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中国细菌类生物农药产业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细菌类生物农药产业快速发展,目前登记的品种有: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蜡质芽孢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PSB-S、多黏类芽孢杆菌、坚强芽孢杆菌、海洋芽孢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短稳杆菌、球形芽孢杆菌和侧孢短芽孢杆菌A60等。上述品种中,苏云金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质芽孢杆菌及多黏类芽孢杆菌等登记产品均在10个以上,且有多个厂家生产,如枯草芽孢杆菌产品多达71个,由55家企业登记。当然,在各类细菌类生物农药中,对Bt的研究最为深入,其产品、产量及应用规模最具代表性,截至2019年4月有239个产品被130家企业登记生产。

对该类农药以Bt为代表简要介绍其研发历史及现状。

1. Bt研发历史

我国的Bt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前的收集资源、菌株鉴定、生产发酵等研究的常规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以分子生物学等现代技术手段全面介入的新阶段,大量新基因的发现、转基因新成果不断涌现。

早在1941年,蒲蛰龙就在我国南方进行了细菌防治菜粉蝶的试验。1955年,曹骥应用从法国引进的Bt菌粉防治玉米螟,这也是我国首次有关Bt研究的正式报道。1959年,刘崇乐从捷克引进菌株防治多种害虫,同年张履鸿也从苏联引进菌株开展试验,1961年,彭中允从苏联带回菌株进行应用。1962年,刘崇乐等撰写了《苏云金杆菌研究的五十年》一书,系统介绍了这一领域的现状,标志着我国Bt研究全面展开。

自196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一直坚持从资源基础生物学到产品开发的全方位研究。中山大学和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等机构也进行了Bt血清学鉴定和简易生产,还提出用家蚕初孵幼虫作为Bt毒力测定的方法。福建农林大学自1980年开始开展相关研究,对提高产品效价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Bt产品的出口。

1990年以来,国内工作主要集中在Bt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菌的培育、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和转基因植物等高新领域。其中,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Bt工程菌构建、Bt基因的挖掘以及杀植物线虫Bt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国近20年以来在Bt研究领域成就卓著,迄今已经分离到Bt 8000株以上,鉴定了13个新亚种。全世界ICPs基因共75类751种,其中我国发现新基因39类272个。国际上Bt内毒素命名委员会命名了VIPs基因105个,其中我国发现39个。全世界在NCBI注册Bt几丁质酶基因102条,其中由中国登记的为30条,注册量仅次于美国。

2. 产业化发展及现状

我国正式开始生产Bt是1964年在武汉兴建的第一个中试车间。1965年底,湖北武汉染料厂青虫菌车间生产的“三五牌”和湖南长沙微生物所生产的“424”苏云金芽孢杆菌商品在我国上市,这是我国第一批Bt商品制剂。20世纪70~80年代,全国各地小型Bt厂进行半固体发酵遍地开花,形成群众运动式的生产。在“七五”和“八五”期间,Bt正式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全国科研大协作,解决了菌种、发酵技术、后处理工艺等一系列难题,使得我国Bt产品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Bt产业化进程中,湖北科诺、康欣以及福建绿安等生物农药公司一直统领全国Bt原药研发,其中,亚洲最大的生物农药基地——武汉科诺Bt生物农药基地走在我国各企业前列。目前,我国正规生产Bt的厂家近70家,年产量超过3万吨,产品剂型以液剂、乳剂、可湿粉、悬浮剂等为主,用于粮、棉、果、蔬、林等作物上的20多种害虫的防治,使用面积达300万公顷以上。 rVRQ+wHZ9CnL7hgai8u+I2f79AgQLbyFloBdNdkgsYTWhr9WZh6Q9JGb50zrIwM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