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项目三
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应试指导

学习目标
素质目标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考试要旨,理实一体,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关键。

2.熟悉中医内科学的复习方法与答题技巧。

技能目标

评价自己的学习短板,制定出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努力贯彻实施。

中医内科学前期与中医基础课程相衔接,后期又是临床各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里的某些病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要使学习的知识更加完整和清晰,就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消化吸收知识点,再通过复习巩固,强化练习,掌握必要的应试技巧,检验复习效果,将有利于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一、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分为系统理论学习和毕业临床实习两个阶段。系统理论学习包括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毕业临床实习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的诊疗实践学习,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中医内科理论学习过程中,要求经常复习关键知识点,并密切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相关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重点掌握各个内科疾病的证候特征、诊断依据和辨证论治,同时仔细探讨其病因、发病机理等,这些学习过程无不与前期所学的基础知识紧密相联,并随时运用到中医临床辨证思维中。等到了毕业临床实习阶段,就是巩固和加深理解以前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并为今后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本功。所谓中医临床基本功包括四项内容,即四诊运用、辨证分析、立法处方、病案书写,这是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四个重要步骤。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总的来说,就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病史资料并加以分析、判断、归纳、综合,遵循理、法、方、药完整统一的原则,得出中医诊断,并据证立法,依法组方,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实习方法一般有四种,即见诊、侍诊、助诊、试诊。见诊是观看带教老师接诊患者,了解诊治疾病的过程和方法;侍诊是在带教老师接诊过程中,经老师口述,学生记录病案及处方等;助诊是协助带教老师接诊患者及书写病案等;试诊是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独立接诊患者及书写病案。在实习过程中逐渐掌握中医临床基本功,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遵循“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原则,理实一体,知行合一,从学到用、从用到学,学中做、做中学,由理论到实践,又由实践到理论,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升临证能力,最终达到能够独立处理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始终培养自己良好的医德医风,认真贯彻落实“仁心立人,仁术立业,医道立世”的职业教育理念,以传承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技艺为己任,做合格的中医传人。

二、中医内科学的应试指导

(一)做好考试前的整体复习安排,理顺复习思路

1.制定复习计划 复习巩固可以使知识再现,系统地复习有利于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容易掌握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的内在规律。通过复习,反思学习方法和存在的不足,修正学习计划,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全面提升学习与今后临床工作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学生毕业后在临床一线上级医师的指导下独立工作后,仍需加强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全面学习,不断学习并总结临床经验,为全面提升临床工作能力做好知识储备,也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及其今后的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职称晋升考试做好充分准备。因此,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贯彻实施并适时做出调整就显得尤其重要,按计划办事会使工作、生活、学习更有规律,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通过阶段性学习后,定期进行考试自测,坚持不断的复习巩固,学习前后对掌握内容进行对比,寻找差距与不足,总结提高,直到考试考核的时候,才会充满自信去参考,等成绩出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学习会如此快乐,考试考核如此轻松。

2.制定切合实际的复习要求和目标 复习要有切合自己实际学习能力的目标,并且有达不成目标的自我督导措施。给自己以适当的学习压力,虽然并不是每次都能达到目标,但长期这样训练,复习效率就会提高。制定目标可以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来实施。

3.养成固定时间内复习固定内容的习惯 有关资料表明:一个人确实存在着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内,做某一类事情可获得最佳效果的生理、心理规律,这就是人体生物钟现象。这一规律运用到复习上就要求养成固定时间内复习固定内容的习惯,比如早上和晚上8~9点钟,记忆力强,可安排复习课程内容记忆部分;下午演算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可安排习题等,这样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一到这时间,心理上就会做好准备,复习的效率就高。

4.要及时复习、巩固复习 一般人们对学到的新知识遗忘较快,再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虽然记忆保留的量减少了,但遗忘的速度却放慢了。即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针对这一规律,我们学过新知识后,要“趁热打铁”,抓紧时间及时复习、巩固,才能不断强化已经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因此,当天课堂上学过的新知识,课后还要及时再复习,绝不能只把老师布置的书写作业做完了事,应看看书,理一理知识的脉络,该背的要背,该写的要写,该想的要想。要经常复习,复习的次数要先密后疏,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加深,每次复习的间隔时间也可越来越长,到了一定的时候,知识就能牢固记忆,不复习也不会忘记了。

5.理顺复习思路,做好四件事 ①尝试回忆。课后回想上课内容,及时检查当天听讲的效果,提高记忆力,养成善于动脑思考的习惯。②精看教材。重点看尝试回忆时想不起,记不清、印象模糊的部分,对重点部分、新概念或容易忽略的部分重点标记,可在书的四周空白处记下简要的体会,高度概括有利于记忆、带提示性的语句,以便以后再看书时能迅速抓住要点,回忆起关键的内容。③整理笔记。先把上课时没有记下来的部分补上,再把记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过来,以保证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然后把笔记本上记录的疑点弄明白,如果需要,把有关内容补进笔记本内。④参考拓展。在阅读教科书和课堂笔记,对所学知识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再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去看参考书的相关部分,把精彩的内容、精彩的题目及时摘到课堂笔记上,这样就会促使知识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学习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二)中医内科学具体的复习方法

