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师门文化

郇味传承之道

做人如做菜,做菜如做人。

人品:最主要的不是能力,而是人品。能力再高,人品不好,也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和重用。

做事:最主要的不是成绩,而是良心。成绩再好,没有良心,也得不到别人的肯定和赏识。

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就要有一个好人品。人品好,一切才会好;人品正,做啥都易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想要把人做好就要和人品好的人来往。而那些人品不好的人,为人不厚道,爱占人便宜,我们要远离。以自我为中心,重名重利,抢人好处,心胸狭窄,没有底线,这样的人,一定别靠近!

不懂感恩的人,心地不善的人,不记他人的好,不感激他人的帮助,还把恩情抛之脑后。要记住,善良是天性,感恩是修养。

言而无信、不诚实的人,欺骗别人的信任,利用别人的真心,这样的人,生意上没人合作,生活中无人靠近,什么都干不好,什么都不能信。人无信而不立。

做人钱财名利不是第一,身份地位不是第一,只有人品才是第一。只要人品好,貌丑家贫也会受人尊重,让人信服。

做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唯独不能没有人品;什么都可以丢,就是不能丢人品。人品是做人最硬的底牌,也是最好的财富,比钱值钱,比金珍贵。有了好人品,才是无价之宝;把人做好了,才算真正的成功。

人品,是做人的底牌;人格,是做事的底线。一个人的人品,折射在一个人的言行;一个人的人格,反映在一个人的外在。人品好的人,低调不惹是非;人格好的人,真诚不玩虚假。

做人,就要以人品为先。人品好,才会有人欣赏,才会被人看重,才有更多机遇。做人不但要守该守的本分,还要有处事的底线。再难再穷,不言而无信;再苦再累,不欠债不还。

高尚的人品聚人,正直的人格赢心。

记住:

把诺言,留给诚信的人。

把在乎,留给重情义的人。

把坦诚,留给忠厚的人。

把忠义,留给交心的人。

把善良,留给感恩的人。

把真心,留给珍惜的人。

郇味话传承

1993年,师父高国禄指定我为高氏门派掌门人。

2010年,王文玉给我送师门谱,是一种渴望情感、传承寄托的寻找。

2015年,参加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举行的国宝级大师崔玉芬先生的收徒仪式,激励我为延续高氏门派不断努力。

这些促使我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寻味淮扬菜》的出版。书里记录了淮扬菜的历史、发源、地理位置分布、菜系风味特点及代表菜肴,重点在京朝淮扬菜的形成、生存与发展。

我做到了,2018年出版《寻味淮扬菜》。

我做到了,2019年完成三期学习班的传承。

能否有人承传下去,我不知道,条件、精力、环境都有限,只能尽力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我主要是面向师门,寻找传承人。我希望我的弟子们都是传承人,这是希望,愿望。

根据师门几代老前辈为人做事实实在在的特点,我对师门弟子提出了要求:

谦虚谨慎,诚实做人。

勤奋刻苦,努力做事。

不求轰轰烈烈,只求扎扎实实。

郇味师门的管与教

管理师门,首先要让师门的人理解师门的理念、文化,然后再传承师门技艺。对于不遵守门规的人员,要进行清理、划分,不适合的劝退。将遵守门规、愿学本门传统技艺、能主动做有益于师门事的人员,纳入学习班,从中挑选出色的学员为“传承人”,通过申报、审查,合格并获得认可后,颁发传承人证书。

在2018年完成《寻味淮扬菜》一书出版的同时,也随之编写了《京朝淮扬菜》第一册。这本书只在师门内部发行,大约印制50本。为什么只在师门内部发行?一方面是因为资金不足;另一方面是因师门成员不断增加,需要把能进师门的真正人才编入。2019年12月7日,我正式宣布“关门了”,有缘的随缘,无缘不再叨扰。

今编写第二本《京朝淮扬菜》,希望在有生之年明确传承师门的根系,脉系传承的代数。因社会变革改动,已不再是真正的师传带徒。作为京朝淮扬菜郇味师门的掌门人,我对徒弟有一定的要求,即要做到传艺、育人。通过举办学习班,进行技艺传承和重点培养;没有条件的时候,采用微信讲、读、教,比菜肴、教基本功等形式进行传授。我要求学员起码掌握2个师门传统菜及技法,要求传承人掌握8个菜肴,并有一个绝技手法。

