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一)疾病概述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简称急性肾衰竭,属临床危重症,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肾损害,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使肾单位调节功能急剧减退,不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排泄代谢产物,从而导致的表现为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及急性尿毒症的临床综合征。西医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总的原则是去除病因,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减轻症状,改善肾功能,防止并发症。

传统中医学中并没有急性肾衰竭这一病名,与其相关的表现可散见于中医病证癃闭、关格、溺毒、水毒、水肿、鼓胀、腰痛等内容中。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在《悬壶漫录》中第一次提出了“水毒证”的病名。赵老在任老水毒证思想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完善了其病因病机,并根据关键病机立法,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恢复肾功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病因病机

赵老认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原因复杂,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分类可根据习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

1.肾前性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大多因心气不足,肾气渐衰;或久病体虚,耗气伤阴,气血生化无源而发病。故本虚证多见气虚及阴虚。肾气虚不能带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养,鼓动无力则瘀痹阻滞;肾阴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使心阴耗伤,脉道失养,形成血瘀。所以标实证多见血瘀。正如叶天士所云:“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脾失运化水液,肾失蒸腾气化,则导致湿聚成痰。气虚不化水易致水饮内停,“血不利则为水”,血瘀又可进一步加剧水饮之患。所以,我们在中医治疗中应体现“心肾同治”及“标本兼顾”的思想,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兼顾利水化痰。

心衰及肝病之气喘、水肿、咳嗽与肾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瘀血停滞。心阳虚衰日久,阴盛则会格阳气于上,随之引起心阳无法温煦肾水;肾阳不足则无以治水,水溢于外,发为水肿,水饮上冲,则喘嗽不能平卧。气、血、水的运行异常则产生寒、痰、瘀,随之肿、喘、悸三症并见,即发展至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的阶段。

2.肾性

人体自身正气不足是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的始动环节。《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则易受湿邪、风邪等六淫之邪的影响,或易受药毒、虫毒、疫毒等毒物的影响。外邪入里化热,化生湿热、热毒,热毒伤阴耗气,导致气阴两虚。气虚则运血无力而导致血瘀,继而出现气虚血瘀;气虚推动无力,则使湿浊无法正常地排出,湿邪浸淫三焦,使得脾肾受到损害,脏腑虚损进一步加剧。由上可知,急性肾衰竭疾病发作的主要病机是虚、瘀、浊、毒;总体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可以是由实致虚,也可以是由虚致实。本虚的关键因素是气阴两虚;标实的关键因素是浊毒瘀血。它也是非常重要的病理因素。

(1)疫毒犯肾:感染疫毒或时邪瘟毒,卫气不固,疫毒内袭,弥漫三焦,内攻肾脏,毒瘀互结,瘀毒结于肾及膀胱,伤及脏真,致肾之开阖失常,发为本证。

(2)毒物伤肾:误食毒物、鱼胆等伤及肾脏真气,关门不利;或毒药如斑蝥、朱砂等过量,损及肾体,络脉壅滞,升降失常;或毒蛇咬伤,毒邪内陷,脏真衰竭,气化不行,发为本证。

(3)脾肾阳虚:久患肾疾,复因劳倦或饮食不节;或久病体弱,损伤脾土;或久病损及肾阳;或劳倦太过,酒色无度,肾体内伤,水湿内停,肾阳受损,命火大衰,发为本证。

3.肾后性

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感风邪、湿邪等六淫之邪,或遭受疫毒、虫毒、药毒等外邪入里,化生湿热,湿性重着,阻滞气机、阻遏血行,多致气滞、血瘀之证。外邪内侵,加之气血运行不畅,则湿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易于内生,湿热蕴积日久,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尿中杂质结为沙石,沙石、瘀血、败精或瘕块压迫阻塞,水道不通,溺毒入血,血毒上攻,升降失常或损及肾器,开阖失司,伤及脏真,肾气衰竭,发为本证。

(三)辨治思路

1.治疗原则

赵老认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根据病因不同可分别应用以下治则:①心衰、休克者,治以温阳化气行水,配合回阳固脱;②失血亡液者,治以滋阴养血以化源;③感染或中毒者,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化斑、通腑泄浊;④梗阻者,治以清热利湿、疏通水道;⑤挤压综合征,治以活血软坚、通络利水。

2.分证论治

(1)肾前性

1)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气喘,动则加重,甚则倚息不得卧,疲乏无力,头晕,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腹胀不适,小便不利,全身水肿,舌红,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饮加减。

加减与备选方:阴阳两虚,症见畏寒、肢冷者,可用炙甘草汤加减。气虚重者,加黄芪。浮肿者,加泽泻、车前子、白术。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莱菔子、砂仁。

