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一)疾病概述

中医学论述的慢性肾衰病,也就是西医学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因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慢性肾功能衰竭之病名是由现代医学发展而来。在中医古籍文献中,查找不到与之相关的病名,却有很多与其相类似症状的描述。因其临床上常见倦怠、贫血、水肿、恶心、呕吐等症状,故属于中医辨证中的“关格”“癃闭”“水肿”“溺毒”“腰痛”“肾劳”等范畴。

(二)病因病机

赵老认为,慢性肾衰病由各种肾脏疾病或者其他疾病发展演变而来。其病程较长,主要是因为慢性肾病日久虚损,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劳倦伤正,或饮食不调、久病体虚,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而成。其病位在肾、脾,与肺、肝密切相关。

1.先天禀赋不足,久病虚耗

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自幼体质虚弱,甚至患病,久病耗伤肾精,肾失封藏,精气外泄,故出现血尿及蛋白尿。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液运行失常,故出现水肿。

2.饮食不节,脾胃损伤

患者先天脾胃不足,或后天饮食不节,导致脾胃损伤,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出现恶心呕吐;脾失运化,水湿内生,则出现水肿。

3.情志不畅

患者久病多病,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影响水液代谢;气有余便是火,助湿化热,痰热互结,蕴结于下焦,发为肾病。

4.毒损肾络

赵老认为“毒”主要包括痰浊、瘀血、热毒、药毒等因素。肾失气化,脾失健运,水液内生,痰浊内生,瘀血阻络,郁久化热,痰、热、瘀互结,损伤肾络,导致肾衰竭。另外,有些患者接触有毒药物,直中肾脏,损伤肾络,导致肾衰竭。

因此,赵老常说本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正虚,即脾肾功能受损,而以脾肾亏虚为主。脾、肾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相互资生、相互促进。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需要得益于肾阳的蒸腾气化;肾精的充盛则需要得益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反之,肾主水、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又受脾气的制约。肾病日久,肾脏真气受损,封藏失司;脾失健运,气血化生乏源,气不摄血,精血及精微物质外溢肾络,故出现血尿及蛋白尿。随着病情的进展,耗伤肾阴,血液外渗,而生血尿;精微物质外泄,即为蛋白尿。赵老认为,此时患者一般症状较轻,常常表现为乏力、腰酸痛,可伴有轻度水肿、尿中泡沫增多、血尿、蛋白尿、血肌酐轻度升高。随着病情的进展,脾肾亏虚逐渐加重,耗气伤阴,导致气阴两虚。肝主藏血,血属阴,故肝体属阴;肝主疏泄,喜条达,故肝木曲直。肾久病及肝,即母病及子,木不得升发,进而产生虚风内动,出现手足抽搐、肢体动摇、头晕头痛。赵老认为,气阴两虚,瘀血形成,阻滞肾络,肾脏开始出现微型癥瘕,则此期患者在前期基础上血肌酐升高、血压升高。

《中藏经》曰:“肾气壮则水还于海,肾气虚则水散于皮。又,三焦壅塞,荣卫闭格,血气不从,虚实交变,水随气流,故为水病。”赵老认为:肾主水,与膀胱互为表里。若肾阳不足,蒸腾气化无力,导致小便不利,水液内停,引起肌肤水肿,水液久聚成浊,伏于肾络,形成湿浊,蓄于血中。命门火衰,脾土失温,脾阳亏损,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脾不升清,浊阴难降,郁久化热,湿热互结,蕴于中焦,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出现恶心、呕吐、口中秽浊气味。若病情进一步加重,导致脾肾阳虚,气血津液代谢及运行失常,水饮凌心,则患者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水湿同源,久而化为湿浊,浊炼成痰,痰浊易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瘀毒内生,伏于肾络,导致肾络出现癥瘕。赵老认为湿浊、湿热、痰浊、瘀毒均为浊毒,其致病经历了湿浊→湿热→痰浊→瘀毒的过程,最终演变为浊毒。毒损肾络而导致体内正常代谢的废物如肌酐、尿素氮等物质不能正常排泄,发展为尿毒症,恰恰与西医学中所说的肾脏纤维化导致尿毒症一致。

慢性肾衰病病情错综复杂,缠绵难愈,证候多端,累及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属于本虚标实证。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浊、湿热、痰浊、瘀毒,即浊毒为主。浊毒伏于肾络,导致肾络微型癥瘕,最终导致脾肾阴阳衰败。本虚标实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使病情进展为尿毒症。总之,脾肾亏虚为根本,浊毒贯穿慢性肾衰病的始终。

(三)辨治思路

赵老认为,慢性肾衰病病程相对较长,迁延难愈,治疗上应该抓住主要病机。慢性肾衰病的病机既有本虚又有标实。在邪实方面,以浊毒为主要病理因素;在正虚方面,脾肾亏虚是其病理基础,故辨证施治时,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患者病情的发展变化。

1.脾肾气虚,湿浊不化

临床表现: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脘腹胀满,气短懒言,腰膝酸软,口淡不渴,大便溏,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治法:益气补肾健脾,淡渗利湿。