1.理清体系,把握总体 考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要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体系,以便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考生可通过阅读教材目录来掌握教材的结构,以便抓住贯穿教材的主线,理解和掌握各章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提供清晰的思路。本教材按疾病模块进行归类,对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医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进行对比,划分考核等级,制定了中医内科学助学助考总目表,让学者一目了然。

2.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考生学习教材的重点就是抓教材的“纲”,“纲”抓住了,就能“纲”举“目”张。因此,在自学教材的过程中,就要注意找重点和掌握重点。找重点,但不一定非要单一地从考试的角度来抓重点。一般说来,教材的重点是多层次的,既有全书的重点,也有每个疾病的重点,还有每一个学习任务的重点。同时,对于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甚至每一个问题的重点字、句也不能忽视。抓住每个层次的重点,着重学习,深刻理解,准确记忆,不断巩固,就能收到以点带面,主次分明的效果。

3.纵横联系,融会贯通 中医内科学中疾病与疾病、证候与证候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注意运用联系的方法,使前后内容相互贯通。这样做,既有利于消化新学知识,又有利于已有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教材中所涉疾病虽多,但都按模块归类,对共有病因病机进行归纳。如肺系各个疾病病因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与肺有关。根据肺的生理病理,肺主皮毛,皮毛应外,故外感因素是本类疾病共有的病因,而外感中又以风寒因素为主。肺系疾病的发病内在因素是本脏自虚(肺气虚及肺阴虚),又因肺系多由“气”“痰”的异常引起,故肺病又与主疏泄、生痰的脏腑有关,即与肝、脾密切关联。所以肺系疾病的病因病机都可从外感六淫、内伤(肺的气阴虚,肝脾功能失调)方面考虑。急性病重在外感,慢性病重在内伤。再如心脑系病证,因心藏神,主血脉,故精神因素(情志)、心脏本虚(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是引起本系病证的两大主要病因。病因病机是理解该病及指导分型的主要思路,熟悉本部分内容,对掌握辨证治疗甚为重要,不可忽视。

4.多找疑问,加深理解 对教材中的一些难点、疑点和重点问题,要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勤动脑,多思考,勤动手,找答案。这样带着问题学习,目的性强,思想容易集中,有利于加深理解,也有利于提高记忆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胃痛时提出胃为什么会痛?诊断依据是什么?辨证要点是什么?

5.借助图表,消除难点 在教材内容比较复杂或难以记忆时,可以勾画一幅纲目清晰的思维导图来帮助记忆。这样做,一是在勾画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二是为下一步的全面复习和重点掌握节省时间。勾画图表时,要按照从左往右、从上到下的顺序和由大到小、层层分解、逐步深入的原则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综合,并把每一层次的重点据其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等构成知识网络图。知识网络图可大可小,可详可略,完全根据个人复习情况来定,要灵活掌握。利用图表进行学习,提纲挈领,既有利于重点深入,又有利于全面把握,对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6.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要想掌握新学的理论知识,就不能靠死记硬背,更不能依赖现成的“标准答案”,关键在于分析和理解,要“活”学,不要“死”学,要把基本理论分析清楚,理解透彻,掌握牢固。另一方面,还要学会运用。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有意识地将学过的知识一点一点地逐步加以运用。这样做,既能启迪对理论精髓的深刻认识,又能提高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工作中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本身又是一次再学习、再深化、再提高的过程,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本书对考试大纲中的每一病证至少有1道病案分析题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7.模拟训练,把握题型 进入复习迎考阶段,还要进行自测模拟训练,其目的不是“猜题押题”,而是为了熟悉题型,掌握方法,以使答题更加正确、规范。在模拟训练中,一是要注意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掌握答题的规律;二是要注意对照问题的答案内容,使问题更准确、更可靠。

(三)考试题型指导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内科学考试常见题型分实践技能考试和综合笔试考试二大类。技能考试分三站进行,总分达标者方可参加综合笔试考试。

第一大类 实践技能考试

1.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

病案分析两道题(各20分,总分值40分,共50分钟):中医内科病案+中医外、妇、儿科病案(随机一道题)。试卷会提供一个病例资料,要求考生依据所提供的中医四诊等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完成中医诊断、治法、代表方名称、具体的药物处方(药物、剂量、煎服法等),针对病情,提出中医预防、调护方面的措施与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病证(病名及证型)诊断最为关键,只有病证确立后,才能定治法、方药等。因此,对病名、证型的诊断要仔细认真,多面核对,尤其注意类似疾病的误诊。答题时要重视主诉,以判断病名,次要症状协助主症定证型,考虑病程长短审虚实,最后用舌脉去验证所判断的证型。

