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内分泌科

第一节 消渴

内分泌疾病的常见症状见表5-1。

表5-1 内分泌疾病的常见症状

消渴中医知识要点见表5-2。

表5-2 消渴中医知识要点

西医的糖尿病可参考消渴辨证论治,以下介绍西医对该病的诊治,并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治。

【概述】

糖尿病(DM)是由多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

【诊断要点】

1.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三多一少为主要表现。

2.以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或伴发病首诊的患者。

3.高危人群,有IDR病史;年龄≥45岁:超重或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接受抗即郁症药物治疗等。

糖尿病诊断:空腹血糖(空腹指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任意时间指一日内任何时间,无论上一次进餐时间及食物摄入量。空腹血糖(FPG):3.9~6.0mmol/L为正常;6.1~6.9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7.0mmo/L应考虑糖尿病。糖耐量实验(OGTT)餐后2小时血糖(2hPG)<7.7mmol/L为正常糖耐量;7.8~11.0mmol/L为糖耐量受损(IGT)≥11.1mmol/L应考虑糖尿病。对于无糖尿病症状,仅一次血糖值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须在另一天复查核实而确定诊断。

【治疗要点】

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控制高血糖和相关代谢紊乱以消除糖尿病症状和防止急性严重代谢紊乱:远期目标是预防和(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维持良好健康和学习、劳动能力,保障儿童生长发育,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和延长寿命。重视糖尿病宣教。

1.饮食治疗 控制每天摄入的总热量、合理搭配营养成分,定量定时进餐。

2.运动治疗 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应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一项基本措施,适用于病情相对稳定者,尤其适合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3.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基本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建议患者应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SMBG),指导调整治疗方案。持续血糖监测(CGM)可作为无症状低血糖和(或)频发低血糖患者SMBG的补充。HbA1c用于评价长期血糖控制情况,也是临床指导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患者初诊时都应常规检查,开始治疗时每3个月检测1次,血糖达标后每年也应至少监测2次。也可用糖化血清白蛋白来评价近2~3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4.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1)磺脲类(SU):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如格列苯脲、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

(2)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作用机制与SU基本相同,但降糖作用快而短,主要控制餐后高血糖。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

(3)双胍类(BG):作用机制为抑制肝糖异生及肝糖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抑制或延缓葡萄糖在胃肠道的吸收。如二甲双胍等。

(4)噻唑烷二酮(TZD):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

5.胰岛素治疗

(1)适应证: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和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时,合并重症感染、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肝肾功能不全,需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妊娠和分娩的糖尿病患者,胰腺切除等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

(2)常用制剂:主要分为速效、中效和长效三种,另有超短效、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放预混入胰岛素。

(3)使用原则:胰岛素治疗应在一般治疗和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因每个患者的病情及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不同,故胰岛素的用量、用法必须个体化;为避免低血糖反应可先从小剂量开始;需及时稳步调整剂量;可与部分口服降糖药合用,减少胰岛素用量,减轻不良反应。

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概述】

本病是糖尿病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1型糖尿病,但是在感染、突然停用或不适当减用胰岛素、饮食失调、胃肠疾病、外伤、手术、急性脑血管病、精神因素、妊娠与分娩等诱因下,2型糖尿病也可发生。其原理为胰岛素严重不足,糖代谢紊乱迅速加剧,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酮体为酸性物质,大量消耗体内储备碱,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诊断要点】

早期诊断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临床上对于原因不明的恶心呕吐、酸中毒失水、休克、昏迷的患者,尤其是呼吸有酮味(烂苹果味)、血压低而尿量多者,不论有无糖尿病病史,均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立即查末梢血糖、血酮、尿糖、尿酮,同时抽血查血糖、血酮、β-羟丁酸、尿素氮、肌酐电解质、血气分析等以肯定或排除本病。如血糖>11mmol/L伴酮尿和酮血症,血pH<7.3及(或)血碳酸氢根<15mmoL/L可诊断为DKA。DKA诊断明确后,尚需判断酸中毒严重程度:pH<7.3或碳酸氢根<15mmol/L为轻度;pH<7.2或碳酸氢根<10mmol/L为中度;pH<7.1或碳酸氢根<5mmol/L则为严重酸中毒。

【治疗要点】

对早期酮症患者,仅需给予足量胰岛素及补充液体,严密观察病情,定期查血糖、血酮,调整胰岛素剂量,对酸中毒甚至昏迷的患者一旦诊断应立即积极抢救。

1.补液 是治疗的关键环节,基本原则为“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轻度脱水不伴酸中毒者可以口服补液,中度以上的DKA患者须进行静脉补液,以便尽快补充血容量,改善周围循环和肾功能。如治疗前已有低血压或休克,经快速输液仍不能有效升高血压,需输入胶体溶液并采用其他抗休克措施。以后根据血压心率、每小时尿量、末梢循环情况及有无发热、吐泻等决定输液量和速度,老年患者及有心肾疾病患者必要时根据中心静脉压指导治疗。24小时输液量应包括已失水量和部分继续失水量。当血糖下降至13.9mmol/L时,根据血钠情况使用胰岛素。鼓励患者喝水,减少静脉补液量;也可使用胃管灌注温0.9%氯化钠或温开水,但要分次少量缓慢灌注避免呕吐而造成误吸,宜用于有呕吐、胃肠胀气或上消化道出血者。对于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补液过度,在严密监测血浆渗透压,心、肺、肾功能和神志状态下,根据情况调整补液量和速度。