方药:肾3方(自拟方)。

党参、黄芪、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当归、丹参、益母草、石韦。

方解:赵老认为,慢性肾衰病的初期,脾肾气虚居多,湿浊不化,尚未蕴热,故湿热证候并不显著。脾胃为后天之本,是精、血、津液的来源,脾气虚弱,容易出现疲劳、倦怠,偶有胃脘部的不适。所以在治疗上应以保护脾胃为主,健脾补肾扶助正气,同时运用少许淡渗利湿药以祛湿邪,临床常用肾3方(自拟方)加减治疗。方中熟地黄填精、养阴、益髓;生地黄清热、滋阴、补肾精;党参健脾益气、生津润燥;黄芪补气健脾、利尿消肿,而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芪具有抑制细胞外基质的生成、减轻肾纤维化的作用。四者共为君药,健脾补肾。山茱萸补益肝肾;当归、丹参养血活血;且黄芪、当归配伍为当归补血汤,补气养血,气血双补;益母草、石韦活血利水渗湿。全方有补肾健脾、淡渗利湿之效,以助肾气,恢复其蒸腾气化的作用,又可增强脾的运化之功,增强人体正气,提高免疫力,从而减少蛋白尿的排出,减轻水肿,改善临床症状。

加减及备选方:若乏力、纳呆、水肿较重者,加茯苓、泽泻、白术、车前子加强淡渗利湿之效。若腰膝酸痛明显者,加川续断、桑寄生;便秘严重者,加大黄5g,从小剂量开始,便秘不缓解者再加量。如果恶心、呕吐者,可加入紫苏叶、佩兰、砂仁以芳香化湿醒脾,脾胃运则中焦和。

2.气阴两虚,湿热瘀阻

临床表现:倦怠乏力,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口中氨味重,腰膝酸软,纳呆,尿黄,尿味重,尿中泡沫多,大便干燥,舌暗红,苔腻,脉滑。

治法:益气养阴,清利湿热,软坚散结。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

太子参20g,黄芪30g,生地黄20g,熟地黄20g,泽泻20g,茯苓30g,山茱萸20g,山药30g,砂仁6g,桃仁10g,蝉蜕15g,炒僵蚕20g,石韦30g,土茯苓100g,白茅根50g,绵萆薢20g。

方解:赵老认为,随着病情的进展,气虚日久,耗伤阴精,导致气阴两虚。气阴两虚,血脉不充,瘀血阻络,气虚则水停,阴虚则内热,湿热蕴结于中焦,故出现恶心、口中氨味较重。湿热下注,则表现为尿黄、尿味重;湿热瘀阻于肾络,患者可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血肌酐升高。

方中黄芪入脾胃,具有补中健脾、益卫固表、消肿利尿之功效,可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肾小球滤过屏障,提高蛋白质及脂类代谢率,减轻蛋白尿,阻止肾功能恶化。配伍性味甘平之太子参,共奏益气健脾、消肿利尿、养血补气生津之效。生地黄,甘苦寒,归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滋补肝肾的作用。熟地黄,甘温,入肝、肾二经,既可滋肾阴、补精血,又可填髓。四者共为君药,共奏健脾补肾之功效。山茱萸,酸微温,主入肝经,补益肝肾。山药甘平,归脾、肾经,《本草纲目》中载其有“益肾气,健脾胃”之功效,可起到补后天以充先天的作用。砂仁,味辛、咸,性平,入脾、胃、肾经,辛能润肾燥,咸能补肾阴,辛香走窜,冲和天地五脏之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赵老擅长使用熟地黄、砂仁这一药对,熟地黄为滋补先天之要药,但其性黏腻,有碍消化,同时可以润滑大肠,患者使用熟地黄后可能出现大便不成形、纳呆、贪多、腹胀等不适,但熟地黄配砂仁,可借助砂仁之芳香走窜、通调五脏之气的功效而减少熟地黄胶黏、滋腻之弊;同时砂仁可以醒脾,振奋脾气,促进脾之运化,加强后天脾胃运化之功,以助先天气化之力。土茯苓,味甘,性平,为解毒利湿之要药,《本草纲目》谓其“健脾胃,强筋骨,祛风湿,利关节,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毒”。白茅根,性味甘寒,甘则使其缓和,寒则使其稳固,故血可止、热可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茅根具有止血、调节免疫、降压、降糖、抗氧化、改善肾功能等作用。赵老认为,去除浊毒的最有效方式是给邪气以出路。土茯苓与白茅根两药相合,可使内生浊毒无源以化,营卫调和,肌肉盛壮,使邪气不得内传脏腑。肾衰后期,脾肾亏损,自身抗病能力下降,以此调动自身免疫力抵抗外邪,尤其治疗湿热偏盛的慢性肾衰病,效果尤为显著。上药为臣药。茯苓,味甘而淡,有健脾渗湿清热之功效,与太子参、生地黄相伍,彰显其健脾运化、清热之功;与山药相配,辅助其健运脾胃,达到充后天以滋先天之作用。泽泻利湿泄浊。桃仁走下焦,活血化瘀降浊。石韦,味甘,无毒,《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可见石韦有利湿泄浊之功。萆薢,味甘、苦,性平,《本草备要》云其“治风寒湿痹,腰痛久冷,关节老血,膀胱宿水,阴痿失溺,茎痛遗浊”,可见其除浊厘清之功,与小肠之功颇有相似。石韦配萆薢,对于湿热邪气引起的淋证及蛋白尿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起到清肺金而滋水源、通膀胱而利水湿的功效,使精微物质得到重新布散吸收,给浊毒以出路,紧扣虚损为本、浊毒为标的病机。蝉蜕及僵蚕两味药可以搜风剔络、疏风清热、活血化瘀散结,改善肾脏纤维化。以上药物为佐药。纵观全方,具有益气养阴、升清降浊、固肾摄精、燥湿运脾、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之功效,能提高慢性肾衰病患者机体的免疫力,减轻蛋白尿的漏出,改善肾功能,减轻临床症状,使整体的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而趋于康复。

