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简称IABP)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而有效的机械性辅助循环装置,由动脉系统植入一根带气囊的导管至降主动脉内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进行与心动周期相应的充盈扩张和排空,使血液在主动脉内发生时相性变化,从而起到机械辅助循环作用的一种心导管治疗方法。
1.高危患者预防应用,心脏术前心功能差,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估计手术危险性大的复杂病例,如瓣膜手术患者术前心功能NYHA Ⅳ级、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射血分数30%。
2.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或合并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或腱索断裂者,进行术前术后的循环支持。
3.心脏直视手术后不能脱离体外循环者。
4.心脏手术后用药物难以纠正的低心输出量综合征。
5.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行心脏移植或置入人工心脏前后的循环支持。
6.高危心脏病患者施行重大非心脏手术。
7.血流动力学指征:①心脏指数<2L/(min·m 2 )。②平均动脉压(MAP)<8kPa(60mmHg)。③左房压(LAP)或肺毛楔压(PCWP)>2.66kPa(20mmHg)。④成人尿量<20mL/h,四肢凉,发绀,末梢循环差。
1.心脏畸形矫治不满意。
2.中度以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3.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窦瘤破裂或主动脉、髂动脉梗阻性疾病。
4.心脏停搏、心室纤颤。
5.终末期心脏病,又不宜施行心脏移植。
6.严重的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特别是脑出血者)。
7.不可逆的脑损害。
8.恶性肿瘤发生远处转移。
1.患者准备
(1)向患者和(或)家属解释操作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取得最近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
(3)建立并保持静脉输液通路。
(4)贴好心电图监测电极并与反搏机相连接。
2.物品准备 消毒用碘伏、1%利多卡因、肝素盐水及各种抢救药品;X线透视机、除颤仪、监护仪等各种急救设备及消毒巾、纱布等;反搏导管包,内含所有必需的穿刺针、引导钢丝、连接管、注射器及三通等。
3.操作步骤
(1)穿刺股动脉:插入鞘管,注入肝素5000U,然后沿导引钢丝送入气囊导管(送入前需先抽空气囊内的气体),在X线透视下将气囊导管尖端送至胸降主动脉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远端(胸锁关节下方),若无X线透视条件,导管插入长度可通过测量胸骨柄至脐再斜向股动脉穿刺点的距离估计,导管到位并固定后,与反搏泵连接,开始反搏。
(2)反搏机的操作及调节(不同的反搏机使用方法不同,请详细阅读有关说明书)。
(3)开始反搏后应观察压力波形是否满意。现代的反搏机通常可由心电图或压力波形信号自动触发气囊的充气和排空,必要时可人工调节气囊充放气时间,首先调节充气时间使之恰好发生在主动脉瓣关闭时(即主动脉内压力波形重搏波切迹处),然后调整放气时间,最终使气囊辅助的反搏增强压超过非辅助动脉收缩压,而辅助主动脉舒张末期压低于非辅助舒张末期压5~15mmHg,以达到理想的反搏效果。窦性心律,心率80~110次/分时球囊反搏最为有效,当心动过速、心率>110次/分时球囊泵频率可降压1∶2(即两次心跳反搏1次)。
(4)药物辅助治疗及护理应注意补充血容量,继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肝素静脉滴注700~1000U/h[需监测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调整肝素剂量,使APTT维持在对照值1.5~2倍];或用低分子肝素,每12小时皮下注射1次。严密观察各项生命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神志状态、尿量、血气、下肢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
(5)主动脉球囊反搏导管的撤除:当患者血管活性药物已减量而血流动力学稳定,一般情况明显好转时,反搏泵频率减为1∶2,维持一段时间后若仍稳定,反搏频率减为1∶3,维持4~6小时病情仍无反复,则可拔除IABP导管。应先停用肝素4小时,然后停止反搏,将球囊导管尾部卸下,接上带50mL注射器的单向活瓣,抽吸注射器,关闭单向活瓣,使导管球囊内形成真空,将球囊导管回撤直至气囊近端恰好进入鞘管,然后一面紧紧在穿刺点下方加压(预防血栓栓塞远端动脉),一面将导管和鞘管拔出,让伤口喷血2~3秒压迫股动脉穿刺点近端,放松远端。压迫止血至少30分钟,充分止血后加压包紧,并置沙袋压迫6小时,穿刺侧肢体制动12小时,卧床24小时。
1.患者绝对卧床,穿刺肢体伸直状态,床头抬高15°~25°。
2.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反搏压、中心静脉压。
3.定期观察穿刺肢体血供情况。
4.注意观察反搏情况,包括反搏泵、触发模式、反搏比例、球囊充盈度、导管固定、压力套组、反搏压等。
1.主动脉及股动脉夹层 穿刺可能会出现主动脉及股动脉夹层,严重者导致腹膜后出血,故在穿刺时应当小心谨慎。
2.动脉穿孔 操作准确轻柔,遇阻力时可旋转导管方向,不可暴力强行插入,如发生要立即手术。
3.穿刺导致血管损伤 经皮穿刺股动脉置管的过程中,由于血管原发性病理改变或插管操作不当,导管可以损伤动脉形成夹层动脉瘤。在经皮穿刺置管时,注意穿刺针回抽血液通畅,放置导引钢丝顺畅无阻,通入导管时要轻柔,遇到阻力时不可用力插入。
4.气囊破裂 如在插入气囊导管时,尖锐物擦划气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刺伤气囊。应用前常规检查气囊有无破裂,气囊不要接触尖锐、粗糙物品,一旦发生要立即更换气囊导管,否则进入气囊的血液凝固,气囊将无法拔出,只能通过动脉切开取出。
5.斑块脱落栓塞 气囊导管撤除过程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气囊附壁血栓脱落可引起动脉末梢栓塞。注意在拔除气囊导管后,观察下肢血运及动脉搏动情况。
6.血栓形成 长期卧床,抗凝不当易致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致栓塞。IABP应用中应保持球囊在体内持续浮动,保持APTT60~80秒。
7.血小板减少 术后常规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可出现血小板计数下降,同时IABP作为机械辅助装置,还会出现血细胞破坏。当血小板计数持续下降时,有可能出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应停用肝素,更换非肝素抗凝剂,应每日定时检查血小板计数,必要时补充外源血小板。
8.感染 IABP后需抗凝治疗者,置球囊管处切口渗血多引起继发感染,或者无菌操作不严格也可以导致感染。置球囊管处局部应每日消毒并更换敷料,同时检查穿刺局部有无渗血、红肿、分泌物。如污染时,及时更换敷料。观察每日体温、血象的动态变化。
9.下肢缺血 IABP导管置入阻塞动脉腔影响下肢供血、下肢用弹力绷带包裹过紧、抗凝不当或使用的IABP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均可以引起下肢缺血。严密观察置IABP导管侧的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注意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及感觉等变化并与对侧比较,检查置管一侧下肢弹力绷带是否过紧,术后6小时松解弹力绷带,患者半卧体位应小于40°,避免屈膝、屈髋引起的球囊管打折,同时常规抗凝治疗。
(梁兆雄 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