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对外承包业务高质量推进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设施联通的进展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对外合作共赢的重要模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已与137个国家/地区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97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带路倡议,基建先行。设施联通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促进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于2015年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设施联通建设,旨在加强沿线各国构建相对完善交通道路硬件设备,优先构建缺失的路段,把道路的畅通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经过跨境联通,逐步建立起连接东亚、南洋、南亚、中亚、西南亚、中欧和东欧的国际运输网络,打通从太平洋沿岸到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的陆上大通道、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海上大通道,畅通“一带一路”。通过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的城市开发模式,与带路国家形成产能合作关系,形成以亚洲市场主导,延伸至非洲、澳洲和欧美等地区,这就是“一带一路”所折射的中国发展成功经验推广的价值与意义。美国战略家康纳在《超级版图》一书中提出传统全球化中的关税减免,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而基建互联互通可以推动全球经济增长10%~15%。

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与多国共同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截至2020年3月,亚投行的成员国数量已经达到102个,参与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数共计68个,批准项目投资额约为134.5亿美元。然而这些投资与全球基建的投资需求相比,依然远远不足。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发展中国家目前每年基建投入约1万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预计将需要57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国资本成为众多海外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这些对期待经济恢复的国家有着重要意义。例如,2019年8月27日,希腊正式成为首个同中国签署政府间共建“一带一路”的欧洲发达国家。中远集团投资比雷埃夫斯港口8亿欧元的投资,打造地中海最大的集装箱转运港和海陆联运的桥头堡。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推出了与带路倡议相匹配的经济发展规划方案。例如,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哈萨克斯坦的“光明大道”新经济计划,巴基斯坦的中巴经济走廊,以及东盟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等,这些发展计划都需要中国的鼎力支持。

第二节 设施联通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设施联通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威胁。

第一,市场需求差异。与中国不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人口分布不均衡,经济承受力有限,对现代化的交通模式的市场需求度不高,例如高铁,许多国家连传统的公路和铁路都未普及,对高铁的热情不高。

第二,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差异,民众和政府对跨国的设施联通不认同,担心有地缘政治的威胁,有些甚至误解项目的动机和意义。

第三,大型基建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许多国家的债务较高,对新增项目的债务比较担忧。例如2018年,马来西亚的老元首马哈蒂尔再次执政后由于担心国家债务过重,提出搁置超过200亿美元的中国承建的东海岸铁路等项目。

第四,由于各个国家的标准不统一,大部分国家或地区采用的英国或美国的标准、中国的建设标准尚不能普及,因此很多中国工程项目的方案也被排斥或否定。

第三节 对外承包业务的瓶颈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也进入了新的高峰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亚洲市场业务实现快速增长。据商务部统计,201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192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6%,新签合同额1795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2%。现工程业务遍布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85%业务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在拉美、中东欧等地稳步推进,在西欧、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取得重大突破。优势业务领域发展迅速。尤其是交通、电力和建筑领域成为业务增长的优势领域。

“一带一路”倡议为很多施工企业创造了少有的发展机遇,虽然海外工程的签约量不断攀升,但是我国企业的短板也暴露出来了。

首先,业务模式相对单一。当前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主要业务模式以EPC总承包或施工分包为主,“EPC+F”的模式也存在很多局限。如今,我国出口信贷项目开始进入还款高峰期,而很多发展中国家信贷项目自身的资金流并不具备足够的还贷能力,因此,我国出口信贷业务面临巨大债务违约风险,相关银行在今后出口信贷项目审批上会更为谨慎。今后再以政府投资、企业承包上基建项目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其次,随着国内劳动力价格不断提高,中资企业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渐丧失。

第三,更为严重的是中资企业内部同质低价竞争问题日益严重,兄弟相残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第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业务受到多方面限制,一方面资金出境受限,决策与审批流程繁琐,另一方面缺乏运作投资项目的操作经验和能力。

从外部来看,由于国际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减速,金融市场剧烈波动,部分国家财政困难,有些政府的负债已经达到“天花板”,国际工程市场风险不断上升,如合同履约风险、法规变动风险等,这些都给承包工程业务带来巨大影响。同时,由于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市场非常激烈,我国企业还受到其他国家承包商企业的竞争和排挤,国际承包市场空间趋于紧缩,获取国际项目的难度增大,部分市场容量接近饱和或已超出极限。

第四节 中资企业的“软肋”

从企业的角度分析,我国对外承包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其业务能力和企业规模有很大提高,但是企业创新及管理能力不足、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资源整合能力较差。对外承包企业的“硬实力”明显强于“软实力”,企业无论是在项目的前期策划、标准制定,体系建设,还是品牌输出和资产管理等方面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另外,还包括企业管理的国际化程度与水平和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能力,离国际知名承包商企业还有一定距离。软实力也许就是中资企业“一带一路”建设的软肋。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①急于求成,缺乏市场的深入探索精神,对所在国经济的发展趋势盲从无知。

②商业项目以工程建设和劳务输出为主,与所在国非政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民间力量打交道的能力不足。

③不擅于利用中国的资本优势,经营意识不强,无法做到利润最大化。

④同行互相排斥,缺乏抱团的精神,缺乏产业链集成效益。

第五节 新商业模式“投建营一体化”

投建营一体化是近期出现的一种新型项目操作模式,企业需要以全生命周期的思维从项目的初始到项目的结束进行全面的统筹、协调与管理,包括项目的投资、融资、设计、采购、建造、运营和退出等一系列步骤。该模式可以是全程参与的PPP模式,也可以是部分链接的小股权投资撬动EPC,或者是“EPC+运营管理”等,其核心是发挥企业的资本和供应链优势,连接上下游的资源,通过严格的风险管控,使项目收益最大化。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项目中BOT、PPP项目仅占10%左右,现在开始逐步重视以投资带动总承包,高端的商业模式正在快速发展。大型项目全产业链通力“走出去”成为基建行业的发展趋势。投建营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企业的资金优势占领市场,整合资源,获得项目的话语权,推动项目采用中国标准和技术产品,加快培育国际合作竞争优势,持续在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布局,使得企业在海外市场可以可持续地高质量发展。

本书旨在帮助对外承包企业获得战略决策和通盘操作的能力,使企业从单纯的施工单位变成具有海外综合开发和运营能力的国际化公司。未来,投融资以及运营能力将成为考量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日益深化的全球生产网络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背后的重要助推力,尽快选取优质的投资项目,形成产业投建营一体化的行业标杆,优化企业的国际投资战略,把一体化经营作为企业的主攻方向将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设施联通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4IMT5xkggS5vTOCAoqRk7D/VRz36HQKJGwNsVSkItB2wKSaNT1nScQR/U8I3Tqz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