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凡学医,必识五科七事。五科者,脉病证治,及其所因;七事者,所因复分为三。故因脉以识病,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则能事毕矣。故《经》曰:有是脉而无是诊者,非也。究明三因,内外不滥,参同脉证,尽善尽美。
凡学脉,须先识七表八里九道名体证状,了然分别,然后以关前一分应动相类,分别内外及不内外。又须知二十四脉,以四脉为宗,所谓浮沉迟数,分风寒暑湿,虚实冷热,交结诸脉,随部说证,不亦乎。
凡审病,须先识名,所谓中伤寒暑风湿瘟疫时气,皆外所因;脏腑虚实,五劳六极,皆内所因;其如金疮踒折,虎狼毒虫,涉不内外。更有三因备具,各有其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学不可不备。
凡学审证,须知外病自经络入,随六经所出,井营输源经合各有穴道,起没流传,不可不别。内病自五脏郁发,证候各有部分,溢出诸脉,各有去处。所谓上竟上,头项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腹肚腰足中事也。
凡用药,须熟读本草,广看方书,雷公炮炙,随方过制,汗下补吐,轻重涩滑,燥润等性,量病浅深,饮服多寡,五德五味,七情八反,升合分两,朝代不同,一一备学,将欲对治,须识前后。故《经》曰:先去新病,病当在后。
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其因有三,曰内,曰外,曰不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不外乃背经常。《金匮》之言,实为要道。《巢氏病源》,具列一千八百余件,盖为示病名也,以此三条,病源都尽,不亦反约乎。
凡学医,既明五科,每科须识其要。脉有浮沉迟数,病有风劳气冷,证有虚实寒热,治有汗下补吐,若于三因推明,外曰寒热风湿,内曰喜怒忧思,不内外曰劳逸作强,各有证候,详而推之,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按语】 此段从学医、学脉、审病、审证、用药、治病等方面一一详述,为后世学医者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