2.采用小剂量(短效)胰岛素治疗方案 有抑制脂肪分解和酮体生成的最大效应以及相当强的降低血糖效应,而促进钾离子运转的作用较弱。通常将短效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滴注(应另建输液途径),亦可间歇静脉注射。病情稳定后过渡到胰岛素常规皮下注射。

3.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酸中毒主要由酮体中酸性代谢产物引起,经输液和胰岛素治疗后,酮体水平下降,酸中毒可自行纠正,一般不必补碱。但严重酸中毒影响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功能,应给予相应治疗,但补碱不宜过多、过快。补碱指征为血H + <7.1mmol/L,HCO - 3 ,<5mmol/L。

4.补钾 治疗酸中毒时,钾从细胞内转移至细胞外,故血钾可正常;开始胰岛素及补液治疗后,只要患者有尿即可静脉补钾,在心电监护及血钾测定下补充氯化钾。

第二节 消渴痹

消渴痹中医知识要点见表5-3。

表5-3 消渴痹中医知识要点

西医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以下介绍西医对该病的诊疗。

【概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本病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类型,通常为对称性、多发性病变,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进展缓慢。

【诊断要点】

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事现相符。有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障碍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感觉神经障碍的临床表现:先期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伴麻木、针刺、灼热或如踏棉垫感,有时伴感觉过敏,随后有肢痛,呈隐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运动神经障碍的临床表现:后期可有运动神经受累,出现肌张力受累,肌力减弱以至肌萎缩和瘫痪。肌萎缩多见于手、足小肌肉和大腿肌。

4.以下4项检查中如果有任1项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①针刺觉异常。②压力觉异常。③振动觉异常。④踝反射异常。

如根据以上检查仍不能确诊,可做神经肌电图检查。

【治疗要点】

本病治疗原则以积极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和缓解疼痛为主。

1.控制血糖 参考消渴章节血糖控制方案。

2.营养神经 改善麻木症状,可予B族维生素、甲钴胺、腺苷钴胺等。

3.缓解疼痛 可选用常规止痛药治疗。

4.其他 α-硫辛酸、依帕司他等。

第三节 瘿病

瘿病中医知识要点见表5-4。

表5-4 瘿病中医知识要点

西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以下介绍西医对该病的诊疗。

【概述】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激素(TH)分泌过多,引起以易激动、烦躁、失眠、心悸、乏力、怕热、多汗、消瘦、食欲亢进、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女性月经稀少等神经、循环、消化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上以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GD)最常见,约占85%,其次为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亚急性甲状腺炎伴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药物性甲状腺功能亢进。

【诊断要点】

诊断的程序包括:①甲状腺毒症的诊断:测定血清TSH、TT 4 、FT 4 、TT 3 、FT 3 的水平。②确定甲状腺毒症是否来源于甲状腺的功能亢进。③确定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原因,如GD、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高功能腺瘤等。

1.高代谢症状和体征。

2.甲状腺肿大。

3.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TSH减低。

具备以上3项时诊断即可成立。

应当注意:淡漠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的高代谢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明显消瘦或心房颤动,尤其是老年患者;少数患者无甲状腺肿大;T 3 型甲状腺功能亢进仅有血清TT 3 ,增高。T 4 型甲状腺功能亢进仅有血清TT 4 增高。

【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 适当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及过度劳累。补充足够热量及营养,避免高碘食品及药物。

2.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

(1)抗甲状腺药物(ATD):是硫代酰胺类化合物,包括硫脲类和咪唑类两类。ATD治疗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基础治疗。

(2)放射碘: 131 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目的是破坏甲状腺组织,减少甲状腺激素产生。治疗机制是被 131 I甲状腺摄取后释放出β射线、破坏甲状腺组织细胞。

(2)手术治疗:适应证①甲状腺肿大显著(>80g),有压迫症状。②中、重度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期服药无效,或停药复发,或不能坚持服药者。③胸骨后甲状腺肿。④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证实甲状腺癌或者怀疑恶变。⑤ATD治疗无效或者过敏的妊娠患者,手术需要在妊娠T2期(4~6个月)施行。手术术式通常采取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两侧各留下2~3g甲状腺组织。 6l3hGvmOmJ+xg8pIwhA6TGbpyyivPl/YjygfYNFWyY1px7/XHJskyfFLd7B3UMW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