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心血管科

第一节 心力衰竭病

心血管病的常见症状见表2-1。

表2-1 心血管病的常见症状

续表

心力衰竭病中医知识要点见表2-2。

表2-2 心力衰竭病中医知识要点

西医心力衰竭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以下介绍西医对该病的诊疗。

【概述】

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心力衰竭分级(NYHA的心功能分级法)。

Ⅰ级:心脏病患者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症状。

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心力衰竭症状。

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低于平时一般体力活动即引起心力衰竭症状。

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活动后加重。

一、急性心力衰竭

【概述】

指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

严重程度分类(Killip分级适用于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衰的严重程度)。

Ⅰ级:无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Ⅱ级:有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肺部50%以下肺野湿性啰音,心脏第三心音奔马律。

Ⅲ级:严重的心力衰竭临床症状与体征。严重肺水肿,肺部50%以上肺野湿性啰音。

Ⅳ级:出现心源性休克。

【诊断要点】

1.症状 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常达30~50次/分,强迫坐位、面色灰白、发绀、大汗、烦躁、同时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极重者可因脑缺氧而致神志模糊。听诊时两肺满布湿性啰音和哮鸣音,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心率快,同时有舒张早期第三心音奔马律,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

2.心源性休克

(1)低血压持续30分钟以上,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原有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降低≥60mmHg。

(2)组织低灌注状态:①皮肤湿冷、苍白和发绀伴紫色条纹。②心动过速>110次/分。③尿少(<20mL/h),甚至无尿。④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3)血流动力学障碍PCWP≥18mmHg,心脏排血指数(CI)≤36.7mL/s·m(≤2.2L/min·m)。

(4)代谢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症。

3.胸部X线 早期间质水肿时,上肺静脉充盈、肺门血管影像模糊、小叶间隔增厚;肺水肿时表现为蝶形肺门;严重肺水肿时,为弥漫满肺的大片阴影。

根据典型症状与体征,作出诊断。尽快明确:容量状态、循环灌注状态、急性心力衰竭诱因及并发症情况。

【治疗要点】

1.初始治疗 吸氧;吗啡、袢利尿剂、强心剂等经静脉给予。取坐位或半卧位,两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

2.病情仍不缓解者 根据收缩压和肺淤血状况选择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正性肌力药、血管扩张药和血管收缩药等。

3.病情严重、血压持续降低(<90mmHg)甚至心源性休克者 应监测血流动力学,并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械通气支持、血液净化、心室机械辅助装置以及外科手术等各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二、慢性心力衰竭

【概述】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按照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

【诊断要点】

临床上左心衰竭较为常见,尤其是左心衰竭后继发右心衰竭而致全心衰竭。

1.左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①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主要的症状,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等多种形式。②咳嗽、咳痰、咯血,粉红色泡沫痰。③运动耐力下降、乏力、头晕、心慌等灌注不足的表现。④查体除原有的心脏病体征外,还可发现左心室增大、脉搏强弱交替,听诊可闻及肺部啰音。

2.右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①消化道症状:胃肠道及肝淤血引起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是右心衰竭最常见的症状。②劳力性呼吸困难。③查体除原有的心脏病体征外,还可发现心脏增大、颈静脉充盈、肝大和压痛、发绀、下垂性水肿和胸腹水等。

3.全心衰竭 左心衰竭后继发右心衰竭而致的全心衰竭,因右心衰竭时右心排血量减少,因此比以往的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肺淤血症状反而有所减轻。

【治疗要点】

1.病因治疗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调脂药物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消除心力衰竭诱因,控制感染,治疗心律失常,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

2.改善症状 根据病情调整利尿剂、硝酸酯和强心剂的用法用量。

3.正确使用神经内分泌抑制剂 从小剂量增至目标剂量或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剂量。

4.监测药物反应,及时调整。

5.监测频率 患者应每天自测体重、血压、心率,并登记及时复诊。

第二节 心悸

心悸中医知识要点见表2-3。

表2-3 心悸中医知识要点

续表

西医的心律失常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以下介绍西医对该病的诊疗。

【概述】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分类 按发生部位分为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两类;按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与缓慢型心律失常两类;按发生机制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类。

冲动形成异常:

