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掌握练功的基本要领,乃是能否较快学会与掌握气功技能的关键问题。基本要领如下。
放松、入静是进行气功训练的首要条件和关键一步。关于这方面,习练者是很难做到的。气功习练者通过放松和入静的训练,使其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使其身体肌肉松弛。这样做有利于气血循经络系统运行,有利于大脑皮层功能的调整和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内气的积蓄储存。故放松程度越高,功效就越好。
怎样才能放松呢?首先,要摆好练功的姿势。“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气散乱。”接着,让身体各部位放松。在整个练功过程中,越练越放松,越放松就越觉得舒服。这样做也就更加有助于入静。
怎样才能入静呢?在练功过程中,要心情舒畅、思想安静、排除杂念。要运用良性意念,以一念代万念来进入高度安静的“空无”境界。要忘掉一切,包括自身。练功高度入静时,大脑既虚空又清醒。一般可以采用先放松后入静之法,也可以采用放松与入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
放松法有三线放松法、局部放松法、拍打放松法等数种。在练功过程中,只要用意念导引放松、入静,久而久之就会取得成效。
这是气功练气的关键,是“内气”聚集、储存和发功的要领。调息即调整呼吸,将自然呼吸逐步变成为腹式呼吸。这种腹式呼吸的频率,随着练功中入静程度的加深,会逐渐变慢。一般而言,气功练得好的,呼吸可以由每分钟18次减少至每分钟4~5次。这样,就会逐步形成“丹田”部位的一开一合的“丹田呼吸”。如若再进一步锻炼,呼吸频率会进一步减慢,形成“胎息”,即“内呼吸”。气功练到一定程度,进入高度入静时,会自然形成“鼻息微微,若有若无”的状态。通过腹式呼吸和意守“丹田”训练,人体的“内气”就会在“丹田”部位汇集并积聚起来。由“气聚丹田”到丹田之气旺盛,就会出现有“内气”循经络系统运行的感觉。首先是通任、督二脉,即“内气”自丹田发功向下,经会阴、尾闾再往上,经命门、夹脊、大椎、玉枕和百会等穴,再往下经膻中到丹田(通小周天),然后,通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通大周天)。这即是所说的“行气通关”。
“行气”的训练有贯气法、丹田运转法、中宫直透法、周天运转法、捏指通经法等。训练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腹式呼吸要注意宜淡不宜浓;二是行气通关要自然形成,不要人为地去追求通大、小周天,否则易出偏差;三是高度入静时,呼吸频率要逐渐减低,做到若有若无,使之进入“胎息”状态。意念若有若无时,不要让练功意念离身,应顺其自然练下去,以免导致昏沉及产生“身心分离”之弊病。
这样做是在发挥意的作用,有利于放松入静,促进真气积蓄储存。这也是习练气功的一项基本原则。精神内守一般是指在练功时意守丹田,或意守两肾及命门部位。丹田所在的位置一般指小腹或脐中。练功中,通过意守使身心逐渐达到高度放松和入静,使之处于似守非守和似意非意状态。因此,在练功时既要精神内守,又要逐渐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
在练功过程中,要意气相随,让意念轻缓地伴着深、慢、细、匀的腹式呼吸。要领如下。
1.意想身体某一部位放松,呼吸也随之配合。吸气时想静,呼气时想松,以引导该部位放松,使大脑入静。
2.意想某一经络和穴位,呼吸也随之配合;或者是意想呼气至丹田,使气引至该经络穴位,以引导行气和调气。
3.意念随呼吸运行。听呼吸或默念呼吸次数,以引导入静。
4.呼吸随意念运行。呼吸时意念“嘘、呵、呼、呬、吹、嘻”六字,以引导行气和调气。呼吸随意念运行时应察视呼吸至身体某一经络的路线,以引导内气循经络路线运行。
气功有静功和动功两大类。静功如静坐和站桩等。动功如太极拳、八段锦和五禽戏等。这些都是气功不同的锻炼方法。如能把动、静功结合起来习练,即所说的将形、意、气三方结合,这样做则更易使身心处于安静、轻松和舒适状态,也更有利于“内气”的聚集、储存与运行。这样就会提高气功锻炼的效果。关于练养相兼,即为练中有养,养中有练,又练又养。只有做到循序渐进,才能逐步提高。练到一定时候,应让意念轻微地放在“丹田”部位,达到所要求的“似守非守”。练功时不能意念过重,或意守太甚。这些都是应当引起注意的。
本书作者认为,只要掌握了上述练功的基本要领,在平时坐、卧、站、行等活动中都可以进行气功锻炼。只要认真地坚持锻炼,就能逐步掌握其规律,做到学而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