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给孩子一个让他们感到安全、幸福的童年,还是一个可以让他们变得更加聪明、优秀的童年?这两件事情其实并不矛盾。
我希望孩子拥有充足的安全感,但不等于说要让他们时时处于所谓的安全状态之中。这方面应该向日本学习,日本的孩子在童年时期就会做各种消防、地震、海啸来袭的演练,其实相当于在给他们“打疫苗”。在模拟的条件下去流汗,总比到真实的战场上去流血强。所以某种程度上讲,我们说的“安全”并不是要全方位地呵护孩子,恨不得什么危险的东西都不让他们接触,刀也不能拿,火也不能碰,这反而是害了他们。因为在孩子漫长的一生中,总有一天还是会拿刀、碰火,还是会遇上某些危险。其实今天很多孩子身上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根源就在于有些家长太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了,最终让孩子变得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成。
某种程度上讲,如果想让孩子拥有真正的安全感,恰恰是要让他们在很多条件可控的范围内,去提前感受不安全的状态。如果想让孩子体会幸福就必先要让他们体会不幸,想让孩子体会富足就必先要让他们体会贫困,想让孩子体会温饱就必先要让他们体会饥饿,想让孩子体会舒适就必先要让他们体会疲劳,想让孩子体会世间的美好就必先要让他们体会世间的疾苦,因为幸福本就是比较出来的。
做到这些,他自然就能在这个世界上,学会一种我们称之为“达观”的人生态度。所谓安全感的核心,到了成人阶段的表现,就是达观。达观就是既不乐观,也不悲观,对任何事情都可以两面性地去包容看待,遇到任何情况都觉得这并非意外,只是概率不同而已。这样才能做到既万事努力,又万事随缘。我们的孩子,甚至是成年人,最缺的难道不就是这种状态吗?
归根结底,我认为在孩子的童年时期,最应该让他们明白两点:一是家很安全,二是他们很有用。不管他们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在这世上总还有一个出口,总还有一个可以当避风港的地方,那就是家;同时他们也应该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和爱,觉得万事万物都有存在的价值,包括他自己,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走得慢一点,一路上他们都是笑着的,他们的笑也是发自内心的,始终充盈着来自生命本源的波动。即使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被伤害了,内心也依然愿意选择相信美好。
所谓“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