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农药施用技术发展与应用

农药的科学施用要求农药最大限度地击中生物靶标,最少地危及环境,使农药成为“刺向有害生物的剑,而非禾莠不分的镰”。我国农药施用技术发展主要可分为3个阶段:①1949年开始的“人背机器”阶段,包括现在依然使用的压缩式喷雾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担架式喷雾机;②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机器背人”阶段,施药效率大大提高,主要包括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果园喷雾机、大型航空施药飞机等;③从2017年开始,农药施用进入“人机分离”阶段,主要包括植保机器人、无人机、地面航空智能化施药平台,2017年也被称为“植保飞防作业”的元年。

目前,我国每年的农药施用量在30万吨(折百)左右,但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为39.8%,而发达国家能达到60%~70%。主要原因是我国农药施用过程中基本不考虑靶标的特殊性,不论植株高低,不论病虫害种类,普遍空心圆锥喷头大容量喷雾,造成农药利用率低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残超标、面源污染、施药人员健康风险等危害。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效化施药器械种类渐趋齐全,以及高效低风险施药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农药有效利用率逐年提升,2019年较2015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对靶喷雾机、静电喷雾机、植保无人机保有量逐年增加,2017年我国小型植保无人机数量达到1万架,年作业面积达到8200多万亩次。兰玉彬教授构建了不同作物株形、不同病害发生特点的海量无人机数据信息,根据病害发生情况,通过植保无人机智能化控制系统及远程管理平台,基于遥感信息的农田三维地理环境重构,实现了无人机高效自动化施药;郑永权团队研发了“科学选药、合理配药、精准喷药”高效低风险施药技术,攻克了诊断剂量和时间控制、货架寿命及田间适应性等技术难题,发明了瓜蚜等精准选药试剂盒,准确率达到80%以上;建立了可视化液滴形态标准,发明了药液沾着展布比对卡,实时指导田间适宜剂型与桶混助剂的使用,可减少农药用量20%~30%;研究了不同施药条件下药液浓度、雾滴大小、覆盖密度等与防治效果的关系,发明了药剂喷雾雾滴密度指导卡,实现了用“雾滴个数”指导农民用药,减少药液喷施量30%~70%。董丰收研究员首次提出了“按需施药”的用药理念,基于防效、环境安全、食品安全3个安全阈值参数综合形成农药施药限量标准(图1),农药最低有效剂量为施药限量下限,以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施药阈值的下限为限量标准上限,制定了施药限量标准,为我国农药精准施用提供了一把科学的“量尺”。目前,中国大力推进化学农药减量使用,控制农田面源污染,加强农业环境保护,高效、安全、对靶、智能化是我国施药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1 农药施药限量标准示意图 L/2/ypI0kOBbU37/fS/Vmpm9T9PRSA8kXHyjw7vAh772g8TPCnXfiozKM19HgP0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