2)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撑胀不甚,面色苍黄,脘闷纳呆,畏寒肢冷,浮肿,便溏,小便不利,舌淡有齿痕,苔厚腻而滑,脉沉弱。

治法:温补脾肾,行气利水。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加减。

加减与备选方:偏于脾阳虚者,用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加减。偏于肾阳虚者,用济生肾气丸加减,或与附子理中丸交替使用。纳呆腹满,食后尤甚者,加黄芪、山药、薏苡仁、白扁豆,亦可用真武汤加红参、丹参合四君子汤加减,共奏温肾阳、活血脉、利水气之功。赵老临证常用炮附子等辛热之品补命门之火而温助肾阳,以扶阳制水。

(2)肾性

1)少尿期

①邪热炽盛证

临床表现:小便短赤、灼热,尿量急骤减少,甚至闭塞不通,水肿或腹水,头昏胀,发热不退,甚或高热,烦躁不安,口干欲饮,或渴不多饮,大便不通,舌红绛,苔干黄,脉沉数。

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15g(后下),厚朴10g,枳实10g,芒硝10g(分次冲服),蒲公英30g,连翘15g,益母草15g,生甘草3g。

加减与备选方:寒热往来者,加柴胡、黄芩。高热不退者,加生石膏、知母。皮肤紫斑者,加水牛角、生地黄、赤芍。也可用凉膈散,清泄热毒、泻下实热。

②热盛动血证

临床表现:小便点滴难出,或尿血、尿闭,高热谵语,口黏口苦,或有溺臭,吐血,衄血,斑疹紫黑或鲜红,舌质绛紫暗,苔黄焦或芒刺遍起,脉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30g(先煎),生地黄15g,赤芍12g,紫草12g,玄参12g,金银花12g,连翘12g,丹参10g,郁金10g,知母10g,生甘草6g。

加减与备选方: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神疲欲绝者,加西洋参、麦冬。伴外感发热者,则予小柴胡汤加减。

③湿热蕴肾证

临床表现:尿少尿闭,脘闷腹胀,恶心呕吐,口中尿臭,发热口干而不欲饮,头痛烦躁,严重者可神昏抽搐,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芩10g,蒲公英15g,山栀子10g,车前草15g,白花蛇舌草15g,滑石15g(包煎),茯苓10g,猪苓10g,半夏10g,陈皮10g,泽泻10g,生甘草5g。

加减与备选方:脘闷腹胀者,加厚朴、枳实。恶心呕吐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神志昏迷者,加石菖蒲、郁金。抽搐者,加钩藤、全蝎。也可用八正散,通淋利湿、清热泻火。

④气脱津伤证

临床表现:尿少或夜尿频多或无尿,汗出黏冷,气微欲绝,或见口干咽燥,两目干涩,或喘喝息促,唇黑甲青,脉细数或沉细。

治法:敛阴固脱。

方药:生脉散加减。

西洋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生地黄15g,玄参12g,生龙骨15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丹参10g,炙甘草5g。

加减与备选方:四肢厥冷者,加附子。气微欲绝者,加人参、黄芪。也可用参附汤加减,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⑤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全身浮肿,或伴心慌气短,胸水,腹水,神疲乏力,面色㿠白,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腰酸膝软,食少腹胀,泛恶呕吐,尿少清白,或无尿,大便溏,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方药:真武汤合温脾汤加减。

附子10g(先煎),干姜10g,白芍12g,厚朴10g,白术10g,茯苓15g,大腹皮10g,车前子15g(包煎),泽泻10g,陈皮10g。

加减与备选方:神疲乏力,加黄芪、党参。腰膝酸痛,加桑寄生、怀牛膝。恶心呕吐,加半夏、伏龙肝。也可用济生肾气丸,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⑥血瘀水停证

临床表现:有出血证候或尿呈酱褐色,肢体麻木,浮肿,尿少尿闭,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

治法:行瘀利水。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生地黄12g,当归12g,赤芍10g,益母草15g,琥珀6g(研末分次冲服),川牛膝12g,王不留行12g。

加减与备选方:浮肿明显者,加茯苓皮、车前子、冬瓜皮。腰部胀痛者,加乌药、香附。大便秘结不畅者,加大黄。也可用血府逐瘀汤,理气行滞、活血化瘀。

2)多尿期及恢复期

①脾肾阳虚证

急性肾衰竭多尿期,此时肾气亏虚,膀胱气化不利,固摄失司,导致多尿。赵老用真武汤合实脾饮加减,治疗脾肾阳虚之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效果显著。

