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的常见症状见表4-1。
表4-1 脾胃病的常见症状
续表
胃痛中医知识要点见表4-2。
表4-2 胃痛中医知识要点
西医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胃癌、慢性胰腺炎及胆囊炎等疾病所致胃痛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以下主要介绍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的诊疗。
【概述】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主要病因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80%~95%)。可分为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后者可伴胃黏膜肠化。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即使有症状也多为非特异性,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呈食欲缺乏,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本病较常见,约占门诊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
【诊断要点】
反复出现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伴有食欲缺乏、嗳气、泛酸、恶心等表现。确诊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Hp检测有助于病因诊断。怀疑A型萎缩性胃炎者应检测血清胃泌素和相关的自身抗体。
【治疗要点】
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组织学。
1.消除或削弱攻击因子
(1)根除Hp: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抗生素可选择克拉霉素、甲硝唑、阿莫西林、替硝唑、呋喃唑酮等。
(2)抑酸或抗酸治疗:适用于以胃黏膜糜烂或以烧心、泛酸、上腹饥饿痛等症状为主者。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抗酸剂如铝碳酸镁等,H 2 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法莫替丁,或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
2.增强胃黏膜防御 适用于胃黏膜糜烂或症状明显者。药物包括胶体铋、硫糖铝、瑞巴派特、替普瑞酮、米索前列醇等。
3.动力促进剂 适用于以上腹饱胀、早饱等症状为主者。药物如多潘力酮、莫沙必利、依托必利等。
4.其他
(1)维生素B 2 ,适用于A型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
(2)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维生素E。
【概述】
消化性溃疡泛指胃肠道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或胃蛋白酶消化而造成的疾病,主要包括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一般男性高于女性,DU多见于青壮年,GU则多见于中老年人。Hp感染和非甾体抗炎药服用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最主要病因。
【诊断要点】
具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的典型病史,典型症状为上腹痛,性质可有钝痛、灼痛、胀痛、剧痛、饥饿样不适。特点:①慢性过程,可达数年或10余年。②反复或周期性发作,发作期可为数周或数月,发作呈季节性。典型者多在季节变化时发生,如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③部分患者有与进餐相关的节律性上腹痛。餐后痛多见于GU,饥饿痛或夜间痛、进餐缓解多见于DU。④腹痛可被抑酸或抗酸剂缓解。⑤体征:发作时剑突下、上腹部或右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缓解后可无明显体征。
【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 作息规律,劳逸结合,放松精神,避免进食辛辣、过咸的食物及浓茶、咖啡等饮料。吸烟者尽可能戒除,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尽可能停服。
2.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①H 2 受体拮抗剂,是治疗PU的主要药物之一,疗效好,用药方便,价格适中,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少。常用药物有法莫替丁、尼扎替丁、雷尼替丁。②质子泵抑制(PPI)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首选药物,PPI可在2~3天内控制溃疡症状,对一些难治性溃疡的疗效优于H 2 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典型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2)根除Hp:采用三联或四联疗法根除Hp,首选四联。复查时间为治疗完成1个月后,此外,复查前2周应停用PPI以免造成假阴性。
(3)保护胃黏膜:常用药有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米索前列醇。
3.维持治疗 胃溃疡愈合后,大多数患者可以停药。但对于溃疡多次复发的患者,在去除常见诱因的同时,要进一步查找是否存在其他病因,并给予维持治疗,即较长时间服用维持剂量的H 2 受体拮抗剂或PPI,疗程因人而异,短者3~6个月,长者1~2年,或视具体病情延长用药时间。
痢疾中医知识要点见表4-3。
表4-3 痢疾中医知识要点
西医的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可参考痢疾辨证论治,以下主要介绍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
【概述】
痢疾(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表现以间断性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及腹痛为主要症状。
【诊断要点】