京朝淮扬菜是在北京传承的一个派系,从能够追溯到的祖师爷创派开山到闯出名望,从收徒到开枝散叶传承数代,也算是为中华民族文化、为中华食文化、为北京城市文化史册留下了一点儿小小的记忆。希望我们无愧为“四大名厨”之一、淮扬菜大师王兰的徒子徒孙,为祖师爷留下印记,也希望后人续写新的篇章。

师徒缘:“求师”与“选徒”

“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意思是说求师不专一,受益虽有,学业却难致精深。选择嫡传弟子的时候更要谨慎。嫡传弟子与普通学员不同,至少在师父眼里嫡传弟子更能代表师门,师父的传承也更多地呈现在嫡传弟子身上。

我希望把本门的手艺传授给更多的人,但选人我有自己的标准。能够做好菜的首要条件就是能坚持,离开时间的沉淀,成就不了行家里手。第二就是自律,自我管理毫无章法,没有规矩和条条框框的约束,自家门派就和社会小餐饮没有区别了。第三是悟性,悟性高的人学起来也更快。我给徒弟们上课的时候,无须讲高深的大道理,只要往那儿一站,每一个动作,都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

厨师行业是个勤行,不能有懒惰的思想,要持之以恒,干一行爱一行,坚持下来就会有好的结果。现在整个大环境都比较浮躁,作为厨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分。正如淮扬菜的煮干丝,要把一块手掌大的豆腐干,整齐划一地切成上千根厚薄、长短均匀的豆腐丝,没有深厚的功底是做不来的。只有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把每一样食材的处理方法和烹制方法都了解清楚,做出的菜品才能打动人。

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烹饪原料越来越丰富,在传统菜中也不断加进新的元素,但仍不能脱离传统的味型。淮扬菜虽然注重刀工、火候,但核心在“味”,丢掉“味”就等于丢掉了中国传统的烹饪技艺。能令顾客回味的是食物的美味。作为厨师,还是要把最重要的口味问题研究透了,再考虑创新的事儿。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好师门”活动中的讲话

组委会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餐饮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是厨师界的一件盛事,“中国好师门”活动是对中国厨艺传统的肯定和宣扬,更是传承,而传承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延伸。值此盛会,向在座的大师们、朋友们介绍一下京朝淮扬菜郇味师门。郇味师门前身是高氏门派,自2018年6月2日慧聪网烹饪大赛以淮扬菜展台展示开始,就转换为郇味师门!

吃水不忘挖井人——郇味师门不忘师恩

自古道,民以食为天。1962年,正在长身体的我17岁,当时也是国家的困难时期,能够吃饱便是最幸福快乐的事。为了不挨饿,父亲给我选择了北京市服务学校烹饪专业。走进学校学习的第一堂课是北京市饮食业有名望、有文化的老厨师赵常斌老师教授的;到实习单位学艺时遇到的第一位厨师长是高国禄师傅;走上工作岗位是党支部书记冯占甲给我安排的,认了当时刀工颇高的先进工作者丁永元为师。

1993年,我已经48岁了,高师傅找到我,要收我为徒,于是我便拜在南菜泰斗高国禄门下,我们立有师徒合同为证!从此我有了师父,有了师门,有了归属,有了方向,有了目标——传承京朝淮扬菜。高师傅2001年辞世,老字号改制、拆迁,京朝淮扬菜也慢慢被人淡忘了,后人也不知道高国禄是谁,师兄弟们都有些慌了,我们都快成野厨子啦!

2006年,我写了一篇纪念恩师高国禄的文章,因文章中提到了高国禄师从中国“四大名厨”之一、淮扬菜大师王兰,引来了王兰之子王文玉,他历经4年时间终于找到了我这个撰稿人。见面后,他把“师门谱”送到我手中!这其中蕴含的是一种感激之情,也是一种信任、一种寄托,更是我应该肩负起的责任,使命感油然而生!2014年,中央电视台《忆旧》栏目邀请王兰之子王文玉、罗国荣之子罗楷经,回忆老一代“四大名厨”的故事,鼓励我们要一代代传承,不忘根本。

2015年,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举行国宝级大师崔玉芬先生的收徒仪式。我受我的师姐崔玉芬和她的徒弟肖玉彬的邀请参加,会上他们慷慨激昂的话语打动了我。在他们的鼓励下,文化水平不高的我拿起了笔,完成了《寻味淮扬菜》一书的编写。该书记述了几代本门厨师传承的经历,菜肴演变、沿革的过程,师承脉系及我的人生历程。