临床表现:腰酸腰痛,面色㿠白,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全身浮肿,不思饮食,纳差,小便量多而清长,或夜尿频多,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弱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熟地黄10g,山药15g,山茱萸10g,泽泻12g,茯苓15g,丹皮10g,附子10g,肉桂4g(后下),薏苡仁15g,牛膝10g。

加减与备选方:神疲气短者,加黄芪、党参。潮热、盗汗者,加银柴胡、白薇、糯稻根、煅牡蛎。心神失养、恍惚健忘者,加茯神、远志、石菖蒲。气血不足者,加人参、当归。气阴不足者,加人参、龟甲等。

②气阴两虚证

急性肾衰竭多尿期,此时邪去正伤,正气未复,以气阴两虚为主者,治疗以益气养阴为法。

临床表现:动则乏力短气,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喜饮,或口干不欲多饮。

治法:益气滋阴。

方药:生脉饮合增液汤加减。

人参12g,麦冬15g,五味子15g,沙参10g,生地黄20g,西洋参10g,白芍10g,山药12g,白扁豆10g,莲肉10g,白术12g,茯苓15g,甘草4g。

加减与备选方:肾精亏虚者,加龟甲、鳖甲、冬虫夏草。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火麻仁。

(3)肾后性

1)湿瘀内阻证

临床表现:尿少尿闭,尿中时有沙石,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疼痛难忍,恶心呕吐,口干而不欲饮,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方药:石韦散加减。

石韦20g,瞿麦30g,滑石15g(包煎),车前草25g,冬葵子15g,蒲公英25g,地丁20g,大黄5g,白芍10g,生甘草5g。

加减与备选方:尿中带血,可加小蓟、生地黄、藕节以凉血止血。为加强排石消坚作用,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等。石淋日久,虚实夹杂,当标本兼顾,气阴亏虚者,宜二神散合八珍汤;阴液耗伤者,宜六味地黄丸合石韦散。

(四)临证经验

在急性肾衰竭的诊疗过程中要抢“第一时间”,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这对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都有根本性的意义。所以,将微观理化指标纳入中医“证”的范畴,为中医治疗现代急性疾病提供选药“靶点”尤为重要。急性肾衰竭由于起病急骤、病机复杂,以及个体对于疾病耐受的差异等原因,临床表现多样,有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能完全一致。相对而言,理化指标所反映出的疾病状态往往更为客观。传统中医通过四诊(望、闻、问、切)和医家个人经验判断疾病,概念较为笼统(如脾肾阳虚、气滞血瘀等)。面对现代临床中的微观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等),若仅凭辨别寒热虚实应用中药,虽能够缓解临床症状,但对急性疾病的治疗则缺乏针对性。

诊治急性疾病,多靶点治疗是中医药的优势,不但可以弥补化学药物治疗单一性的不足,还可以在整体论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治疗各个“靶点”(“理化指标”),有时亦能够解决“无证可辨”的难题。中医对急性肾衰竭的治疗有其独特的见解,必须要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诊疗理论和实践措施,才能更好地发挥和应用中医学的临床诊疗价值。

赵老治疗急性肾衰竭经验丰富、极具特色,现列举如下。

1.肾衰见外感,治以“开鬼门”之法,用越婢汤为主加党参、菟丝子,补气温肾、扶正祛邪并用。

2.肾衰见腹水,治以“洁净腑”之法,用己椒苈黄丸、疏凿饮子;阳虚者加附子、干姜;阴虚者加黄精、炒麦冬;胸水喘促不得卧者,加葶苈子、大枣、大戟;气虚者,加生黄芪、生晒参。

3.肾衰见水凌心肺,治以泻肺利水,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4.肾衰见出血,治以活血化瘀,方用桃仁承气汤;若有热毒者,加用黄连解毒汤。

5.肾衰不愈,有透析条件者,可考虑透析疗法(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五)辨证调护

1.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劳累或剧烈活动。

2.注意保暖,慎防感冒,节制房事。

3.给予高热量、高脂肪、低蛋白、富含维生素、合于口味的食物。

4.溺臭宜勤漱口;皮肤瘙痒宜保持皮肤清洁,多擦浴。忌用肥皂、酒精等刺激物品。

5.适当限制盐和水的摄入。

6.注意神志情况,密切观察尿量、恶心程度及血尿素氮、肌酐等生化指标的改变。

总之,赵老认为,对急性肾衰竭患者应按以上原则认真处理,尽量预防其发展为不可逆性慢性肾衰竭。

(六)医案举隅

病例1

孙某,男性,71岁。2015年8月20日初诊。

患者因“反复咳嗽、咳痰伴发热2天”于门诊就诊。既往因“脑梗死(后遗症期)”长期卧床,自主咳嗽、咳痰能力较弱,病程中患者肺部感染反复发生。既往多次查肾功能,血肌酐水平在正常值范围内,24小时尿量1500mL左右。

