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15~30g,黄芩10~15g,法半夏10g,炙甘草10g,党参10~25g,大枣10~15g,生姜10g。
1剂煎2次,服1天,分3次服;或少量多次,频频温服。
方以党参、炙甘草、大枣补气健脾,扶助正气;柴胡、生姜辛凉辛温并用以疏散风邪、调畅卫气,兼以疏散表热或表寒;黄芩合柴胡清解表里邪热,柴胡兼能疏利气机;法半夏燥湿运脾,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扶助正气、调畅卫气、疏散表邪、清解里热之功。临床可随证加味。
我在治疗感冒的时候,也选择了一条捷径,选取小柴胡汤作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各种感冒,目前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基本方:柴胡10~30g,黄芩10g,法半夏10g,甘草6g,党参10g,大枣10g,生姜6g。
加减:风寒,合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合银翘散加减;气虚,合四君子汤加减;血虚,合四物汤加减;阴虚,合增液汤加减;阳虚,合附子理中丸加减,去生姜;咳嗽重,风寒合三子养亲汤加减;风热,合桑菊饮加减。
现代研究表明,柴胡、黄芩有明显的抗病毒、抗炎和退热等作用。大多医家认同柴胡10g以下用于胸胁苦满,15g以上多用于治疗往来寒热,24g以上多用于退热,最大剂量用至30~60g。江苏名医严冰应用柴胡30~40g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尿路感染发热39℃以上,从来没有发现不良反应。
案例:一男性患者,60来岁。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已经3天,伴有咳嗽,有些稀痰,畏寒,无汗,纳差,二便尚可。自己在家服用了感冒清热颗粒、感康等药物,病情没有好转,前来门诊要求喝点中药治疗。刻诊见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浮紧,体温39℃,咽部略红,双肺呼吸音正常。拟诊为风寒感冒,处方用小柴胡汤合荆防败毒散加减3剂,汗出热退,诸症好转;又合三子养亲汤3剂,咳嗽止。 [宿勤学.杏林微蕴——江湖郎中临证实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峨眉县状元街张姓妇人,年逾四旬,久患崩漏,体弱善感。偶因特大火灾外出冒风,患伤寒,卧床不起,辗转就医两月余,病势日增。时当盛夏酷暑,午时至,见患者卧于斗室,密闭窗牗,且下重帷。往来寒热频作,每日数十次发;汗出恶风,惧撩帷帐;胸满胁胀,呕恶;苔白,脉细数而弦。检视前医方药,都属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之类。江老细思此证,颇与《伤寒论》第101条“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之义相符。至于“下之”二字,应该活看。活看什么?活看本为柴胡汤证,但是治不如法,正气益损。于是书小柴胡汤加减。病者自以为略知医,疑其发汗而不肯服,至傍晚犹未服药,说:“我长期失血,体虚如此,又久病,大汗不止,怎能再发汗?”江老为之讲解《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柴胡药性,以及《伤寒论》小柴胡汤方证之后,病者才相信,叫人购药。当晚连服两次,汗减热退,诸症若失。
第二天早晨复诊,病者欣然起坐。遂守方加减,再进一剂。续以甘淡调理,旬日而瘥。
方中柴胡、黄芩、半夏旋转少阳枢机,以达太阳之气;人参、甘草、大枣、生姜奠安中焦脾土,于稳妥平和之中大具匡扶正气,领邪外出之力。
有人问: 难道虚人感冒就一定是邪在少阳?就一定要用小柴胡汤?
江尔逊老先生答: 体虚之人,卫外不固,外邪侵袭,可以直达腠理。所以体虚之人患感冒之后,不论邪气是否客于少阳,都可以运用小柴胡汤,旋转少阳枢机,匡扶正气,引领稽留于腠理的邪气外出。这种治法,与后世方书论治虚人感冒,多在滋阴、助阳、益气、养血上下功夫相比,境界高出许多。 [余国俊.余国俊中医师承讲记.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
此方总为扶正祛邪剂,以方测证,感冒应当较常存在正气不足。证之临床,感冒最为常见,最为多发,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感冒较常存在正气不足符合临床实际。
20多年前,有医药代表到我院推销小柴胡颗粒,言其可以治感冒,我颇感不屑:其扶正药比发表药多,治什么感冒?但陆续有病人说,小柴胡颗粒治感冒效果还比较好,我才常用小柴胡汤及颗粒治疗感冒,遂有一些体会。
(1)小柴胡汤有扶助正气、疏表清热之功,自可用治虚证感冒。
(2)近些年,家人感冒了,只要不重,我都叫他们服小柴胡颗粒,一次2袋(含糖剂为10克/袋,不含糖剂为3克/袋),一日3次,每有佳效,以至于妻子说:“以前感冒,你都喊吃感冒清,现在吃小柴胡颗粒还不是一样能好?”
(3)随证加减后,小柴胡汤可用治各型普通感冒,风热可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风寒可加羌活或荆芥、防风;若发热甚,勿问风寒风热,均重用柴胡,另加石膏,再加二三味清热解毒之品,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不可或缺。印会河先生亦说:“时至今日,恶寒与发热已被证明为难以分割的外感热病体征,有时恶寒愈甚则体温愈见其高,体温愈高则愈须得汗退热。在外感病初起,特别是‘上感’鼻塞、咽痛、发热等症状明显时,不用清热解毒是不行的!徒恃麻、桂、青龙等以辛温为主的发汗,则更是弊多利少。因温性药物,既能助长火热,即能增加上呼吸道的‘炎症’,纵然是无汗而病人自觉其恶寒重于发热,也不宜贸然侈投辛温为主的方剂(无发热及‘上感’症状之杂病例外),这是教训与经验告诉我的一条规律,行医五十年来,我有无数次见闻与实践!” [印会河.汗法的临床运用与体会.中医杂志,1990(3):6]
(4)如何鉴别寒性和热性感冒,高建忠先生说:“通常‘感冒’会有两种感觉:一种先是身上冷,全身难受,自己感觉可能感冒了,这多是伤寒;一开始觉得先嗓子干,然后嗓子疼,然后鼻子难受,好像全身症状是后起的,这多是温病。这是临床上初步判断伤寒、温病最简便的方法,即看患者刚起病是以皮毛还是口鼻的症状为先。” [高建忠.临证实录与抄方感悟.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此说符合临床实际,对鉴别寒性和热性感冒颇有助益,可资借鉴。
黄煌先生言:“柴胡还必须配伍甘草,因为看《伤寒论》原文,小柴胡汤的加减很多,人参、姜、枣、黄芩均可去,唯独柴胡、甘草不能去。” [黄煌.黄煌经方医话(临床篇).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可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