列于阳明病篇,但瘀血证的发作常出于太阳病期间,应急制变,因亦提出在前。
以火劫汗,为太阳病所最忌,无论中风和伤寒,均当禁用。被火变证亦多,并亦出示救治用方数则,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不过此和诸方一样,亦不要视作被火救误的专方。
最后又出治瘀血证的抵当汤、抵当丸,宜与桃核承气汤条前后互参,以探索其不同的应用证候。里有瘀血或停水均可致表热不除,二者均有少腹硬满,常以小便的利否辨之,这对于治疗颇关重要。至于发汗禁忌诸条,均极重要,更须一一记熟。
下篇: 重点论述有关结胸、脏结、痞证等病的脉证并治。不过脏结只言其难治或死,而无治疗方药,是否即指的癌、瘤等一类病,还有待日后考证。至于结胸,因有大小、寒实等证候的不同,而治方亦分大陷胸汤、小陷胸汤和桔梗白散的各异。十枣汤本主治悬饮,以其证和治均有似大陷胸汤、大陷胸丸,故特于此提出。
痞证比较复杂多变,有虚有实,既有误下热陷所致的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复有半陷于阴的附子泻心汤证,亦有由水逆所致者,如五苓散证,而更多见于胃虚邪乘所致者,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旋覆代赭汤证、黄连汤证等均属之。黄芩汤虽主热利而腹痛,但亦有心下痞;桂枝人参汤虽主表里不解的协热利,但亦见心下痞硬,故亦可纳入痞证的一类。
此外对于热入血室、风湿相搏,亦均有较详的说明。前者多属柴胡证,若血结经断,并须祛瘀;后者多属少阴,白术、附子为治痹痛的要药,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术汤、甘草附子汤均属随证示范的治剂。前后还穿插有文蛤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麻杏石甘汤、赤石脂禹余粮汤、瓜蒂散、白虎汤、炙甘草汤等证治,大都属于救误应变的手段,无须一一重叙。
太阳病证治扼要解读: 由太阳病篇条文的论述和通过临床的证明,则所谓太阳病者,不是什么个别的病,而是各种疾病中常见的一般的证。它经常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症状反映出来,因即据为辨认它的特征。由于它是表阳证,治宜发汗以解表,吐、下、火劫之均当严禁。
自汗出(指中风型)和不汗出(指伤寒型)为极易区分的两种类型,两者虽均须发汗,但前者必须用桂枝汤法,而后者必须用麻黄汤法,并随证候的出入变化,而行药味的加减化裁,以是则有桂枝汤类和麻黄汤类两大类别的发汗方剂。见于本篇者,则桂枝汤类计有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人参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十六方;则麻黄汤类,计有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文蛤汤等七方。另有桂枝麻黄合方,计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三方。以上共二十六方,但其中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四者均属少阴病的治剂。小建中汤和桂枝人参汤,均用于表里合病,亦非专于解表的太阳病治剂。除此六方,则有关太阳病的发汗剂亦只十九首,即是说有关此十九方的证治均属于太阳病,此外大都属于救误应变之治,而不属于太阳病也。
麻黄汤用于发表,桂枝汤本为解肌,故前者宜于表实,而后者宜于表虚。若麻黄汤发汗后,表不解,不可再用麻黄汤,而宜易以桂枝汤。但桂枝汤发汗后,表不解,仍宜再与桂枝汤,而不得易以麻黄汤。下之后表不解,亦宜桂枝汤,而不宜麻黄汤。此外,表里合病,若里实须攻者,必须先解表而后攻里。若里虚须补者,必须先救里而后治表。但太阳少阳合病,或少阳阳明合病,均当治从少阳,汗下俱属逆治,此皆用药定法,不可不知。
小便不利,水停于里者(实是太阳太阴合病),若不利小便,则表不解;若强发其汗,激动里水则病变百出;若里有水饮者,亦须于发汗药中兼逐水饮,表乃得解,治太阳病须注意于此。
素有瘀血潜伏于体内,一旦外感,往往诱发其人如狂的瘀血证,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皆为治此证的要方。妇人因月经关系,外感时行,经常有热入血室之变,均非太阳病,但常于太阳病时见之,因此一并提出,详加论述。
结胸、心下痞亦均与太阳病无关,多因太阳病误下所致,故亦详述其证治,但证不是太阳证,方亦不是治太阳证方。
柴胡诸方本属少阳病的治剂,以太阳少阳合病和并病治从少阳,故于太阳病篇论述较详,不可误为太阳病而有柴胡证也。
风湿相搏,病本属表,但所出证治尽属少阴,盖太阳与少阴病位皆在表,只是阴阳属性不同,治阳即须知阴,前之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亦皆治属少阴,前后用意同。
总之,仲景以六经名篇,只是分论六种类型的证,而不是六经发出来的病。诸家多误于六经名称,乃以为太阳病篇都是论述太阳经所发的病,实属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