现症:咳嗽,咳黄黏痰,咳痰无力,发热,体温最高37.9℃,小便量减少,24小时尿量1000mL左右,双下肢浮肿,腹胀,恶心呕吐,睡眠尚可,大便干,2日1次。舌红,苔黄腻,脉细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0.01×10 9 /L,中性粒细胞0.77%,尿素氮10.53mmol/L,肌酐132.6μmol/L。患者存在急性肾损伤,病因考虑为感染引起,收入院治疗。入院后予抗感染、化痰、补液等对症治疗;中医以标本同治为原则,予益气养阴、清热解毒药,改善肾功能。

西医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肺炎;脑梗死(后遗症期)。

中医诊断:水毒证(气阴两虚,浊毒瘀滞证);咳嗽(痰浊阻肺证)。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处方:西洋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生地黄15g,玄参12g,大黄5g,丹参10g,红花10g,益母草20g,当归15g,黄芪30g,马齿苋40g,白茅根20g,甘草10g。3剂,水煎服。每剂药水煎取汁300mL,每次150mL,每日2次,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经综合治疗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感染有所控制,痰量减少,尿量恢复至1500mL左右,水肿逐渐消退。

二诊(2015年8月25日):咳嗽,咳黄痰,痰量少,无发热,小便量正常,24小时尿量1500mL左右,双下肢无浮肿,饮食好转,睡眠尚可,大便日1次。舌红苔黄腻,脉细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9.95×10 9 /L,中性粒细胞0.71%,尿素氮7.03mmol/L,肌酐99.2μmol/L。出院后增加黄芪剂量至60g,重在增强补气之功,继续口服上述中药汤剂巩固疗效、改善肾功能。

按: 该患者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浊毒瘀滞证。患者年迈久病,脾肾亏虚,脾运化水湿失司,化生湿浊,湿浊阻碍气机、阻碍血行,则瘀血内生;肾虚开阖失司,不能化气行水,则尿少水肿;本虚之体,易感外邪,外邪入里化热,化生热毒,湿热毒邪犯肺,热邪壅滞,肺气闭塞,水道通调失司,不能下输膀胱,水源枯竭,而成斯证。本案以气阴亏虚为本,湿浊热毒为标。

给予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汤药治疗。方中以西洋参、麦冬益气养阴生津;五味子敛阴止汗;生地黄滋阴补肾;玄参养阴利咽;大黄泄浊排毒;丹参活血补血;益母草活血通络,利水,祛除肾络瘀滞;黄芪补气,扶助正气;马齿苋清热解毒;白茅根清热利湿而不伤阴;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二诊中加大黄芪剂量,重在增强补气之功,短期内患者症状好转,出院后继续口服汤剂以巩固疗效。

病例2

赵某,女,52岁。2015年7月18日初诊。

患者于2015年7月15日突然出现尿少,持续3天就诊。

现症:小便点滴而下,尿量减少而短赤灼热,脘闷腹胀,恶心呕吐,口中尿臭,口干而不欲饮,烦躁,睡眠尚可,大便干,日1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尿蛋白(++),肌酐202μmol/L,尿素氮12.7mmol/L;血常规未见异常肾脏彩超:大小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诊断:水毒证(湿热蕴肾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处方:萹蓄20g,瞿麦20g,川木通10g,车前子20g(包煎),山栀子15g,滑石10g,甘草10g,大黄10g,苍术10g,黄柏15g。3剂,水煎服。每剂药水煎取汁300mL,每次100mL,每日3次,早午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二诊(2015年7月22日):尿量增加,仍短赤灼热,脘闷腹胀,恶心呕吐缓解,口中尿臭减轻,口干而不欲饮,烦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尿蛋白(+),肌酐172mmol/L,尿素氮10.2mmol/L;血常规未见异常。

处方:萹蓄25g,瞿麦25g,川木通10g,车前子25g(包煎),山栀子15g,滑石10g,甘草10g,大黄5g,苍术10g,黄柏15g,生地黄20g,牛膝15g,赤芍15g。7剂,水煎服。每剂药水煎取汁300mL,每次100mL,每日3次,早午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三诊(2015年7月30日):尿量恢复正常,短赤灼热减轻,脘闷腹胀缓解,无恶心呕吐,饮水正常,舌淡红苔黄,脉沉细。实验室检查:尿蛋白(-),肌酐112μmol/L,尿素氮7.2mmol/L;血常规未见异常。