传承不守旧,因地而制宜

郇味师门走到今天,正是因为有前几代师尊们的艰辛付出,从民国时期开业的江苏风味菜馆一路摸爬滚打,由不景气到生意兴隆,经过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八十年代红红火火、忙忙碌碌的工作,创下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享誉京城的南菜泰斗、我的恩师高国禄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始终遵循传承不守旧、不断创新、因地制宜的思想,同时也牢记师爷“做好看家菜”的教导,走出了一条饮食文化的脉系传承之路。

说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技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中华美食文化从古时走到今天,源远流长,到如今,形成了有自身特点和味道的特色体系。京朝淮扬菜郇味师门是这样走到今天的,各家地方菜也是如此,没有老一代的薪火相传,就没有今天这样菜品多样、口味独特、味道经典的师门厨学。我们每一代厨师的厨艺都是建立在老一代技艺基础上的。技艺的时代积淀加上历史长河中美丽的典故,催生出了中华美食文化。我们不但要继承上一代人传授的技艺,更需要不断钻研,与时俱进。时代是发展的,年代不同,食材、辅料都不一样。以前江河中常见的淡水鱼、贝,如今已不可再得,以前没见过的食材,因为经济发展和国力的日渐强盛而得到普及。有些老菜失传了,更多的是因为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加以改进。传承不是固守不变,吃老本儿,而是因地、因时、因材、因势将所学灵活运用,适合当代的饮食需求,适合人们对口味变化的需求。

传承不离魂

色、香、味、形、器五大要素中,味是菜的灵魂,也是区别各菜系的精华所在。现在常听说:“这菜都没有魂啦!”我们感到非常震惊,但自感无挽狂澜之力。怎么办?只有传承老一代的工匠精神,德为先,匠心为力,将看家菜传给愿意学习的人。可以说,当代中华厨艺的繁花似锦就是因为我们的传承有序,师门是传承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技艺文化就是依靠这种方式、这种工匠精神,延绵不绝,从雕刻到铸造,从厨艺到绘画,从戏曲到武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就是这么流传至今的。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没有的。以前都讲“师父找徒弟”而不是“徒弟找师父”,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师父要考察弟子的人品、技艺,是否为可造之才,这就像农作物选种一样。师父教会徒弟本领,徒弟即可安身立命。师父传授的不仅是学问和技艺,还有为人处世之道和行业的规矩。

生者父母,成者师父!师父如父,是中华文化赋予了“师父”的称呼。如今时代变迁,手工业时代被大工业时代取代,师徒之间的技艺传授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但师门的存在、师父的传授依然是厨界技艺传承的重要形式,正是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的规矩使美食技艺得以保护、流传。不可否认,师门就是传承的核心所在。

在传道授业中带好郇味师门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传承就是在继承先师的基础上,要有所建树,有所发扬、发展。我所引领的郇味师门就是遵循这个宗旨。我从57岁到74岁,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这17年(2002—2019年)的。

总结一下,实际上我们只做了两样:一是做事,二是做人。

做事,就是要把菜做好,把京朝淮扬菜的“味”做出来。“味”是菜的魂。根据当前社会现状,餐饮界来自外地的青年较多,传统以师带徒的传承很难实现。为此,我只能面向师门弟子举办技艺传承培训班,分阶段、分层次讲解,首先从行规讲起。

我在传授本门的刀工、刀法、烹饪技法、经典菜肴时,不求多,只求精,每期不超过6人。我的原则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希望徒弟经常向师父请教,和师父探讨。看到徒弟进步,我由衷感到欣慰。

做人,就是把本门弟子带好,要弟子懂得“做菜”与“做人”的关系。低调做人,高要求做好菜,这二者是须臾不可分开的。我常对弟子们说,菜是要人品尝的,人也是要被别人品评的,你只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扎扎实实,精益求精,从实战出发,才能学好技艺,做好菜品。切不可投机取巧,否则,最后毁掉的就是你自己。

2019年“中国好师门”活动的开展,是对当今师门在传承中的重要性的肯定,是对传统中华师道文化的尊重,这对规范师门规矩、梳理门派脉系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值此盛会,愿我们携起手来,为健康的师门建设,为保护中华美食文化的脉络传承而共同努力。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19年5月11日 Aq6zIXNSog5Rl/mV+metF5/9kYDTOc6fpF+AAGb6K0yfjfuBAuhLchbNFhUPTJJ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