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30~50g,白芍20g,白芷10~15g,白芥子5g,柴胡10g,香附10g,郁李仁10g,甘草5g。
1剂煎2次,服1天,分3次服。
方以川芎活血,祛风,行气,止痛;白芷、柴胡疏风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香附、白芥子合柴胡行气,白芥子兼能祛痰以助祛瘀;郁李仁通便利水,以助祛瘀。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临床可径用原方,或随证加味。
散偏汤组成: 川芎30g,白芷2g,白芍15g,白芥子9g,香附6g,柴胡、郁李仁、甘草各3g。一日1剂,水煎2次,温服。
治疗效果: 本组24例,一般都在服药2~5剂后头痛减轻。短则1~2剂,多则7~8剂,都能达到缓痛、止痛的效果。
如一青年女工,左侧偏头痛近半年,发作频繁,每发10多天,各种疗法未见效果,来门诊时抱头呼痛,情绪很差,但用“散偏汤”仅2剂,即头痛若失。2个月后,由于情绪激动,偏头痛又作,再服“散偏汤”,头痛即止,迄今未再发。
讨论与体会: 一女患者,患左侧偏头痛已4个月,服“散偏汤”用川芎15g,痛虽减而不止;后将川芎加至30g,偏头痛迅即消失。说明“散偏汤”一方的构成是通过临床实践,有其独到之处,应用时似以原方所载之量为宜。 [江苏新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验方“散偏汤”治疗偏头痛.新医药学杂志,1976(4):29]
张某,男,20余岁,工人。患偏头痛数年,二三个月辄一发,发则疼痛难忍,必以头频频用力触墙,始可稍缓。数年间遍尝中西药不效。刻下正值发作,患者不断以拳击其头,坐立不安,呻吟不已,汗下涔涔,脉沉伏,舌质正常,苔薄白,余无异常。乃用《辨证录》之散偏汤出入。
川芎15g,柴胡10g,赤芍12g,香附6g,白芥子6g,郁李仁10g,荆芥、防风各10g,白芷6g,甘草3g。3帖,一日1帖。
原方川芎用一两(30g),嫌其过重,故减其半。数日后邂逅于途,彼欣喜见告云:“当天服一煎后,其痛更剧,几不欲生,一气之下,乃将三帖药合为一罐煎之,连服2次,不意其痛若失,目前已无任何不适。”
川芎一帖用至45g之多,得效又如此之捷,实阅历所未及者。我之用大剂量川芎治偏头痛,即自此案始。 [何绍奇.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偏头痛方虽组方驳杂,但只要重用川芎(30~50g),即使径用原方,也多有高效。笔者用此方,多不加减,除川芎外,其他药用常量,也每有佳效。
偏头痛方亦可适当加味,如王幸福医师说:“临床无论治疗血管性头痛,还是神经性头痛,都要注意灵活加减。如气虚,加黄芪;血虚血瘀,加丹参;痛久不愈,加虫类药以搜风解痉,如蜈蚣、全蝎等。” [王幸福.杏林薪传:一位中医师的不传之秘.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可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