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厥阴病篇被陆渊雷称为“千古疑案”,历代伤寒注家也认为这篇“问题太多,难以研究”。里面既有上热下寒证、下利证、呕哕证、厥逆证、厥热胜复证,还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白虎汤、四逆汤、白头翁汤、承气汤、乌梅丸等各经的方证,似乎六病方药在此篇均可觅到踪迹。气化学说谓之“两阴交尽,阴尽生阳,具有阴阳转化的特点”,并与少阳互为表里,有阴证转阳、风从火化之从化。因为厥阴篇条文本来就非常少,而它的症状又非常繁杂,很多表现并不像前面五病的症状那样容易推导,所以它成了几千年以来最难解的一篇。下面笔者从经典经方理论角度,以及个人学习研究的体会,谈谈对厥阴病的理解。
从《伤寒论》的篇章顺序可以看出,厥阴病的病位偏里,病性偏虚,明显在三阳病发展之后。前面我们知道,纯表病为太阳病;里阳病,即里位表现偏火证、燥证的疾病,用阳明病来概括;里阴病,即里位表现偏阴证、水证、血证的疾病,用太阴病来概括。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会发现,纯表病、纯里阳病、纯里阴病的患者并不多,更多的是表里、寒热、虚实夹杂的病机。于是,我们通过研究《伤寒论》,将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之偏于阳、偏于实、偏于热者,称为少阳病,此时虽有表里寒热虚实的错杂,但主要病势仍在三阳,以火证为主,治以苦寒清热、升散解表之柴胡剂,临床多见于急性感染性、热性疾病;将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之偏于阴、偏于虚、偏于寒者,称为厥阴病,虽也有表里寒热虚实的错杂,但主要病势却在三阴,以水证为主,整体用方中治水用药的比例会更高,临床多见于各系统的慢性虚损病。也正因为如此,少阳之“偏于阳”与厥阴之“偏于阴”之间,并没有绝对清晰的界限,正如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可以是少阳病的方,借其方机治疗偏阴、偏寒的疾病时,也可以理解为治厥阴病的方。
从气血津液的生理机制来分析,厥阴病的病机状态是表里虚实寒热并存的状态。它一方面存在太阴的津虚液少血弱,水饮内存,人体的表位也很可能因为津血在表的卫外、推动、固摄之力下降,出现表位的水气停滞、肢体失于温煦的情况;另一方面,阳明的热也存在。虽然临床并不一定能判断是太阴津血虚引起虚热转实而病传阳明热,还是表邪不解之耗伤津液而传阳明,但就当下病机而言,它是寒热并存的状态。不过,相对少阳病病机状态来说,在厥阴病的病机下所表现出来的太阴津血可能更虚少,并更容易引起寒热、虚实的波动,从而更易出现厥热胜复的病机变化。这就好比生活中,一壶开水(类似于津血较充足)和一碗开水(类似于津血较虚)来比较,一碗开水更易、更快出现温度的变化。也有另一种情况,人体内气血津液并不一定很虚少,但因寒、热、水、火的影响,也会出现厥阴病阴阳气不相顺接的病机,如四逆散证之四逆、白虎汤证之脉滑而厥。
厥阴病按病情的轻重缓急,可以分为两种,即真厥阴病和类厥阴病。
(1)类厥阴病:这是临床最常见的病机类型。类厥阴病有“阴阳气不相顺接”的特点,但它并不是真正的阴阳断绝,而是因为寒、热、水、火的阻碍,引起人体的营卫、阴阳、气血不能交合所形成的一组表里、寒热、虚实夹杂的病机。如“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里热内结,影响气机,气血阴阳不能达表),还有柴胡桂枝干姜汤、生姜泻心汤、外台六物黄芩汤、乌梅丸等方证均有表寒里热、虚实错杂以致“阴阳气不相顺接”而产生厥的病机。从方证对比来看,也能看出类厥阴病的病机在虚实寒热方面比少阳病的病机处于更深的层次。例如,对比少阳的柴胡桂枝汤,类厥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所治病机中的水饮及津液虚寒的程度更重了,因此加了干姜和天花粉;而对比少阳的小柴胡汤,生姜泻心汤所治的病机在胃虚、水饮层面也更明显。因此,其中所含生姜甘草汤为最主要方干以温胃化饮。
