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麻黄10~15g,杏仁10g,石膏30~45g,甘草10g,黄芩15g,射干10g,葶苈子10g,枇杷叶15g,瓜蒌皮15g,制半夏15g,藿香10g,秦皮15g,重楼15g。
1剂煎2次,服1~2天,1天服3次。
方以炙麻黄、藿香宣通肺气,兼以疏散风邪;石膏、黄芩、秦皮、重楼清解热邪;枇杷叶、瓜蒌皮、杏仁、制半夏、射干、葶苈子化痰止咳,其中枇杷叶、瓜蒌皮、杏仁兼能宣通肺气,制半夏、射干、葶苈子兼能肃降肺气。
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之功。
验案: 患儿7岁,咳嗽2天,有白痰,盗汗,磨牙,口臭,纳差,二便可。
处方:炙麻黄10g,杏仁10g,生石膏15g,生甘草5g,黄芩10g,川射干10g,葶苈子10g,蜜枇杷叶10g,瓜蒌皮10g,法半夏10g,藿香10g,秦皮10g,重楼10g。2剂。
患儿未复诊,后得知服上药后,咳嗽愈。
验案: 余之孙子3岁时,患支原体感染,主要是发热,咳嗽,当体温到38.5℃以上,则予西药退热,虽中西药并进,咳嗽一直没减轻,到第7天时,不再发热,咳嗽却更剧,妻子在一旁默数十几下,小孙子必发剧烈的干咳,连咳好多声,隔十几下又发剧咳,我又建议服中药,儿媳、儿子终于同意,乃予常克案中原方,仅减小剂量。
炙麻黄6g,杏仁6g,生石膏15g,生甘草5g,黄芩10g,川射干6g,葶苈子6g,枇杷叶6g,瓜蒌皮6g,法半夏6g,藿香6g,秦皮6g,重楼6g。
服药后约20分钟,咳嗽开始减轻,到30多分钟,咳嗽完全停止,到第2天亦未再咳一声,余药又服1次,咳嗽乃愈。
可儿子说,本来都要好了,你是窃取胜利果实。话虽这么说,但以后给小孙子开中药,小两口不再反对。
此方是麻杏石甘汤加葶苈子、枇杷叶、黄芩、射干,即麻杏石甘汤的加强版,也是“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的范例。
麻杏石甘汤是治疗肺热咳喘的名方,但药仅四味,力嫌不足,有待加强。麻黄虽为宣通肺气第一药,但短于肃降肺气,乃予葶苈子肃降肺气,遂能宣降肺气;杏仁止咳平喘,为治咳喘要药,加枇杷叶化痰止咳,遂增化痰止咳之效;黄芩能助石膏清泄肺热,射干能助甘草清热解毒,利咽祛痰。八味药相合,共奏清泄肺热、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之功,可作为各型咳嗽的基础方,再随证加味。如:热咳可加瓜蒌皮、法半夏、藿香、秦皮、重楼,即为麻八味加味方;寒咳可加干姜、细辛、桂枝、白芥子;痰多可加瓜蒌皮、白前、海蛤壳、枳壳。
第1案属热咳,第2案不是寒咳,乃予麻八味加味方以疏风清热,宣降肺气,化痰止咳,遂获佳效。
同学胡茂秋说,麻八味确实是治咳良方,有几个小儿咳嗽,咳得非常厉害,我只用麻八味加味方,没用一粒西药,就治好了。麻八味提高了我治疗咳嗽的有效率。
有医者对小儿咳喘用葶苈子心存顾虑,认为有败胃之弊。但据笔者经验,在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加之,几无败胃之弊,可放胆用之。
(1)江氏金沸草散: 颇能宣降肺气,化痰止咳,普适性较强,凡咳嗽者概可选用。
(2)大柴胡汤: 有较强的调畅气机,攻逐邪气作用,颇宜于咳嗽较剧或肺部有感染者。若年高体弱,则当慎用。
(3)柴麻四物汤: 清热解毒作用较强,主要适用于热咳,勿用于寒咳。
(4)麻八味及其加味方: 麻八味颇能宣降肺气,可作为各型咳嗽的基础方;麻八味加味方清热解毒作用较强,适用于热咳,勿用于寒咳。
(1)喉源性咳嗽不在本节讨论之列。
(2)病情严重者,需配合西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