具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伴有(或不伴)不同程度全身症状者,在排除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放射性肠炎等基础上。具有上述结肠镜检查重要改变中至少1项及黏膜活检组织学所见可以诊断本病。
【治疗要点】
以控制腹部或肠外系统症状,改善患者营养及生活质量,巩固疗效,预防复发、防治并发症为目的。
1.一般治疗 充分休息限制饮食,保持营养;必要时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这是本病的基础治疗药物。
(2)糖皮质激素,多用于急性发作期。口服泼尼松,重度患者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先予静脉滴注,如氢化可的松和甲泼尼龙。症状好转后再改为甲泼尼龙口服。糖皮质激素只用于活动期的诱导缓解,症状控制后应予逐渐减量至停药,不宜长期使用。减量期间加用免疫抑制剂或5-ASA维持治疗。
(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激素依赖的慢性持续型患者。常用制剂有硫唑嘌呤,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及骨髓抑制,使用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白细胞计数。不耐受者可选用氨甲蝶呤。维持治疗的疗程根据具体病情决定,通常不少于4年。
3.对症治疗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严重贫血者可输血;低蛋白血症者应补充血清蛋白。病情严重应禁食,并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
4.手术治疗
(1)紧急手术指征:并发大出血、肠穿孔、重型患者特别是合并中毒性巨结肠,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且伴严重毒血症状者。
(2)择期手术指征:①并发结肠癌变。②慢性持续型病例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虽激素可控制病情但不良反应太大不能耐受者。一般采用全结肠切除加回肠造瘘术。
鼓胀中医知识要点见表4-4。
表4-4 鼓胀中医知识要点
西医的肝硬化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以下介绍西医对该病的诊疗。
【概述】
肝硬化是一种由不同病因长期作用肝脏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的终末阶段。临床上将肝硬化大致分为肝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本病起病常隐匿,早期可无特异性症状、体征,至晚期可出现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和多种并发症,死亡率高。
1.代偿期 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可有腹部不适、乏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症状,多呈间歇性,常于劳累、精神紧张或伴随其他疾病而出现,休息及助消化的药物可缓解。患者营养状态尚可,肝脏是否肿大取决于不同类型的肝硬化,脾脏因门静脉高压常有轻中度肿大。肝功能试验检查正常或轻度异常。
2.失代偿期 症状较明显,主要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类临床表现。除了上述特点外,特异性表现还有以下几种:①消化吸收不良:食欲减退、恶心、厌食,腹胀,餐后加重,荤食后易腹泻,多与门静脉高压时胃肠道淤血水肿、消化吸收障碍和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②营养不良:消瘦、乏力,精神不振,甚至因衰弱而卧床不起,患者皮肤干枯或水肿。③黄疸持续加重,多系肝细胞性黄疸。④常有鼻腔、牙龈出血及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和消化道出血等。⑤内分泌失调。
【诊断要点】
肝硬化通常依据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大同时存在的证据群。影像学所见肝硬化的征象有助于诊断。当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证据不充分、肝硬化的影像学征象不明确时,肝活检若查见假小叶形成,可诊断。
1.肝功能减退 符合肝硬化的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如血清白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延长等。
2.门静脉高压 门腔侧支循环形成、脾大及腹腔积液是确定门静脉高压的要点。存在可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包括肝炎病史、饮酒史、药物史、输血史及家族遗传病史等。
3.符合肝硬化的症状体征
【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 ①去除或减轻病因:抗肝炎病毒治疗及针对其他病因治疗。②慎用损伤肝脏的药物:避免不必要、疗效不明确的药物,减轻肝脏代谢负担。③维护肠内营养:肝硬化时若碳水化合物供能不足,机体将消耗蛋白质供能,加重肝脏代谢负担。肠内营养是机体获得能量的最好方式,对于肝功能的维护,防止肠源性感染十分重要。
2.药物治疗 ①抗病毒治疗:首选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②抗纤维化:活血化瘀软坚之中药。
3.腹水的治疗
(1)一般治疗:①控制水和钠盐摄入。②利尿剂。常联合使用保钾及排钾利尿剂,即螺内酯联合呋塞米。利尿效果不满意时,应酌情配合静脉输注,血清蛋白利尿速度不宜过快,以免诱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③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2)难治性腹水:①排放腹水,补充白蛋白。②自身腹水浓缩回输。③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④肝移植。
4.并发症治疗
(1)胃食管静脉破裂出血:①重症监护。②控制急性出血(血管活性药物、气囊压迫、内镜治疗、手术、介入治疗)。③控制再出血(内镜治疗、β受体阻断剂、外科治疗)。
(2)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抗感染治疗为主。
(3)肝肾综合征:增加动脉有效血容量、降低门脉压为主。
(4)肝肺综合征:以外科治疗为主。
腹痛中医知识要点见表4-5。
表4-5 腹痛中医知识要点