加减及备选方:如患者素体气虚,表虚不固,易感冒者,可加用玉屏风散(防风、白术)。如患者有恶心呕吐者,加用佩兰、草果、藿香,化湿和胃止呕。如患者水肿是因水湿内停而致者,加用猪苓、大腹皮、泽兰。如患者临床表现为阴虚火旺的症状,如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者,可加清热滋阴的知母、黄柏。若患者因肾虚以致髓海空虚,头目眩晕,可加龙骨、牡蛎、天麻、钩藤等平肝潜阳。若患者腰痛明显者,加川续断、桑寄生、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3.脾肾阳虚,水湿内生

临床表现:高度浮肿,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食少纳呆,懒言少语,咳嗽,咳痰,重者可有心悸、呼吸困难,夜尿清长,舌暗红,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脉滑。

治法:温补脾肾,化湿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

黄芪30g,制附子6g,茯苓30g,干姜10g,白芍20g,盐泽泻20g,茯苓30g,炒白术30g,盐车前子30g(包煎)。

方解:《金匮要略》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痰饮、痰浊之邪的产生和阳气亏虚有密切关系。赵老认为,脾肾亏虚,湿邪内生,聚湿成痰,蕴久化浊。脾为生痰之源,若脾阳虚则无力运化水湿之邪,水湿内停,聚而成湿,停而成痰,留而成饮,积而成水。脾的运化依赖于肾阳的温煦作用。肾主水,为诸阳之本,若肾阳衰微,则脾运失常,继而生湿。湿为阴邪,阻遏阳气,久则损及脾肾之阳,而出现阳虚湿邪内盛之证,痰湿久而成浊。如果水湿较重,泛溢肌肤,则出现周身浮肿。肾水亏则不能上济于心,心阴涵养心阳,心阴不足则心阳偏亢,多发生心悸等症状。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肾气虚损,纳摄受损,气浮在上而无根,可出现呼吸不利、喘促等表现。肾脏受损,气化失常,水气内停,寒水上射于肺,肺失宣降,水液代谢失于疏通调节,可见咳喘不能平卧、水肿、尿少等临床表现。治疗上遵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扶正祛邪,补虚泻实并重。

治疗以温补脾肾、化湿利水为主。方中黄芪健脾补气。附子辛甘性热,用之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茯苓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而去。白术健脾燥湿。干姜温中散寒,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苓、术宣散水湿。白芍其义有四: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解筋肉 动;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因为湿重,故治疗上增加了利水药,如泽泻、茯苓、盐车前子,使湿邪出之有路。方中附子的用量因人而异,一般从6g开始使用,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加量;如果患者出现热象,如牙龈肿痛、尿色黄赤,则停止加量或加用凉药佐制。赵老认为,温阳药不能长期使用,患者会快速生热,湿热互结,使治疗更为困难。

加减及备选方: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麻黄、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宣肺平喘;若水寒犯胃而呕者,可加吴茱萸、半夏以温胃止呕;若心悸者,可加入炙甘草、甘松以止悸;若有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心衰症状者,可加入葶苈子、大枣以利水;若有大量腹水时,可加入槟榔、猪苓、商陆、牵牛子等强力利水。

4.阴阳两虚,痰热瘀阻

临床表现:口干口渴,心烦,倦怠乏力,手足凉,腰膝酸软,口干舌裂,夜尿频,大便秘结,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治法:阴阳双补,清利湿热,化痰通络。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生地黄20g,熟地黄20g,巴戟天15g,肉苁蓉30g,麦冬20g,茯苓30g,山茱萸20g,益母草30g,酒大黄10g,石韦30g,土茯苓100g,三棱15g,莪术15g,白茅根50g,绵萆薢20g,蝉蜕15g,炒僵蚕20g,石菖蒲30g。

方解:慢性肾衰竭晚期的病证常由多种疾病发展而来,表现多复杂。此期肾之真阴真阳基本衰败,开阖失常,精微不固而外溢,浊毒潴留,停留体内日久,全身各脏腑受损。同时,久病伤肾,损伤肾络,瘀血内阻,水湿内停,加上长期利湿,耗伤阴液,久而化热,瘀热内结于肾络,形成癥瘕积聚,也就是西医学中的肾小球纤维化。此时肾脏开始缩小,肾脏功能几近消失,治疗较为困难。因此,治疗时应抓住主要矛盾,首先改善体质,以地黄饮子为基础方调补阴阳,同时兼顾清热利湿、化痰通络,才能缓解肾小球纤维化。《类经》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故方中加用生地黄、熟地黄,共奏补肾滋阴之功。配伍山茱萸滋补肝脾。巴戟天、肉苁蓉温补肾阳,同时通便。茯苓利湿泄浊,补益脾气,化痰。麦冬养阴生津。益母草、石韦、土茯苓、白茅根、绵萆薢清利下焦湿热,使热、湿、痰出之有路。肉苁蓉、酒大黄通便利湿,同时活血。