临床中结合四诊,类厥阴病分为类厥阴中风、类厥阴本病。类厥阴中风用基础病机表达,可有表束、表寒、中风;太阴有伤血、血少、里虚、水饮、里寒;阳明有里热,里结(不一定全部出现)。厥阴病表之正药为北前胡。代表方:厥阴本病为小前胡汤(偏水证)、生姜泻心汤(偏火证);厥阴中风为《千金》前胡桂枝汤(偏水证)、乌梅丸(偏火证)。
类厥阴本病和中风。
类厥阴病,是虚实夹杂,表里互兼,寒热互结。类厥阴病分为本病和中风。本病是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并以里为主,也是水火夹杂的病机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本病又分了以水证为主的小前胡汤证和以火证为主(相对而论的,和少阳的火证不同)的生姜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不是阳明的方子,也不是太阴的方子,而是类厥阴的方子。小前胡汤,是小柴胡汤易柴胡为前胡,并加五两生姜,含有完整的生姜甘草汤方干,以治水为主;而生姜泻心汤,含有黄芩、黄连,以治火为主。两者都有半表里、半虚实的病机状态。
类厥阴中风也分以水证为主和以火证为主。以水证为主,是《千金》前胡桂枝汤证,前胡配半夏化饮除水;以火证为主,是乌梅丸证。在乌梅丸证中,会出现很多火热攻冲的表现,因为乌梅能酸温除火,它与黄连、苦酒、黄柏是清热、顾护津血的配伍;方中虽有干姜、桂枝、当归、蜀椒,但它是在半热半实的“火”的基础上出现的虚寒证。
(2)真厥阴病:它是人体阴阳气血的绝对不通和断绝。当疾病不断发展,气血津液等正气不断被耗散,体内的寒饮水湿等邪气也越来越盛,患者出现了四肢厥冷、额冷汗出,或者面红如妆,或者二便自利或自遗,或者神志昏昧,或烦躁等格阳厥逆的症状,这就是真厥阴病,代表方为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少阴病与真厥阴病之间的联系。
其实也是真厥阴病和真阳虚的区别,真阳虚会出现“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小便白”等里虚寒证候。真厥阴是少阴病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辅助理解。
①少阴真阳虚,经治后好转。如果里位虚寒,但少阴的表寒存在,此时如果用四逆汤,则不能解表(因为《伤寒论》云攻表宜桂枝汤,救里宜四逆汤),但这种表寒又不是少阴伤寒那样在表津液相对充斥凝滞的状态,这时可以用白通汤(葱白+干姜附子汤)。葱白辛温解表,并且质润多汁,能顾护人体的津血,还能温中,所以卫阳虚表寒未解,而真阳虚已经显露的时候,可以用白通汤。很多人都认为白通汤是治疗真厥阴病的,从理法来分析,并非如此。当表寒得解,此时“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小便白”才是用四逆汤来温里。这些病机经四逆汤救治后,既有可能出现里邪出表、卫阳虚的病机,表现为白通汤证;也有可能进一步恢复,变成太阴中风或者类厥阴中风,从而里邪出表、阴证转阳而愈。这是真阳虚经治疗好转的方面。
②少阴真阳虚,经治后不能缓解,病传三阴合病。如果“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小便白”经用四逆汤得不到纠正,进一步发展,阴寒水饮内盛(合并太阴)而出现下利不止或者是喘促的情况,这就成了少阴太阴合病;如果患者也出现厥、四肢冷等症,便合并厥阴病,此时为三阴合病,需要用加大附子、倍用干姜的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三阴合病就是兼有厥阴的厥、太阴的水饮和少阴的真阳虚的病机状态。
③三阴合病继续恶化,病传真厥阴。如果治疗后病情仍得不到控制,并出现面红如妆、汗出如油、四肢清冷、下利清谷,这就是真厥阴病;若再有下利、躁烦、息高等,往往难治。出现这些症状,单纯用热药、阳药,往往会格拒于上,所以仲景在通脉四逆汤的基础上加入咸苦寒的猪胆汁佐制,让阳气下潜,这样或能救十之一二。这些就是三阴病的特点,以及少阴与厥阴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判断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