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饮食劳倦论
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著《内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
以生,所谓清气、荣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
。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
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按语】 本条文从病因饮食劳倦的因素,阐述了“温能除大热”的理论依据及其方剂,提出“阴火”理论,并从脏腑功能角度、病理角度分析了脾胃之证出现一派热象,如身热、脉洪大、口渴、恶热等症的病因病机,与外感风寒所致症状进行鉴别,提出误治的危害,创立了相应的经典名方——补中益气汤对症治疗。
此外,《内外伤辨惑论》还创制了多首名方,包括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厚朴温中汤和朱砂安神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