处方:萹蓄25g,瞿麦25g,车前子20g(包煎),山栀子10g,甘草10g,大黄5g,苍术10g,黄柏15g,生地黄20g,牛膝15g,赤芍15g。7剂,水煎服。每剂药水煎取汁300mL,每次150mL,每日2次,早午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按: 该患者为湿热壅积于膀胱,故小便不利而热赤;湿热互结,膀胱气化不利,故小腹胀满;湿热内盛,故口苦;口渴不欲饮,为津液不布之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属湿热蕴肾所致。

给予清热利湿、通利小便汤药治疗。方中以萹蓄、瞿麦、川木通、车前子通利小便;山栀子清化三焦湿热;滑石、甘草清利下焦湿热;大黄通便泻火;苍术、黄柏加强清化湿热之力。二诊中加大萹蓄、瞿麦剂量,重在增强通利小便之功,故短期内患者尿量显著增加。三诊继续治疗以巩固疗效。

病例3

孙某,男,59岁。2016年10月25日初诊。

患者于2016年10月22日突然出现尿少,持续3天就诊。

现症:小便点滴而下,尿量减少,尿如细线,小腹胀满疼痛,恶心欲呕,烦躁,睡眠尚可,大便日1次。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实验室检查:尿蛋白(-),肌酐231μmol/L,尿素氮12.5mmol/L;血红蛋白103g/L。肾脏彩超:肾脏大小未见明显异常,左侧输尿管可见3mm×6mm大小结石。

西医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诊断:水毒证(血瘀水停证)。

治法:行瘀利水。

处方:桃仁10g,红花10g,生地黄12g,当归12g,赤芍10g,益母草15g,琥珀6g(研末分次冲服),川牛膝12g,金钱草20g,鸡内金10g,王不留行12g。7剂,水煎服。每剂药水煎取汁300mL,每次150mL,每日2次,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二诊(2016年10月31日):小便如常,尿量增加,小腹胀满疼痛缓解,恶心欲呕好转,无烦躁,睡眠尚可,大便日1次。舌质紫暗,脉沉细。实验室检查:尿蛋白(-);肌酐101μmol/L,尿素氮6.5mmol/L;血常规未见异常。

处方:桃仁10g,红花10g,生地黄12g,当归12g,赤芍10g,肉桂10g,川牛膝12g,金钱草20g,鸡内金10g,萹蓄20g,瞿麦20g,甘草10g。7剂,水煎服。每剂药水煎取汁300mL,每次150mL,每日2次,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按: 该患者为瘀血、败精阻塞于内,瘀结成块,阻塞于膀胱尿道之间,故小便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阻塞不通致小腹胀满疼痛;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均为血瘀内阻水停证之象。治疗当行瘀利水。给予强劲的破血之品桃仁、红花,力主活血化瘀;生地黄凉血滋阴;当归滋阴补肝;赤芍养血和营,以增补血之力;川牛膝活血化瘀;肉桂助膀胱气化以通尿闭,防止助热伤阴;金钱草、鸡内金利尿通淋排石;萹蓄、瞿麦通利小便。随症加减,取效良好。

附:关格古代文献概览

《伤寒论·平脉法》:“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沈氏尊生书·噎塞反胃关格源流》:“关格,即内经三焦约病也。约者不行之谓,谓三焦之气不得通行也。惟三焦之气不行,故上而吐逆曰格,下而不得大小便曰关。”

《重订广温热论·验方妙用》:“头痛而晕,视物蒙眬,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呼气带有溺臭,间或猝发癫痫状,甚或神昏痉厥,不省人事,循衣摸床撮空,舌苔起腐,间有黑点。以上溺毒入血,血毒上脑之候。”

《医门法律·关格门》:“治吐逆之格,由中而渐透于上;治不溲之关,由中而渐透于下;治格而且关,由中而渐透于上下。”

《景岳全书·关格》:“关格一证在《内经》本言脉体,以明阴阳离绝之危证也……又仲景曰: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故后世自叔和、东垣以来,无不以此相传……关格证,所伤根本已甚,虽药饵必不可废,如精虚者,当助其精;气虚者,当助其气,其有言难尽悉者,宜于古今补阵诸方中择宜用之。斯固治之之法,然必须远居别室,养静澄心,假以岁月,斯可全愈。若不避绝人事,加意调理,而但靠药饵,则恐一曝十寒,得失相半,终无济于事也。凡患此者,不可不知。” RtDM+8Qa3basIJNBX1pWR70mq+1/oeoYWNFMzCE5C+ctELDAC13+9o9ystce2fd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