此方中值得一提的是赵老使用了蝉蜕、炒僵蚕、石菖蒲、三棱、莪术。其中蝉蜕及僵蚕搜风剔络,改善肾脏纤维化,同时减少尿蛋白。石菖蒲化痰通窍,改善肾脏纤维化。此外,还有化痰散结药三棱、莪术,可去除癥瘕积聚。因此,以上几味药主要用于终末期肾病,对于改善肾脏纤维化疗效显著。

加减及备选方:若有阴虚诸症,如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弱等,可加用黄柏、知母,滋阴清热。若水停于内,肾开阖失职,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加用五苓散,以利水渗湿、温阳化气。若夜尿频多,可用缩泉散。若浮肿、大便溏薄者,可加车前子,利小便以实大便,止泻消肿。

5.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两目干涩,口干咽燥,心烦,腰膝酸软,周身瘙痒,甚者肢体颤动,走路摇摆,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弦细。

治法:滋水涵木,活血息风,解毒。

方药:肾5方(自拟方)加减。

山药30g,生地黄20g,熟地黄20g,麦冬20g,天冬20g,天花粉20g,玉竹20g,刺蒺藜20g,炒鸡内金30g,沙苑子20g,当归15g,白芍30g,醋鳖甲50g,墨旱莲20g,牡丹皮20g

方解:慢性肾衰病随着病情加重,并发症增多,常常出现疲乏无力、周身瘙痒、关节疼痛、头晕头痛、两目干涩,重症者还可出现尿毒症脑病。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肝肾亦同源,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阴阳,息息相通。久病耗伤精气,阴液不足,气阴两虚,进而肝肾阴虚。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上扰头目,故出现头痛、头晕。肝肾阴虚,脏腑津液亏少,无法上承于口,故可出现咽干口燥。五心烦热系阴虚生内热,虚热内扰所致。肾主骨,肾阴亏虚,经脉失于津液濡养,故可见腰膝酸软。津液亏虚,肠失濡养,则大便干结。津血同源,津亏则血虚及血瘀,血虚则肌肤失养,血瘀则肌肤甲错,故此期患者常常表现为周身瘙痒、肌肤甲错。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故出现肢体颤动、走路摇摆。尿少色黄系阴虚内热,下注膀胱所致。

赵老常说,肝肾阴虚则一身皆虚,养肝养肾千万别忘了养胃。其实肾5方主要由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中的三阴药,加上一贯煎养肝阴的药物,以及益胃汤,再加上一些平肝息风的药物组成。方中生地黄、山药、牡丹皮养肝益肾,凉血活血,以滋肾水。刺蒺藜,味苦、辛,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名医别录》谓其“主身体风痒,头痛”;《本草正》言:“白蒺藜,凉血养血,亦善补阴。用补宜炒熟去刺,用凉宜连刺生捣。祛风解毒,白者良。”麦冬、天冬下走肾经,滋阴清热。白芍、醋鳖甲归肝经,滋水以涵木,滋阴以柔肝,软坚散结。当归补血养肝,兼有养血活血、润肠通便之功。沙参养阴生津益胃。在滋阴养血药物中,鳖甲咸、寒,归肝、肾经,滋阴潜阳。麦冬、玉竹、天花粉、鸡内金,滋养胃阴,善治渴,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渴,从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墨旱莲补肝肾,滋阴解毒凉血。诸药配伍,滋阴养血,疏肝补肾,平肝潜阳,息风解毒止痒,相得益彰。

加减及备选方:若肝肾阴虚,两目昏花,或眼睛干涩,加用决明子、木贼、枸杞子,滋肾养肝明目。若虚热内扰,虚烦不寐者,加用酸枣仁、合欢花,补血养心安神,解郁养血,又能活血消肿。若头晕、头痛,加蔓荆子、天麻、钩藤,平肝潜阳以减轻症状。若贫血较重者,加黄芪、当归,补气补血。

6.脾肾衰败,浊毒内蕴

临床表现: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周身水肿,面色无华,少气懒言,时有恶心,腹胀便溏,记忆力减退,舌质淡润,脉象沉细。

