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20g,荆芥12g,防风12g,细辛6g,白芷12g,薄荷10g,甘草10g,羌活12g。
笔者临床恒加菊花12g,僵蚕12g。1剂煎2次,服1天,分3次服。
方以川芎、荆芥、防风、细辛、白芷、羌活祛除风邪,疏通表浅气血,若有表寒则兼祛表寒;薄荷、菊花、僵蚕祛除风邪,疏通表浅气血;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祛除风邪寒邪、疏通表浅气血之功。临床可随证加减。
药物组成与用法: 川芎15g,荆芥10g,防风9g,细辛3g,薄荷9g,白芷10g,炙甘草6g,羌活9g。
随证加减:肝肾阴虚者,选加玄参、知母、山萸肉;肝阳上亢者,加僵蚕、菊花;肝气瘀滞者,加钩藤、青皮;兼痰浊上犯者,加白芥子、半夏、天麻;兼瘀血者,加当归、红花。
煎服法:水煎2次,清茶水送服。
治疗结果: 55例中,临床治愈33例,占60%;有效19例,占34.5%;无效3例,占5.5%。总有效率94.5%。
典型病例: 患者,女,40岁。1998年5月12日初诊。
发作性头部疼痛半年,尤以右颞部为甚,疼痛呈跳动性胀痛,情绪不佳时症状加重,伴胸闷、易怒、心烦等症状。查体:神经系统检查(-),舌质偏红,舌苔薄白少津,脉细弦。证属肝经风热,上扰清窍。治宜清风、平肝、散热。予以川芎茶调散原方加玄参12g,钩藤20g(后下),连服5剂。
5月16日二诊:头痛明显减轻,其余诸症亦减;继服5剂,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上方去荆芥、防风、细辛;加僵蚕6g,当归6g。服用5剂而告愈,至今病情未复发。 [马会朴.川芎茶调散加味治疗头痛55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3):1234]
川芎茶调散基本方: 川芎20g,白芷、羌活各12g,细辛3g,薄荷15g,荆芥、防风、甘草各6g,清茶9g,蜈蚣2条。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痰浊上扰,加半夏、陈皮、白术、天麻、茯苓;瘀阻脑络,加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气血亏虚,加熟地黄、当归、白芍、黄芪、党参;肝肾阴虚,加熟地黄、山茱萸、杜仲、枸杞子、黄柏。10天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停药观察2个月。
治疗结果: 川芎茶调散加味治疗内伤头痛能取得较好疗效。实证(痰浊上扰型与瘀阻脑络型)与虚证(气血亏虚型和肝肾阴虚型)比较,实证总有效率为94.74%,虚证总有效率为82.76%,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
讨论: 本组患者病程较长,久病入络,故加蜈蚣通络止痛。本方毕竟温燥升散,故气虚多汗、肝阳上亢、阴虚火旺甚者应慎重使用。 [赵洁萍.川芎茶调散加味治疗内伤头痛86例.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15(5):52]
川芎茶调散(除甘草)悉由风药组成,为外感头痛效方。笔者恒加菊花、僵蚕,而不用清茶,再随证加味以治外感头痛。只要不是很顽固的头痛,大多两三剂即有明显效果,续服数剂可愈。还常用此方治内伤头痛,效果亦好。曾广访同道,他们都说曾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过内伤头痛,且效果不错,说明川芎茶调散加减也可以用于内伤头痛,第2个报道亦为其例。
(1)“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颠顶之上,唯风药可到也。”(《医方集解》)而头位最高,故内伤头痛无论虚实,皆有风邪作祟,均需用风药祛除风邪。
(2)内伤头痛的病位主要在里,以疼痛(头痛)为主症,自然存在气血不通。由于头位特殊,既可属表,亦可属里,头之表里关系极为密切,故内伤头痛无论虚实,其气血不通除有属里者外,还常可波及表,而致表浅气血不通,颇能疏通表浅气血的川芎茶调散遂可用之。
总之,内伤头痛无论虚实,均存在风邪为祟,表浅气血不通。川芎茶调散可通过祛除风邪、疏通表浅气血以治之,若加减得宜,亦能获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