(1)窦性心律失常:①窦性心动过速。②窦性心动过缓。③窦性心律不齐。④窦性停搏。

(2)异位心律失常:1)被动性异位心律:逸搏及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2)主动性异位心律:①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②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区性、房室折返性、室性)与非阵发性心动过速。③心房扑动、心房颤动。④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冲动传导异常:

(1)干扰及干扰性房室分离常为生理性。

(2)心脏传导阻滞:①窦房传导阻滞。②心房内传导阻滞。③房室传导阻滞(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④心室内传导阻滞(左束支、右束支和分支阻滞)。

(3)折返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心动过速(常见房室结折返、房室折返和心室内折返)。

(4)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常见心律失常及治疗】

常见心律失常及治疗见表2-4。

表2-4 常见心律失常及治疗

续表

常用药物的适应证和不良反应见表2-5。

表2-5 常用药物的适应证和不良反应

续表

第三节 眩晕

眩晕中医知识要点见表2-6。

表2-6 眩晕中医知识要点

续表

西医的高血压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以下介绍西医对该病的诊疗。

【概述】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

【诊断要点】

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3级。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见表2-7。

表2-7 高血压分级标准

续表

【治疗要点】

1.治疗目标 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保护靶器官。

2.改善生活方式 减少钠盐、脂肪摄入;戒烟,限制饮酒等。

3.合理使用降压药 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可归纳为五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单药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联合治疗有利于血压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目标值,也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

4.各类降压药的特点 见表2-8。

表2-8 各类降压药特点

续表

5.降压目标 见表2-9。

表2-9 降压目标

6.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 控制某一种危险因素时应注意尽可能改善或至少不加重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降压治疗方案除了必须有效控制血压和依从治疗外,还应顾及可能对糖代谢、脂代谢、尿酸代谢等的影响。

第四节 胸痹

胸痹中医知识要点见表2-10。

表2-10 胸痹中医知识要点

西医的冠心病可参考本篇,以下介绍西医对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疗。

一、稳定型心绞痛

【概述】

也称劳力性心绞痛。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甘油后疼痛消失。疼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持续时间性质及诱发因素等在数月内无明显变化。

【分度】

心绞痛分级见表2-11。

表2-11 心绞痛分级

【治疗要点】

1.发作时的治疗

(1)休息。

(2)治疗较重的发作,可选作用较快的硝酸甘油。舌下含服起效最快,反复发作静脉使用,但要注意耐药可能。①硝酸甘油:舌下含化,1~2分钟即开始起作用,约半小时后作用消失。延迟见效或完全无效时提示患者并非患冠心病或为严重的冠心病。②硝酸异山梨酯:舌下含化,2~5分钟见效,作用维持2~3小时。

2.缓解期的治疗

(1)生活方式的调整,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2)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①β受体拮抗剂:临床常用的β受体拮抗剂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②硝酸酯类药:常用的硝酸酯类药物包括二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等。③钙通道阻断剂:非二氢吡啶类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卓,不建议应用于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与β受体阻断剂联合使用也需要谨慎;二氢吡啶类包括常用的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同时有高血压的患者更适合使用。

(3)其他药物:主要用于β受体阻断剂或者钙离子拮抗剂有禁忌或不耐受,或不能控制症状的情况下使用,如曲美他嗪、尼可地尔等。

(4)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①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患者只要无禁忌可使用。②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药物:他汀类药物:为首选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③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临床常用的ACEI类药物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贝那普利、赖诺普利等。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

【概述】

三种不稳定型心绞痛见表2-12。

表2-12 三种不稳定型心绞痛

【分级】

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程度分级见表2-13。

表2-13 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程度分级(Braunwald分级)

【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 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消除紧张情绪和顾虑,保持环境安静,可以应用小剂量的镇静剂和抗焦虑药物。对于有发绀、呼吸困难或其他高危表现患者,给予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SaO 2 >90%。同时积极处理相关疾病,如感染、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低血压、心力衰竭、低氧血症、肺部感染、快速型心律失常和严重的缓慢型心律失常。

2.药物治疗 ①抗心肌缺血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断剂。②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③抗凝治疗: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④调脂治疗。⑤ACEI或ARB。 fQYq/s+eRcXwNwbEnJfVDPREHzTFn5Ic8f4u/js/B37e+C1fBRSFRY6ILtjNnWj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