治法:滋补脾肾,泄浊蠲毒。

方药:滋肾汤加减。

山茱萸20g,生地黄20g,熟地黄20g,丹皮15g,白芍15g,鳖甲50g,白茅根50g,土茯苓100g,桃仁10g,大黄8g,郁李仁15g,肉苁蓉20g

方解:此时已达到尿毒症期,肾阴肾阳均衰竭,六淫侵袭、水湿泛滥、湿热阻滞、瘀血阻络等各种病理因素可致机体气机升降失常,湿邪停留,湿邪化浊,湿浊化毒,毒入血分,发为尿毒。赵老认为,本期的要点是由补肾阴入手,阴中求阳,补阴而制水。成方滋肾汤中补阴药的用量大于补阳药,寓有“阴中求阳”之意。本期的治疗手段应是滋补肾阴与祛邪利水并重。滋补肾阴不能单纯从补阴入手,而是要“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如在大量的补阴药中加入少量的补阳药,既能使阴水不至于过多而致寒凝,又可使阳气得以滋养而源火不绝,尤其对于阴阳俱虚的患者来说效果更佳。而祛邪利水是指肾阴之水溢于脉外,不可使其重新回归,因为外出之阴水已成邪水,在肌肤腠理受风寒湿邪侵扰,再次为人体所用容易使病邪随之入里。因而祛除有邪之阴水,需给邪以通道,即古法之“开鬼门,洁净府”也。

方中以山茱萸、生地黄、熟地黄为君药,三者齐用,有补有敛,有阴有阳,功效非凡。山茱萸之酸涩而温,温而不燥,补而不峻,平补阴阳,既能补肝肾之阴,又能温补肾阳,是阴中求阳、补敛兼具之佳品。生地黄滋阴生津,专补体内阴血不足,又可清热凉血、养阴润燥。熟地黄味厚甘,性微温,入肝、肾经,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滋补肝肾阴血之要药。肉苁蓉专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为性质温和之品,补力和缓。鳖甲咸寒质重,入肝、肾经,既能滋阴清热,又善潜阳息风。牡丹皮苦寒清泄,辛散透发,凉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且清中有透,能入阴分而清虚热。白芍苦酸甘,微寒,善养血柔肝,补阴抑阳,使补阴药不受肝气所迫,且能敛阴和营,故能使君药所生之真阴有养有护。鳖甲、牡丹皮、白芍为臣药,有补、有清、有敛,不仅使真阴得养,而且外邪亦可清除。佐以白茅根甘寒清利,既长于清热凉血止血,又善于清热利尿通淋,还可以清肺胃蕴热而生津,用之为佐,既能使君药滋阴作用增强,又能给体内蓄积之水以出路。土茯苓甘淡渗利,清热除湿,通利解毒,可将体内水液蓄积所产生的毒邪排出体外,祛邪而不伤正气。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桃仁、大黄为使,取其活血化瘀、润肠通便之意。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苦甘平,入血分,善治血分瘀滞,为治疗多种血瘀证之常用药。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清热泄毒,力猛善行。诸药同煎,则泻下之力缓,活血之力强。纵观全方,以滋补肾阴为主,兼顾清热、凉血、柔肝、解毒、渗利,为滋阴清热、祛邪利水之良方。

加减及备选方:若有外感表证者,加用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之品,常重用金荞麦,取其清热解毒消痈、清肺利咽除湿之功效。若小便不利者,水不得外出则肿不得消,赵老言其多有下焦虚寒之证,故临证常用猪苓、商陆以开关叩门、通利小便,再加益智畅中除湿。除应用成方滋阴补虚、利水消肿外,还要兼顾其他脏器的功能,如出现心脏的不适症状,可用生脉散,酌量加丹参、葛根、五味子、百合等配合治疗;诸如贯穿疾病始终的高血压等,用蝉蜕、僵蚕等为佳;而糖尿病患者多宜用山药、天花粉、黄精等随症配伍。

(四)临证经验

1.抓主要矛盾,做到有的放矢

赵老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正虚于内,主要责之于脾肾两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都有赖于中焦功能正常,脾气虚衰,固摄之力减弱,则精微物质外泄,而致蛋白尿。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肾气不足,封藏失职;或肾阴不足,阴损及阳,则导致阴阳两虚,肾络受损,进而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等临床症状。同时,先天、后天之间的功能也是相互影响的,中焦脾胃的斡旋腐熟运化之能,皆有赖于肾脏先天真阳的温煦与推动作用,肾内所存之先天之精气亦有赖于后天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的充养,此即“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主,而精血之海,又赖后天为资”。因此,赵老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推崇《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在临证中十分重视补脾益肾,使正气充足,则足以御邪。在用药时,赵老喜用熟地黄、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等甘、温、平的药味以平补肝肾。同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赵老认为,顾护中焦脾胃在治疗过程中十分关键,可见脾胃不分家,养好脾的同时也要顾好胃。饮食方面,赵老主张不食用燥热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不食用寒凉之物,以免伤胃败脾。临证用药过程中,宜慎用滋补类药物,以防止阻碍中焦气机,进而影响其运化腐熟水谷精微之功能,导致气血津液化生不足,影响周身气血供给,导致因实致虚的局面。在临证过程中,赵老常使用焦三仙、鸡内金等以健运脾胃、增进食欲;常用木香、陈皮、厚朴等以调畅气机。

2.病证结合,中西合参

赵老治疗疾病时擅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即将中医的“证”和西医的“病”有机结合。“证”是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理法方药的基石;“病”是西医学通过现代技术检查分析,结合生理病理表现总结出来的病名。临证时,必找到原发病,再根据不同的原发病,结合中医的辨证特点,进行选方用药。赵老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慢性肾衰病一般多在原发基础肾脏病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在辨证治疗的同时不能忽视辨基础疾病,做到病证结合,方能事半功倍。