(1)中医疾病诊断:根据病案给出的临床资料诊断是什么病,写上中医疾病名即可。

(2)中医证候诊断:分析写出疾病所属的证候名称。

(3)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按以下三个方面来写。

1)辨病:根据主诉(抄题干)写上诊断为某疾病即可。

2)辨证:①根据主诉的主要症状特点(抄题干)诊断为某证。②写上兼症、舌象、脉象特征来佐证证候诊断。

3)病因病机分析:简明扼要概括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4)中医类证鉴别(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生不考):从病因、疾病特点、临床表现等角度分析,按相同点、不同点分别作答。

(5)中医治法据证确立具体的治疗方法。

(6)代表方名称:据证选择一个代表方(以教材中的代表方为主),且方剂后加“加减”二字。

(7)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

1)组成:在主方的基础上加减,加减药物不必与书上完全一致,但要体现君臣佐使,且药物名称务必正确。

2)剂量:包括两部分:①用量:在规定剂量范围内,特别是有毒副作用的药物(不能超出《药典》规定剂量)。②特殊药物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烊化。

3)煎服:一般写“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即可,特殊服法要牢记。

2.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 中医临证(含中医技术操作、病史采集、中医临床答辩三部分。分值共35分,20分钟)。

中医技术操作(3选2抽题作答)要边操作边讲要点。病史采集的考试方式是现场口述。中医临床答辩(4选1抽题作答)考试方式为现场口述。本教材主要介绍病史采集答题。根据试题提供的“患者主诉”,回答如何询问现病史及相关病史。

根据试题提供的“患者主诉”,回答如何询问现病史及相关病史。

(1)现病史

1)根据主诉及相关的鉴别诊断问诊

①发病的病因和诱因(或发病的缓急):着凉、淋雨、劳累、饮食、外伤、情绪等。②针对主症询问:部位、性状、次数、时间、加重或缓解等因素。

③相关鉴别诊断的问诊:与鉴别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症状。

2)诊疗经过

①是否到医院做过诊治,做过哪些检查,如血、尿、粪常规,血压、CT等,检查结果如何。

②治疗和用药情况。用过何种药物(名称、剂量),做过何种治疗,疗效如何。

3)发病以来一般情况问诊,如精神、饮食、睡眠情况等。

(2)相关病史

1)既往疾病史。

2)个人史,药物、食物过敏史。

3)家族史(有无遗传病病史),女性必要时询问月经、婚育史等。

要求:问诊顺序合理,条理清晰,体现中医临床思维。

3.实践技能考试第三站

西医临床(含体格检查、西医操作、西医答辩或临床判读三部分。分值共25分,20分钟)本教材略。

第二大类 综合笔试考试

综合笔试题型,全部采用单项选择题形式,共有A1、A2、A3、B1四种题型,每个选择题均由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其中A1型题是单句型最佳选择题,A2型题是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A3型题是临床情景型最佳选择题,B1型题是标准配伍题。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总题量为300题(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总题量为600题)。

注:注意教材中疾病的概念、病名的出处、常见病因、病位、病理因素、主症、基本病机。

A型题示例

A1型题:治疗下痢,属“通因通用”法的方剂是(D)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大承气汤 C.白头翁汤

D.芍药汤 E.黄连解毒汤

A2型题:患者下痢不止,色暗不鲜,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日久不愈,腹痛喜温,小便短赤,舌苔淡白,脉沉迟。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C)

A.白头翁汤 B.木香槟榔丸 C.桃花汤

D.四神丸 E.真人养脏汤

A3型题:男性,18岁。昨天淋雨后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流大量清涕,咳嗽,咳吐白稀痰,舌苔薄白,脉浮紧。

1.此病诊断为(B)

A.痹证 B.感冒 C.咳嗽

D.头痛 E.鼻渊

2.治法宜(A)

A.辛温解表 B.辛凉解表 C.清暑解表

D.益气解表 E.滋阴解表

3.方宜选用(E)

A.桂枝汤 B.芎芷石膏汤 C.银翘散

D.参苏饮 E.荆防败毒散

B型题示例:又称配伍题,目前采用B1型题。

B1型题:每道试题由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题干组成,五个备选答案在前,题干在后。答题时,要求为每个题干选择一项作为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一次或一次以上;也可以一次也不选用。为了试卷的规范化及分数计算的统一性,命题时要求B1型题一律用两个题干。

例:

A.痰湿郁热

B.血虚发热

C.阴虚发热

D.气虚发热

E.血瘀发热

1.清骨散适用于治疗:(C)

2.补中益气汤适用于治疗:(D) 4JOMxVsFnS7DiISGO6cDaalQh1r6szIudxZZGyT1UzJnfqxXODP3worO2/usDnb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