西医的急性胰腺炎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以下介绍西医对该病的诊疗。
【概述】
急性胰腺炎(AP)是多种病因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炎症性损伤。临床以急性上腹痛及血淀粉酶或脂肪酶升高为特点。绝大多数患者的首发症状常较剧烈,多位于中左上腹甚至全腹,部分患者腹痛向背部放射。患者病初可伴有恶心、呕吐,轻度发热。常见体征为中上腹压痛,肠鸣音减少,轻度脱水貌。多数患者病情轻,预后好。少数患者可伴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及胰腺局部并发症。死亡率高。
【诊断要点】
1.确定是否为AP 应具备下列3条中任意2条:①急性、持续中上腹痛。②血淀粉酶或脂肪酶>正常值上限3倍。③AP的典型影像学改变。此诊断一般应在患者就诊后48小时内明确。
2.确定AP程度 根据器官衰竭(OF)、胰腺坏死及胰腺感染情况分度,见表4-6。
表4-6 AP程度诊断
【治疗要点】
急性胰腺炎治疗包括寻找并去除病因及控制炎症。
1.液体复苏 起病后若有循环功能障碍,24小时内是液体复苏的黄金时期。MSAP患者在没有大量失血情况下,液量宜控制在3500~4000mL/d。在用晶体进行液体复苏时,应注意补充乳酸林格平衡液,避免大量生理盐水扩容,导致氯离子堆积。缺氧致组织中乳酸堆积,代谢性酸中毒较常见,应积极补充碳酸氢钠。重症患者胰腺大量渗液,蛋白丢失,注意补充血清蛋白,才能有效维持脏器功能。补液量及速度虽可根据中心静脉压进行调节,但AP时常有明显胀麻痹性肠梗阻,中心静脉压可因此受影响,参考价值有限。
2.呼吸功能 轻症患者可于鼻导管、面罩给氧,力争使动脉氧饱和度>95%。当出现急性肺损伤、呼吸窘迫时,应给予正压机械通气,并根据尿量、血压、动脉血pH等参数调整补液量,总液量<2000mL,可适当使用利尿剂。
3.肠功能维护 导泻及口服抗生素有助于减轻肠腔内细菌、毒素在肠屏障功能受损时的细菌移位及减轻肠道炎症反应。导泻可减少肠腔内细菌过度生长,促进肠蠕动,有助于维护肠黏膜屏障。可给予芒硝(硫酸钠)合并开水分次饮入。大便排出后,可给予乳果糖以保持大便每1~2日1次。口服抗生素可用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胃肠减压有助于减轻腹胀,必要时可以使用。
4.减少胰液分泌 禁食,应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5.控制炎症
6.镇痛
7.急诊内镜治疗
胃痞中医知识要点见表4-7。
表4-7 胃痞中医知识要点
西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以下介绍西医对该病的诊疗。
【概述】
本病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功能紊乱引起的具有餐后饱腹感、早饱、中上腹痛及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中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诊断要点】
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中的一项或多项,且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证据。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避免食用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注意根据患者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经验性治疗。
(1)适度抑制胃酸:适用于以上腹痛、灼热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选择H 2 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这类药物起效快,对酸相关的症状如反酸、恶心、易饥饿等有一定缓解作用。
(2)促胃肠动力药:促胃肠动力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一般适用于以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且不良反应低。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或依托必利均可选用。对疗效不佳者,可联合使用抑酸药和促胃肠动力药。
(3)助消化药:消化酶制剂可作为治疗消化不良的辅助用药,改善与进餐相关的上腹胀、食欲差等症状。
泄泻中医知识要点见表4-8。
表4-8 泄泻中医知识要点
续表
西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以下介绍西医对该病的诊疗。
【概述】
本病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通常会以腹部不适以及腹痛或出现腹泻,或便秘交替,以及粪便性质改变等一些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诊断要点】
在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基础上,反复发作的腹痛,近3个月内发作至少每周1次,伴下面2项或者2项以上症状:①与排便相关。②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③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
【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 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对伴有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
2.对症治疗
(1)解痉药:匹维溴铁为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的钙拮抗药,能够缓解平滑肌痉挛,还可以降低内脏高敏感性,对腹痛有一定疗效,且不良反应少。阿托品、莨菪碱类、颠茄合剂等抗胆碱药物可作为缓解腹痛的短期对症治疗,不适于长期用药。
(2)调节内脏感觉的药物,如阿洛司琼、雷莫司琼可改善患者腹痛症状,减少大便次数。
3.腹泻患者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止泻药 轻症者宜使用吸附止泻药如蒙脱石散、药用炭等。泻药对以便秘为主的患者,宜使用作用温和的轻泻剂,常用的渗透性轻泻剂如聚乙二醇、乳果糖或山梨醇,容积性泻药如甲基纤维素等也可选用。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依托比利等,能够促进小肠和结肠蠕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