(1)慢性肾衰病合并水肿的治疗经验:赵老认为,人体的津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要通过肺、脾、肾、肝、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协同作用才能顺利进行。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发和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而输送到全身的。经过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气排出体外。因此,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实际上是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过程的。肺、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作用,亦有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中又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故说肾主水液。如果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功能失常,则可导致关门不利,津液代谢障碍而发生尿少、水肿等。赵老在治疗尿少、水肿时喜用生地黄、熟地黄以补肾固本。佐以黄芪、茯苓、白术等药味健运脾胃,使气机升降恢复正常,利于津液运化。再辅以车前子、泽泻、猪苓、商陆、槟榔等峻猛之品,以期快速利水。但商陆有毒,为避免攻伐太过,要见效即止,切不可一味追求速效而过度耗伤正气。

(2)慢性肾衰病合并贫血的治疗经验:赵老认为,慢性肾衰病引起贫血的主要机理在于其是以正气虚损为主要矛盾的,而虚损主要表现为肾精亏虚,不能滋养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匮乏,中焦脾胃运化失职,受纳腐熟功能异常。正如《素问·痿论》所说:“肾主身之骨髓。”《素问·逆调论》曰:“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赵老亦认为,髓与血同源,皆由水谷精微化生,肾虚髓减,必然导致气血匮乏。此理论恰恰与西医学的肾性贫血机理相符。慢性肾衰病日久,肾功受损后导致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加之肾毒素对骨髓的刺激,使骨髓对红细胞的释放功能受阻,从而导致肾性贫血。故治疗上以补肾健脾为法。药物上主要使用黄芪配当归,有形之血借助无形之气而生;如果加上阿胶则升血效果更好;加上菟丝子、女贞子、桑椹等补肾精之品,则可使精化血以治其本源。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菟丝子、女贞子、桑椹可促进红系祖细胞增殖,改善骨髓造血功能,延长细胞寿命,具有升血的功能。另外,若患者浮肿,赵老常使用泽兰一药。泽兰具有活血化瘀利水之功,可抑制肾小球纤维组织再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泽兰可提高慢性肾衰竭大鼠的血红蛋白,减少肾脏高滤过,增加肾脏的血流灌注,改善肾功能。

(3)慢性肾衰病合并肾性高血压的治疗经验:赵老认为,肾性高血压的病机是肾病日久,伤及肾阴肾阳,阴虚血少,不能潜阳于下,虚火亢盛,上扰清明之腑。另一方面,由于阴损及气,日久导致气阴两虚,气虚则血瘀,阴虚易生热,热邪与水湿蕴结,导致湿热瘀血交阻,形成恶性循环,因而血压持续升高。后期脾肾衰败,阴阳气血俱虚,湿浊上扰,甚则动风,高血压日趋加重,故见头晕目眩等临床表现。临床上治疗肾性高血压多选用滋补肝阴、镇肝潜阳的药味,如常用药物有天麻、钩藤、黄芩、青礞石、茺蔚子、白芥子、决明子、莱菔子、杜仲等,往往可获得良效。

(4)慢性肾衰病合并尿血的治疗经验:赵老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久病伤及正气,导致机体气血阴阳俱虚,门诊尿血患者多以气阴两虚为多见,故以养阴凉血为大法,同时治病求本,兼顾肾、脾、胃。治疗气阴两虚型血尿,赵老临床常用山茱萸、生地黄、熟地黄、马齿苋、白茅根、地榆、藕节、小蓟、丹皮、白芍、鳖甲、地肤子、益母草。顽固性血尿患者,可根据病情配伍侧柏炭、杜仲炭、血余炭等收涩止血之味;若出现面色萎黄、唇甲苍白,辨证属脾虚不能摄纳者,宜采取健脾摄血之法,用党参、白术、黄芪、茯苓以健脾益气摄血;辨证属阴虚潮热时,多配伍清虚热之地骨皮、玄参、鳖甲、龟甲。由此可见,赵老临证时辨证准确,用药灵活。

(5)糖尿病肾病导致慢性肾衰病的治疗经验:以糖尿病肾病为原发病的慢性肾功能衰竭与中医之“下消”“关格”“水肿”“虚劳”等临床表现相似,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本虚标实之证。赵老认为,其本虚乃肾之气血亏虚,导致气机运行失常,固摄失职,临证可见蛋白尿、血尿、水肿诸症。《黄帝内经》云:“肾气虚则厥,实则五脏不安。”本病症状复杂,脏腑功能失调严重,辨证时应善于抓主症,治疗宜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为大法。赵老抓住本虚之要,临证常用山药、玉竹、黄精、天花粉、五味子等以滋阴固本;阴伤严重者,酌加天冬、麦冬以增加滋阴功效。

(6)慢性肾衰病合并蛋白尿的治疗经验:赵老认为,脾胃虚损,脾气不能固摄,肾气匮乏,肾气封藏失职,故水谷精微物质外泄,临床可见蛋白尿。赵老临证喜用山茱萸、生地黄、熟地黄、土茯苓、蝉蜕、僵蚕、石韦、黄芪、萆薢、白术等健脾固摄、益肾气以助封藏摄纳。赵老言:以上药味为健脾消蛋白尿的常用组合,当中焦脾胃气机升降严重失衡时,临床症见胃纳不佳、呕恶、大便稀溏,可酌情配伍薏苡仁、炒白术、砂仁以达健脾益气、开胃化湿之功效。

(7)赵老擅长使用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病:治疗慢性肾衰病,各家均喜用大黄,但很少有医家使用酒大黄。而赵老常常把大黄、酒大黄、大黄炭等运用于慢性肾衰病,且疗效较好。赵老认为,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其主要功效为泻下攻积、凉血解毒、清热泻火、逐瘀通经。所以凡是存在大便干结、口舌生疮等湿热实证的慢性肾衰病患者,赵老常常加入生大黄以泻腑实,降湿浊,推陈致新,使毒邪从下窍而出,从而降低肌酐。大黄的推荐使用量一般从3g开始,并根据患者反应调整剂量。大黄酒制可制约其苦寒之性,并增强其活血化瘀之功,因而脾胃虚弱之人用量宜小(即从7g开始使用),以防苦寒败胃,并防攻下太过而损伤正气。因此,酒大黄与大黄相比,更适合脾胃虚弱之人使用。若患者平素大便次数多、不成形,但不是腹泻,且同时伴有严重血瘀即可使用酒大黄。赵老喜用酒大黄合用补肾药物以泄浊排毒,如大剂量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等可益肾排毒、收涩精气、调经通络。另外,大黄炭也是赵老的常用药物。大黄炭即将生大黄炒炭,较之生大黄其泻下功能减弱,但侧重于凉血止血。因此,当患者之慢性肾小球肾炎以血尿为主时,或患者存在上、中焦湿热时,可使用大黄炭以凉血止血、清热祛湿。另外,用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病时,亦可以外用,即中药灌肠治疗。因此,赵老研制出院内制剂“尿毒康灌肠液”。大黄灌肠主要通过灌肠液中的大黄结合型蒽醌刺激肠黏膜,使肠黏膜充血,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毒素物质分泌到肠腔内,结肠张力增加,蠕动加快,毒素随粪便排出,起到降肌酐的目的。虽然赵老喜用大黄,但一定是结合辨证使用大黄,这样才能起到降肌酐、改善肾脏纤维化的作用,否则适得其反,反而使病情加重。

(五)辨证调护

1.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要随意减量或停药。

2.消除或减轻焦虑、悲观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接受各种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3.饮食指导:①每日蛋白质饮食限制在0.6~0.8g/kg。要求60%以上的蛋白质必须是富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牛奶等。尽量少食含植物蛋白的物质,如花生、黄豆及其制品等。②每日需30cal/kg体重的高热量饮食,减少蛋白质的分解。③有高血压、水肿者应给予低盐饮食,每日摄盐量在2~3g。水肿、心力衰竭者要保持体液平衡。方法是精确测量体重,并监测24小时尿量,通过计算公式观察出入量是否平衡,力争使每日摄入总水量=前一天尿量+不显性失水量(500~700mL)。④少尿或无尿患者,应避免食用土豆、冬菇、芥菜、黑木耳、蘑菇等含钾高的食品。⑤所有患者均应低磷饮食,避免食用膨化食品、碳酸饮料及速食食品。

4.切忌使用肾毒性较强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等。

5.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注意安全,防止骨折。如有凝血功能异常,要防碰伤、跌伤。要积极防治感染。有严重贫血、出血倾向、心力衰竭及骨质疏松者,应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缓解期可适当活动。

(六)医案举隅

病案1

赵某,女,57岁。2013年6月23日初诊。

10年前曾患肾小球肾炎,后治愈,1个月前自觉乏力、尿少,查尿蛋白阳性。

现症:腰痛,下肢乏力并浮肿,食欲差,失眠,尿黄浊,大便秘结,2~3日一行,舌红,苔根黄,脉弦细。实验室检查:尿蛋白(+++),血尿素氮15.7mmol/L,血肌酐242μmol/L,血尿酸472μmol/L,血清氯化物115mmol/L,血清无机磷1.41mmol/L。

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诊断:慢性肾衰病(脾肾亏虚夹浊毒证)。

治则:补肾健脾,泄毒化瘀。

处方:山茱萸20g,生地黄20g,熟地黄20g,石韦30g,黄芪30g,萆薢20g,土茯苓100g,蝉蜕15g,僵蚕20g,白茅根50g,肉苁蓉50g,郁李仁20g,火麻仁20g,桃仁10g,大黄15g。10剂,水煎服。每剂药水煎取汁300mL,每次150mL,每日2次口服。

二诊:双下肢浮肿,伴乏力,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实验室检查:尿蛋白(+++),尿隐血(+),红细胞106/μL,白细胞355.5/μL,血尿素氮8.99mmol/L,血肌酐173.2μmol/L,血尿酸471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3mmol/L。

处方:山茱萸20g,生地黄20g,熟地黄20g,石韦30g,黄芪30g,萆薢20g,土茯苓100g,蝉蜕15g,僵蚕20g,白茅根50g,大黄25g,栀子20g,连翘50g,肉苁蓉50g。10剂,水煎服。每剂药水煎取汁300mL,每次150mL,每日2次口服。

三诊:双下肢浮肿减轻,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实验室检查:尿蛋白(+),尿隐血(±),红细胞11.7/μL,血尿素氮9.7mmol/L,血肌酐190μmol/L,血尿酸446μmol/L。

处方:山茱萸20g,生地黄20g,熟地黄20g,石韦30g,黄芪30g,萆薢20g,土茯苓100g,蝉蜕15g,僵蚕20g,白茅根50g,大黄25g,栀子20g,黄柏20g,肉苁蓉50g。10剂,水煎服。每剂药水煎取汁300mL,每次150mL,每日2次口服。

四诊:双下肢浮肿减轻,大便干,2~3日一行,舌淡红,苔薄,脉弦缓。实验室检查:尿蛋白(+++),尿隐血(±),红细胞49.8/μL,白细胞5593/μL,血红蛋白101g/L,血尿素氮9.9mmol/L,血肌酐162μmol/L。

处方:山茱萸20g,生地黄20g,熟地黄20g,石韦30g,黄芪30g,萆薢20g,茯苓100g,蝉蜕15g,僵蚕20g,白茅根50g,肉苁蓉50g,郁李仁20g,火麻仁20g,大黄15g。10剂,水煎服。每剂药水煎取汁300mL,每次150mL,每日2次口服。

按: 赵老认为,慢性肾衰病病程较长,耗伤脾肾精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是精、血、津液的来源,脾气虚弱,容易出现疲劳、倦怠、纳呆,所以在治疗上应以保护脾胃为主,健脾补肾,扶助正气。方中黄芪具有补气健脾、利尿消肿之功,而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芪具有抑制细胞外基质的生成、减轻肾纤维化的作用,故用为君药。山茱萸酸涩而温,温而不燥,可减少尿蛋白;生地黄滋阴生津,专补体内阴血不足,又可清热凉血;熟地黄为滋补肝肾阴血之要药。三者齐用,有补有敛,有阴有阳,功效非凡。肉苁蓉专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白茅根甘寒清利,既长于清热凉血止血,又善于清热利尿通淋。土茯苓甘淡渗利,清热除湿,通利解毒,可将体内水液蓄积所产生的毒邪排出体外,祛邪而不伤正气。桃仁、大黄为使,取其活血化瘀、润肠通便之意。石韦、萆薢加强淡渗利湿,使邪有出路。白僵蚕以虫类药血肉有情之体,能深入络脉,祛除湿毒之邪,铲除伏邪为患。蝉蜕味甘、咸而性凉,体质轻清而疏风清热通络,能引络脉中风湿热邪外出。僵蚕、蝉蜕皆轻灵之品,入络搜邪,引邪外出,祛瘀除湿,可治疗蛋白尿、血尿,同时能改善肾脏纤维化。

病例2

赵某,女,65岁。2012年5月21日初诊。

患者腰痛5年,加重4天。2007年,因劳累后常感腰痛到医院就诊,查尿常规示尿蛋白(++),肾功能正常。口服中药后腰痛症状缓解,后未复查。今腰痛加重。实验室检查:尿蛋白(+++),血肌酐194μmol/L。

现症:腰痛,乏力,双下肢轻度浮肿,小便浑浊,食睡尚可,大便溏,每日3次,舌淡红,苔白,脉细。

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诊断:腰痛(脾肾气虚证)。

治法:补肾健脾。

处方:太子参20g,黄芪30g,山茱萸20g,山药30g,生地黄20g,泽泻20g,茯苓20g,白术30g,萆薢20g,车前子20g(包煎)。10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腰痛缓解不明显,双下肢浮肿减轻,大便次数减少、成形。前方去车前子,加川续断20g。10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三诊:腰痛、乏力缓解,双下肢无浮肿,大便正常。实验室检查:尿蛋白(+),血肌酐134μmol/L。

处方:太子参20g,黄芪30g,山茱萸20g,山药30g,生地黄20g,泽泻20g,茯苓20g,白术30g,萆薢20g。10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按: 本例患者是因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未彻底发展而来,肾病日久,脾肾气虚。方中黄芪,健脾补中,以补后天;配伍太子参,共奏益气健脾之功。赵老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多体虚,虚人不受补,因此选用太子参,恐其他参类药力过猛而伤及脏腑。生地黄滋补肝肾,与黄芪、太子参共为君药。山茱萸、山药补肾健脾。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健脾利湿泄浊。牛膝补肝肾,强腰膝。本方用四君子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加济生肾气丸以补肾气,去肉桂、附子以防补阳太过而伤阴。

附:肾衰古代文献概览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肾脏图》:“人之色黑者,肾衰也。”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卷一》:“肾主骨,肾衰故形体疲极……故精少,精所以养形体,形体失养,故其疲极也。”

《红炉点雪》:“下元虚弱……此肾衰不摄。”

《医灯续焰》:“龟胶……治精少髓枯,肾衰水道竭乏,血液干涸。”

《本草衍义》:“桑螵蛸……肾衰,不可阙也。” iJwut0YrNFozYVT+ACH/jzZw5ldlxXqNSm0bhpUqi3Ns6kamwNiS2a23frMbFes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